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初中歷史 文史結合法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3A-
0075-01
文學結合法,就是提倡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運用一定的文學知識案例來講解歷史知識點。這樣不僅能豐富歷史教學的內容,還能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熏陶。文學語言具有簡練性、準確性、嚴謹性和生動性等特征,能生動、形象、具體地說明歷史事件,有利于學生記憶和理解歷史知識。而文學作品的文字描繪,使學生能身臨其境地理解跨越時空的歷史事件,從而激發其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筆者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探索文史結合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一、用文學作品增強歷史事件的生動性和形象性
初中階段所要學習的歷史知識繁雜,同時,歷史是對歷史人物、歷史現象、歷史事件一種單純的、不帶有任何感情色彩的敘述,學生學習起來往往感到枯燥,難以激發學習興趣。而文學作品往往能栩栩如生地對顯得枯燥的歷史知識進行描述,把單調變為生動有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文學作品來講解歷史知識,引導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探究,激發學生熱愛歷史的感情。
教師可以運用文學作品案例來講述歷史案例或者歷史事件,使枯燥的歷史事件變得生動有趣。例如,教學“開元盛世”(人教版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借用《長恨歌》中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感情故事,來側面反映“開元盛世”時唐朝繁榮的境況,讓學生全面、深刻、細致地感受到唐朝的興起和衰落,并且對唐太宗和唐玄宗這兩個皇帝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又如,教學“辛亥革命”(人教版歷史教材八年級上冊)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借用當時民國作家描述民眾對康有為和孫中山去世的截然不同的反應來開展教學。孫中山去世時,舉國哀痛,民眾感覺這是一顆巨星的隕落;而康有為的逝去,民眾感覺就像一個普通人離世一樣,少有傷感的表示。通過這兩個例子的對比,學生能切身體會到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專制、廢除帝制、取締封建陋習、提倡婚姻自由和女權對當時中國社會的積極影響,認識到辛亥革命對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二、用文學作品活化歷史人物形象
文學作品經過了藝術手法加工,用具體、直觀、形象的方式來真實地展現和反映歷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運用文學作品去創設歷史情境,在情境中活化歷史人物和歷史事實,借用歷史人物形象對學生開展道德教育、人格教育等思想教育,從而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
例如,教學“三國鼎立”(人教版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的內容時,為了讓學生能夠認識到那是一個人才輩出的亂世,教師可以引入北宋著名詞人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讓學生在這首大氣磅礴、意境遼闊的詞中,感受到周瑜的颯爽英姿和赤壁之戰的激烈。之后,教師再對教材中所描述的赤壁之戰進行歸納和總結,讓學生了解戰役的具體情況、當時著名的歷史人物以及此戰役對當時歷史發展的重要意義。又如,教學“甲午中日戰爭”(人教版歷史教材八年級上冊)的內容時,教師可以播放電影《甲午風云》中黃海海戰的片段,讓學生切身感受甲午海戰的歷史,并且體會到鄧世昌等愛國將士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不惜犧牲生命的愛國主義熱情。這樣,激活了歷史事件中英雄人物的形象,自然地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三、用文學作品激發學生探究歷史的興趣
在歷史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教師應該激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探究興趣。在文學作品中,有許多對歷史知識栩栩如生的描述和抒情,而這些文字往往引人入勝,能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文學作品的這一特點,激發學生探究歷史的熱情。
例如,教學“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人教版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的內容時,教師應重點說明從明朝中期以來,在江浙的蘇州一帶的紡織業發達地區出現了雇傭關系,這是一種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而在明清小說《警示恒言》中,講述了一個施復夫婦通過做生意發家致富的故事,正是這種資本家雇傭關系的具體表現。教師可以講述這個故事,讓學生探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為什么能在江浙的蘇州一帶興起,以及研究為什么這種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沒能得到發展壯大。在探究過程中,學生既加深了對明清歷史的認識,又培養了創造力。
總之,文史結合法是一種將文學和歷史融合在一起的教學方法,對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促進歷史教學質量的提高,都有積極的作用,值得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推廣。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