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初中語文 思想教育 滲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3A-
0097-01
學生的思想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中心任務。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將思想教育滲透于教學中,這是一個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的滲透,主要有三條途徑:一是在教材教學中滲透教育;二是在作文教學中感悟熏陶,三是在實踐教學中驗證體現。
一、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教育
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關于熱愛祖國、團結友愛、誠實守信等內容的課文,這些都是培養學生優良道德的好教材。把思想教育滲透在教材教學中,可以從下面兩方面做起:
(一)在朗讀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反復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投入真情實感,領悟課文中表現出來的思想觀點與愛憎情感,讓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升華。如讀《紀念白求恩》(語文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要讀得深沉,感受白求恩的共產主義精神,激勵自己樹立遠大理想、奮發向上;讀《春》(語文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要讀得歡快、愉悅,感受大地回春、萬物生機勃勃的景象,讓人感受到春天帶來的美麗與希望。
(二)在教材講解中滲透思想教育
初中語文教材中本來就有很多關于愛國主義、艱苦奮斗等思想教育內容,教師在課堂上對課文進行分析時要注意結合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滲透到課文分析中去。比如,在《一厘米》(語文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的課堂教學中,很多學生認為母親帶著小孩在公園被誤會逃票是件小事,認為課文里的母親太小題大作了,筆者在分析課文內容時,用一個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這位平凡的母親,她為什么這么做呢?”讓學生通過討論挖掘課文中的內在含義,明白母親培養孩子的良苦用心。學完這一課之后,有家長來校反映,自家的孩子比以前懂事聽話了,開始幫著父母干家務活了,問孩子原因,孩子說是在上語文課時知道了父母養育自己不容易,以后爭取不調皮搗蛋,要做個好孩子。
二、在作文教學中感悟熏陶
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在顯現。在寫作時,學生只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寫出來的作文才能感染他人。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呢?
(一)在作文的立意選材方面滲透思想教育
在作文的立意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作文中表達真情實感,要贊美真善美,批評假惡丑,培養學生正面的、積極向上的思想道德品質。在作文的選材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不同的途徑去收集作文素材,關注報紙、期刊、互聯網等媒體,關心國家大事,要密切聯系社會,不要做“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呆子,學會辨別事件的真偽,思考一些社會或人生問題,能夠表達出自己的主張與思想感情。
(二)在作文評講中滲透思想教育
教師在對學生作文進行評講時,可以把同一題材不同立意或不同寫法的幾篇作文放在一起,先讓學生比較評論這幾篇作文的相同點、不同點以及長短所在,然后教師再進行最終的評講。學生可以在比較評論中學到寫作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也能在比較評論中看出立意的高下。如果學生在作文里出現了消極、錯誤的思想情緒,教師一定要及時進行糾正,把學生引導到正確的道路上來。
三、在實踐教學中驗證體現
語文教育中的一個關鍵環節是語文實踐教學,在語文實踐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教師要依據初中語文教學的目的,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學生的個性特征,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筆者安排學生輪流利用課余時間制作班級周報,讓學生了解社會動態,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班級榮譽感;筆者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大量的名人名著,撰寫閱讀筆記并進行班級評比;筆者還在班里組織開展了小品表演、朗誦比賽、演講比賽、辯論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積極性,讓學生從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師的光榮職責是教書育人。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教師責無旁貸。教師要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辨別真偽的能力,促使他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做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打下堅實基礎。當然,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的途徑遠遠不止筆者提及的這幾種,作為一線初中語文教師,還應該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多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探索教學新方法,以求把思想教育與語文教學結合得更緊密、更“無痕”,更好地發揮語文的育人功能。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