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初中生 閱讀能力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3A-
0040-01
新課改下,數學閱讀理解題成為中考中頗具亮點的新題型,也使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成為眾多教師研究的新課題。談到“閱讀能力”,很多教師忽略了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提供閱讀的機會,一味地做題導致學生忽略了對數學語言的理解,不能完全掌握數學的名詞、公理、定理、定義、公式等。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該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一、細讀,抓要領
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首先要細讀題目內容,在閱讀時應抓住內容要領以及主題,標注關鍵詞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讀題習慣,讓學生在全面、反復的閱讀中領悟題目要意,再利用題意尋找關鍵詞句。
例如,在初中數學知識中使用最廣泛的是平方差公式(a+b)(a-b)=a2-b2,此公式的理論描述是“兩數和與這兩數差的積,等于它們的平方差”。這句話在理解上是有難度的,教師在教學此定義時應先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尋找這句話中的關鍵詞語,如“兩數和”“兩數差”及“平方差”并用筆進行標記,要準確地抓住“平方差”指的是兩個數先分別平方,然后再做減法操作這一關鍵點,即a2-b2;我們也可以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平方差”,平方在前,差在后,幫助記憶。這樣就與兩數差的平方這一概念區分開來。教師在講解例題時,也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仔細閱讀題目,區分已知、多余和隱含條件,避免錯誤的解答。
在學習了“平方差”公式后,為鞏固學生對定義的理解,筆者還自編了一道練習題:計算(10+19+26)(10-19+26).初看,學生都會認為這道計算題需要一步一步地進行計算,但學生仔細觀察題目后,就會發現這道題還可以用新學的平方差公式進行求解,即:原式=[(10+26)+19][(10+26)-19]=362-192=1296-361=935。
可見,在仔細讀題的基礎上,學生發現了可以將(10+26)作為一個整體去考慮,另一項互為相反數,可用平方差公式解答,從而引導學生將此推廣到(a+b+c)(a-b+c)的題型。
二、善說,練思維
思維離不開語言。教學中,教師應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地“說”,讓學生不斷地在“說”的過程中學會用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要敢于“說”,或者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互相交流解題思路、解題方法,學生只有在“說”的過程中才能真正提升數學思維能力。
例如,“東東家到學校的距離是1公里,東東必須在早上八點之前趕到學校,否則就會遲到。星期一的早上,東東步行走向學校,速度是80米/分。東東爸爸在東東走后突然發現東東將家庭作業落在了家里,于是馬上出發去追東東,這時東東已經出發5分鐘了,所以東東爸爸跑步前進,速度是180米/分。請問,爸爸能在東東到達學校前追上東東嗎?”聽完問題,學生們馬上埋頭計算了起來。很快,有一位平時成績較好的學生舉手示意他已經完成。筆者決定讓他來向大家介紹解題方法。他說:“通過分析,我發現要求出答案,必須要求解出東東爸爸追上東東的時間,而‘追上’的隱含意思是他們走了相同的距離,所以我根據東東和東東爸爸的速度,設追上的時間是x,得到方程80(5+x)=180x,解得x=4,此時就可以得到東東走了720米,還沒有到達學校,所以東東爸爸可以在東東到達學校前追上他。”筆者表揚了這位學生思路清晰并且解題方法正確。
三、精練,促能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除了讀和說,有針對性的練習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教材為基礎,設計出為學生量身打造的練習題,讓學生多做一些一題多解或者一題多變的題目。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鞏固了已掌握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例如:(如圖)已知C、D在BE上,AB=AE,AC=AD.求證:BC=DE.
解法:過點A作底邊上的高,即AH,根據“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高、底邊上的中線、頂角平分線相互重合”,即三線合一的重要性質,得出BC+CH=DE+DH,因為CH=DH,從而得出BC=DE.這種解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但除了這種解法,還可從證明⊿ABC≌⊿ADE,或⊿ABD≌⊿ACE,根據“全等三角形對應邊相等”的性質證明BC=DE;還可以根據“等腰三角形軸的對稱性”,利用疊合法證明BC=DE.
總之,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理解能力,是提高學生審題能力、說的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師要從思想上重視,在教學中大膽探索、積極嘗試,促進學生解題能力的不斷提升。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