【關鍵詞】初中數學 以學定教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3A-
0112-01
“以學定教”是指以學生為教學出發點,根據學生的需求確定教學內容,依據學生的學情設計教學過程。“以學定教”能夠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掌握得更牢固、理解得更深刻。那么,如何在初中數學實施“以學定教”呢?
一、科學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學定教”,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必須貼近生活,使學習內容體現出數學的實用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施“以學定教”的關鍵,而激發學生興趣的關鍵則在于問題的科學設計。例如,在教學“勾股定理”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從《九章算術》入手,利用一系列有趣的問題導入教學:“同學們,我國古代的數學家們很厲害。他們能夠在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將問題轉化為數學知識進行解答,震驚了全世界。”學生聽后感到十分驚奇。此時教師可以繼續說:“這里有一個生活中常見的數學問題,同學們可以嘗試解答。”然后出示題目:在一個一丈長的水池中央有一根竹條,竹條高過水面一尺,當竹條倒下時其頂端剛好搭在岸邊,并且與水平行。教師提問:“竹條、水面、池塘分別是多長?”學生們經過思考后發現,這個三角形的三條邊剛好是3尺、4尺、5尺。對于這個發現,學生感到很新奇,于是提出問題:“這種情況適用于一切直角三角形嗎?直角三角形的三條邊是否存在特殊的關系呢?”“直角三角形的三條邊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呢?”教師將4個斜邊邊長為c、兩個直角邊邊長分別為a、b的直角三角形分發給學生,讓學生拼出一個正方形,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經過拼圖,有的學生拼出以“a+b”為邊長的大正方形,其內包含一個邊長為c的小正方形,進而論證得出:(a+b)2=c2+2×ab,即a2+b2=c2;有的學生拼出以c為邊長的大正方形,其內含一個邊長為“b-a”的小正方形,經過論證得出:c2=(b-a)2+2×ab,即a2+b2=c2。這樣,以問題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使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有效地實現了“以學定教”的教學目標。
二、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率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要實現“以學定教”,就要建立以學生為核心的數學課堂,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設計,使教學變得更有趣味。
以教學“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和判定”中“三線合一”這節內容為例,大部分教師的做法是請學生作等腰三角形的底邊中線、底邊對應的高以及頂角平分線,然后告訴學生這三條線三線合一。這樣的教學枯燥乏味,效率低下。而用“以學定教”實施教學,教師可以根據“觀察—猜想—證明—應用”來設計教學過程。觀察:教師將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給每個學習小組分發3種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等腰三角形紙板,每種顏色3張。猜想: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中線、底邊高、頂角平分線)。證明:請學生畫不同形狀紙板的底邊中線、底邊高、頂角平分線,然后依據畫出的線將紙板剪開,同時將紙板進行拼湊。學生經過畫線、拼湊可以發現形狀相同等腰三角形的底邊中線、底邊高、頂角平分線將紙板分為相同的兩塊,拼湊在一起后三條線是重合在一起的,并且三種不同形狀的紙板均符合這一規律。應用:教師出示“已知一個等腰三角形,現在只有尺子、圓規,如何準確地畫出這個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的題目后讓學生思考。在做題中,學生積極動手動腦、主動探究,學習熱情得到了激發。可見,要想增添數學教學的趣味性,提高教學效率,要求教師優化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在動腦動手中解題,從而鞏固學習成果。
三、建立互評機制,增強學生間的互動性
“以學定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建立互評機制是進行有效教學的方法之一。其主要以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為主,通過提問、思考和討論、探究解答、總結等形式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以教學“有理數的乘法與除法”中的“負數乘法”這節內容為例,教師可以根據“提問—探討—互評—結論—總結”來設計互評教學環節:先引導學生復習舊知,請學生計算如下題目:14-23= ,25-55= ,0-11= 。在學生完成解題后,教師提問:“有兩個正理數a和b,即a-b=-(b-a)以及-a=0-a。那么,(-a)×(-b)應該如何計算呢?”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討論交流,將負數乘法分為兩種情況:一是負數乘以負數,二是負數乘以正數,并舉例說明。教師總結得出“負負得正”的結論。最后,請學生自己出題、做題,并進行評價。教師采取互評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思考、交流,有利于學生明確概念和定義,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實現“以學定教”。
在初中數學教學實施“以學定教”,要求教師樹立“教”是為“學”服務的理念,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優化教學過程,真正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從而構建數學高效課堂。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