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初中歷史 科舉制的創立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3A-
0071-01
一、教材分析
《科舉制的創立》是人教版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第四節的教學內容,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科舉制從誕生到完善的過程以及科舉制給中國的發展帶來的影響,引導學生分析科舉制選拔人才的積極面和消極面,啟發學生思考,使其認識到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科舉制誕生以及延續多年的歷史現象發生的必然性,再與當下的考試制度進行比較,發散學生的思維。
二、課前準備
在教學前,教師向學生推薦《孔乙己》《范進中舉》等文章,讓學生在課前進行閱讀,初步了解古代科舉制給整個社會尤其是讀書人帶來的影響。教師在課前發給學生學案,讓學生結合學案對教材內容進行預習,為課堂學習做準備。
三、課內探究
(一)課堂導入
課堂教學時,教師引用詩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進行課堂導入,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并讓兩名學生分別根據自己的記憶和理解向大家講述課前看過的《孔乙己》《范進中舉》等,將文學作品、歷史故事和歷史知識結合起來,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學習氛圍。
(二)利用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利用學案的具體方法:學生小組間交換學案,進行互相批改,要求學生利用學案中的引導、填空、完成表格等內容對教材內容、學習重點進行再次了解和掌握,并對各自在自主預習時發現的疑難問題進行交流討論,達成共識,最后組長記錄討論過的問題、小組得出的結論以及解決不了的問題。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歷史思維能力。
(三)教學基礎知識講解
1.科舉制度的誕生。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問題:隋朝為什么要采取科舉制度選拔人才?教師向學生介紹隋朝之前朝廷選拔人才的方式,為官者都是家庭顯赫、具有權貴背景的人。教師點出科舉制與之前的制度的區別在何處,并重點介紹隋文帝、隋煬帝對科舉制誕生的貢獻。
2.科舉制度的完善。教師先讓學生回答問題:唐代科舉考試最重要的兩個科目是什么?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唐代科舉考試的示意圖。為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教師提問: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是否曾參加過科舉考試,是否中了進士?最后,教師按照唐太宗、武則天到唐玄宗的順序,結合學案中的表格分別介紹這三人的貢獻,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圖片《唐太宗時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并結合教材中的小字介紹和詩句等分析得出“科舉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是封建統治者”的結論。
3.科舉制度的影響。教師先讓學生自己思考科舉制給當時的社會帶來了怎樣的積極影響以及存在什么弊端。先進行小組討論,再對照教材進行學習,能使學生加深印象,并發現自己思維的不足,鍛煉學生的思維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然后,教師結合沈既濟、鄧嗣禹的語錄,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科舉制在政治、文化、社會風氣、習俗等多方面產生的影響,既讓學生看到科舉制的積極作用,又看到其弊端,使學生明白事物具有雙面性。
(四)合作探究
教師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合作探究的題目,并結合各小組提出的疑難問題組織學生開展合作探究,進行教學內容精講:(1)請大家結合魏晉南北朝的官員選拔制度進行討論:朝廷通過考試制度選拔官員,會給各種人群分別產生什么影響?(2)你如何看待唐玄宗規定進士科舉考試題目是詩賦這一現象?
對題(1),教師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分析出魏晉以來做高官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本人的家庭必須是高門權貴,要有地方官員和權貴的推薦。也就是說,家庭背景不顯赫的人根本不能做官,朝廷歷代官員的選拔權實際上根本不在朝廷手中。這樣的選拔方式反映出“官二代”只要想做官,即使“肚子里沒有一滴墨水”也能很輕松地達到目的,但對沒有顯赫家庭背景的讀書人而言,即使滿腹經綸,也根本沒有可能做官。促使學生發現科舉制與之前的選拔制度的本質區別在于選拔官員的范圍擴大到普通家庭的讀書人,大家都可以報名參加考試,只要有能力就可以為官,即選拔官員的實權轉移到朝廷手中。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找出受影響的人群,并結合兩種制度的區別分析出各種人群所受的影響。最后,引導學生明白“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道理,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對題(2),先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教師再根據各組的討論結果進行總結,最后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在唐朝,進士科考試注重詩賦,人人都可對酒吟詩的文學風氣對唐朝詩歌在中國詩歌發展歷史上地位的確立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通過對合作探究題目的講解,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情況下對教學內容有了更深刻理解,教師完成了對教學重點和難點的講解、點撥,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