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風箏》 教學內容 重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3A-
0074-01
教學內容的確定是語文教學中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根據新課標的理念,教材作為教學的重要依托,必須要通過教師的實踐才能轉化成為現實的教學內容。這個過程是動態的,不能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而要以學生為根本,抓好學情,從文本入手,通過個性化解讀對教材文本進行合理的定位和選擇,從而實現語文教學內容的有效重構。以下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以《風箏》一文教學內容的選擇重構為例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裸讀加研讀,讀出文本特性
語文閱讀教學到底要教給學生什么,這并不是一個一概而論的命題。文本解讀的豐富性決定了閱讀教學是一個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課而異的個性化行為。同樣一篇課文,讓不同的老師來講授,就會有不同的解讀。
對教學內容的價值判斷是初中語文教師的基本技能,這里需要兩個層次:首先是裸讀層次。對文本進行裸讀(也即自我解讀),需要教師擯棄外力輔助,將所有教學參考書放在一邊,做到直面文本,珍視自己的閱讀體驗。其次是研讀層次。教師要搜集、研究并甄選有關名家解讀教材的資料,根據班級學情確定教學目標與步驟,再生價值豐富、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
《風箏》(語文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這篇文章寫于1925年,作者時年44歲。通過裸讀可以知道,文章所寫的事情很簡單,是兒時不許弟弟放風箏的一件小事,但作者以小見大,言近旨遠,通過自我解剖和反思,揭露和抨擊了舊中國封建家長制,在悲哀之余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該如何保護孩子的天性,如何讓孩子在自由的天地中自由地生活和生長?這個問題對于初中生來說顯然過于抽象,該如何找到突破口呢?筆者研讀了錢理群、孔慶東等魯迅思想研究名家對魯迅思想的解讀,并結合魯迅之前的作品,找到了一個教學的突破口——魯迅傳達的思想精髓是“喚醒”。為此,筆者再結合單元教學的主要目標,最終確定了這篇課文的兩個教學關鍵點:其一,從文本沖突理解魯迅眼中的手足之情;其二,把握文中“悲哀”的心境,由此探察魯迅的喚醒意識。
通過兩個層次的把握,教師一方面獲得了珍貴的自我體驗,另一方面從學理的角度對教學內容有了重構。
二、傾聽與提問,確定文本重點
在日常授課和公開課教學中,通常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課堂看起來很熱鬧,但這樣的教學模式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不知道學生真正需要什么,并不能觸及學生的認知盲點。按照慣例,教師在進行文本解讀之后,往往會根據自己的閱讀經驗進行學情預見,假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會遇到哪些問題和困難,但這樣的主觀臆斷顯然缺乏對學生主體學習情況的客觀把握。如何了解學生的客觀實際呢?特級語文教師程紅兵明確提出,教師要一邊傾聽,一邊引導學生“提問題”。
如在教學《風箏》這篇散文之初,為了讓學生克服學習魯迅作品的畏難情緒,筆者特意讓學生先搜集有關魯迅的資料,然后讓學生不借助任何教輔進行自主閱讀,并將自己的疑問寫在預習本上。根據學生的提問,筆者整理出問題,如“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殺’”等。
通過傾聽和整理學生的問題,教師能夠客觀了解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確定課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以此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
三、學情加真情,選擇最佳區域
教師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形成內在的可持續的學習動力,除了要把握學情,還要關注學生的真實感受。情感是文章的靈魂,教師要帶領學生感受文本、體驗情感,這是對教學內容最佳區域挖掘和整合的必然要求。
《風箏》一文對兄弟情有突出的描寫,但這種情感卻是通過沖突來體現的,學生理解起來有些難度,為了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筆者讓學生揣摩哥哥和弟弟發生沖突時的心理。一名學生模仿哥哥的口吻這樣斥責弟弟:“玩風箏是很沒出息的事情,太讓人厭惡了,我要撕爛了它!”另一名學生則模仿弟弟的口吻這樣委屈地申辯:“你撕爛了我的風箏,知道我有多么難過嗎?可惜你壓根就不懂我需要什么。但是,我還是錯了。我知道我錯了?!苯虒W中為了讓學生感受兄弟情深,筆者通過一組數字進行引導:一二風箏,十歲的弟弟,十七歲的哥哥,二十年的記憶,正月初一的創作,從這些數字里你感受到什么?學生認為,“一二”風箏抓住了此時“了無生氣”的景色特質,表達了內心的悲哀;而“二十年”的記憶則扣準了哥哥對弟弟長久的愧疚之情?!罢鲁跻弧边@個特定的創作時間,更體現出作者內心深處濃濃的親情。
總之,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不能隨心所欲,而要從學情出發,緊扣文本,以生為本,唯有如此才能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