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初中語文 作文教學 先寫后教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3A-
0077-01
傳統作文教學一般采取教師先作指導,學生再屬意成文的教學方式,筆者認為,長期單一地運用這種教學方式進行作文教學,不利于學生寫出有新意的作文。在教學中合理穿插運用“先寫后教、以寫定教”的模式,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深化學生對寫作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并能讓教師了解到學生真實的作文水平,從而加強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一、明確任務,讓學生先行嘗試
“情之所至,自然流為至文。”《古文觀止》編選者的這句話表明,作文是寫作主體出于表達的需要而自然流露于外的產物。在“先寫”階段,教師應關注學生情感表達的需要,先不作具體的寫作指導,而要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寫作經驗與寫作思路先行動筆。
在寫作內容的選擇上,教師應選取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主題,讓學生寫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甚至夢到的事情。在教學人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阿長與〈山海經〉》《背影》《臺階》《老王》《信客》這4篇課文后,學生基本了解了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揣摩到了記敘文語言表達的特點,有了一定的寫作基礎與寫作沖動。于是,我進一步通過討論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并順應學生情感表達的需要,布置了以“身邊普通人”為話題的寫作任務。在學生寫作前,我并沒有規定學生要寫多少字數,要采取什么樣的寫作結構,只是要求學生仔細回想身邊哪一個普通人曾帶給自己深深的觸動,并用自己的語言將這種觸動表達出來。
筆者創設這樣較為寬松的寫作環境,能幫助學生克服對于寫作的畏懼感,充分享受表達的自由與樂趣,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自然流露心聲。
二、分析學情,依據學情施教
在學生寫出文章之后,教師就要及時分析、客觀評判學生的寫作情況:作文中有什么創新的表達或其他優點?有哪些不足?根據分析所得,確定教學側重點,引導學生發現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改正。
例如,在“身邊普通人”話題作文教學中,在批閱學生的作文后,我發現大多數學生實際存在的寫作問題是有事情卻寫不具體,缺乏細節描寫。所以,在集體講評指導時,我在如何展開細節上發力,讓學生掌握細節描寫的方法。首先,從學生作文中挑出一篇存在細節描寫不足問題的典型作文,讓學生分析例文問題,思考可以怎樣修改。其次,組織學生進行個人思考、小組交流,讓學生發言,說明自己對例文的看法與修改建議。最后,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評點,并從課、內外引入更多的寫人記敘文案例,從正、反兩方面分別說明如何進行細節描寫。這節課,由于從學生學情出發,學生都有話可說,課堂氣氛活躍,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作文是學生思維的反映,在作文教學中,教師除了要關注學生作文中語言表達的優點和不足,還要關注學生的思維、心理情況。在一次作文教學中,筆者發現班里一名學生片面追求華美的文辭,文章內容卻很空洞。這其實是一種“趕時髦”的心理在作祟。為了糾正她的這一寫作傾向,我與她面談:“你的作文語言優美生動,如果能用這么生動的語言來寫出具體的事件會更好。”讓她意識到需要改變自己的文風,從注意內容具體、感情真摯的寫作要求。
三、鞏固能力,讓學生再次動筆
一般來說,學生對寫作的認識不是經由一次思考就能完成的。教師在對學生的初次寫作情況進行摸底、點評后,還要根據學生的寫作情況確定下一步的教學策略。如果大部分學生寫作狀況良好,教師就可以布置下一個要求更高的寫作任務;而如果大部分學生在寫作時都存在同一個問題,那么教師就應重視已寫題目的價值,讓學生對原文進行修改。在學生作文存在問題的情況下,再寫比純粹的新寫更能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例如,進行“身邊普通人”寫作教學時,通過案例分析、小組討論、案例示范等環節,學生明白了自己在寫作時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細節描寫,這時,筆者要求學生根據本節課的討論結果、修改建議修改原文,進行二次訓練。在修改時,學生都很注重加強細節描寫,寫出了讓人讀后印象深刻的作品。
學生再次寫作后,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修改情況進行點評,以實現學生寫作水平的螺旋式提升。在學生修改“身邊普通人”作文后,我在課上總結了此次寫作的成效與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并將學生的優秀作品粘貼到教室后面的小黑板上,展示學生的寫作成果。
總之,“先寫后教”的作文教學模式有助于教師根據學生學情進行教學指導,有助于學生發自內心地表達。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在教學時,教師不能將教學模式類型化、單一化,而應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采取最適合學生的教學途徑,讓學生更加關注現實、熱愛生活,樂于通過寫作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獨特感受。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