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初中歷史 課堂導入 趣味 知識 時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3A-
0124-01
作為一節課的開端,課堂導入不限形式,主要是為新課服務,要幫助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融入新課的學習,進行自主學習。在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趣味導入能引起學生的關注,知識導入能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時事導入能讓學生“不僅瞻前還能顧后”。
一、趣味導入,激發好奇心
初中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容易被圖片、視頻、懸念、笑話等所吸引,他們一旦被吸引,其思維就很容易集中到課堂上,然后跟隨著教師的腳步去求知,去探索文本中的歷史世界。趣味導入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設置懸念導入、展示有趣圖片導入、多媒體導入等,這些導入方法的共同特點是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能把握學生的關注焦點,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進而實現歷史課堂的高效導入。
例如,教學人教版歷史教材八年級上冊《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設置懸念作為課堂導入:“1949年10月1日,在開國大典上總共設禮炮54門,鳴28響。同學們,你們知道為什么是54門禮炮嗎?又為什么不多不少鳴28響嗎?”當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討論答案時,教師可以先不回答,只告訴學生這與接下來將要學習的內容有關,讓學生在課本中自行尋找答案。又如,教學人教版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一課前,教師可以先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文房四寶的圖片,然后再問學生是否知道用文房四寶作畫、作詩的有名才子。有學生回答王羲之,緊接著教師就可以播放介紹王羲之生平的視頻,再引出王羲之所處的朝代——魏晉的朝代背景和文化風俗,自然地開展教學。
二、知識導入,增強實效性
各種知識猶如恒河星數,數之不盡,歷史課本上的知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為了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拓寬學生的思維和視野,教師可以在課堂的開端進行知識導入,適當向學生介紹課本中沒有涉及的且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以增強課堂的知識性和教學的實效性,如故事導入、詩文導入等。
例如,教學人教版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秦王掃六合》一課前,教師可以先講述“商鞅徙木”的故事:“商鞅曾命人將1根長3丈的木頭立于南門,并聲稱要賞賜10金給把木頭移到不遠處的北門的勇士。圍觀的民眾都不相信會有這么大一塊‘餡餅’從天而降,紛紛保持沉默。商鞅見此,竟把賞賜提升到50金。當有膽大的人把木頭移到北門后,商鞅果然兌現了他的諾言。”然后,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商鞅這樣做的目的,當學生回答出是因為要幫助秦王變法時,教師就可以順勢引出教學內容:“那么,就讓我們來看看商鞅實行變法的秦國是一個怎樣的國家,這個國家又處于怎樣的歷史巔峰。”又如,教學人教版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課,教師可以借用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來作為課堂導入,讓學生腦海中浮現文天祥為國家奮力抗擊元軍的場景,以提升學生的求知興趣和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
三、時事導入,落實生活化
歷史是過往的足跡,也是時代的鏡子,歷史教學的最佳效果應該是讓學生讀史知得失、懂進退。教師在導入時可以先介紹與知識點相關的時事,這樣既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熟悉的情境,消除學生的陌生感,也能促使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思考,幫助學生更好地應用知識。這里所說的時事,除包括國內外的社會熱點外,還包括學生身邊的生活小事。導入時,教師把知識點和生活相聯系,可以營造一種親切和諧的課堂氛圍,消除學生的厭倦心理。
例如,教學人教版歷史教材八年級下冊《百花齊放》一課時,教師可以2014年仁川亞運會作為課堂導入,向學生介紹中國在這次亞運會中所獲得的成績,然后再話鋒一轉,轉到新中國成立之初體育事業的發展。又如,在教學人教版歷史教材八年級下冊《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一課時,教師可以學生熟知的“三大件”為立足點導入課堂,讓學生思考“三大件”的變化緣由是什么,再引導:“除此之外,一直緊隨時代變化的還有什么呢?”這樣一來,學生自然能很容易地理解課本知識,并能將其應用到生活當中。
總之,教學方式要因時制宜,課堂導入設計也應如此。教師應該摒棄固定的課堂導入模式,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設計出最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和學習需要的課堂導入,只有這樣,課堂導入才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