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觀察能力 思維品質
小學數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3A-
0083-01
觀察是認識事物最直接的一種方法,也是學生接觸現實世界、進行思維活動的一個窗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要進行正確完整的分析、比較,就必須先學會觀察,只有有目的、有計劃、有思維地進行有序、認真、多角度、全方位地觀察,才能透過現象察覺知識的本質。因此,教師應重視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循序漸進,逐步教會學生有序、全面觀察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選擇感知對象,培養觀察的目的性
小學生認識事物往往以形象為主,缺乏對事物觀察過程中的感知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需要教師緊緊圍繞觀察目的,引導學生透過事物表面的、明顯的現象去觀察、思考事物的本質,從中獲取概念,發現規律,這就是觀察的目標定向能力。
例如,在教學“余數一定比除數小”時,筆者先讓學生拿出9根課前事先準備好的小棒,練習擺“口”游戲,每4根擺一個口,看看能擺幾個“口”,還剩下幾根小棒。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列出算式9÷4=2……1。
接下來,再分別拿出10根、11根、12根小棒,讓學生分別列出不同的算式。這時很多學生似乎上了癮,樂此不疲地拿出13根、14根……小棒繼續擺弄著。筆者隨即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這些算式的結果:在除數是4的除法算式中,余數有幾種可能?除數與余數的大小有何關系?
9÷4=2……1
10÷4=2……2
11÷4=2……3
12÷4=3……0
通過擺一擺的操作活動之后,再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這些操作結果,讓學生在仔細觀察中大膽猜測“余數一定比除數小”的結論,并通過驗證發現規律所在,逐漸上升到理性認識。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思考:當除數是5時,余數有幾種可能?除數是6、7呢?為什么?從而探索出除法中被除數、除數、商、余數之間的關系。
二、注重感知程序,培養觀察的全面性
小學生觀察事物很表面化,往往會因為觀察的隨意性而輕易草率地做出結論。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需要教師有計劃、有步聚地指導學生有條理地觀察事物,只有一步一步按照程序觀察,才能避免遺漏和疏忽,確保觀察的全面性。
以蘇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認識平行》一課為例,教師要在聯系學生身邊的生活情景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了解生活中的平行現象。首先,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同桌間一人撒游戲棒,一人把這兩根小棒呈現的情況用直線的形式畫在白紙上,多撒幾次,畫出不同的情況。隨后,筆者在學生所畫的作品中選擇了如下五幅予以展示,引導學生進行仔細觀察。
為了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圖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當第3、4幅作品中的兩條直線不斷延長時”的情況,并以PPT動畫演示兩直線延長后相交的情況,深化學生對“相交”的認識。再以“找身邊的平行線”,讓學生說說自己都在生活中見到了哪些平行的現象,讓學生在生活的實例中對兩條直線的平行關系做出準確的判斷。最后,在學生得出“不相交”和“相交”兩種情況后,教師還應抓住“無限延長永不相交”為認識平行積累感知材料,突破對“在同一平面內”的空間認識,在進一步觀察、操作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增強學生對學習圖形位置關系的濃厚興趣。
三、抓住本質特征,培養觀察的深刻性
觀察是智慧的源泉。要讓觀察成為智力發展的基礎,就必須啟發學生透過事物的現象去觀察發現事物的特征,引導學生在觀察事物的過程中能夠通過觀察、操作、歸納等方法進行有目的地探索,總結出事物的本質,這樣才能透過事物的相似與不同,挖掘出事物的隱含條件和性質,進而發現其中的規律所在,使觀察結論完整、全面。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圓柱和圓錐》的內容時,筆者分別準備了一個圓柱型的小木塊和一個圓錐型的小木塊,讓學生在桌子上進行滾動實驗。在學生發現圓錐體的小木塊滾動起來不容易后,引發學生思考:圓柱和圓柱都有一個側面,側面都是一個曲面,為什么圓柱滾動側面時與圓錐滾動側面的感覺不一樣?從而引發學生對圓柱型和圓錐型小木塊進行仔細觀察,讓學生從整體上抓住圓柱和圓錐的本質特征,并找出圓柱和圓錐的不同之處。這樣的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也能提升學生的觀察、操作、推理的能力,為接下來繼續學習側面積、表面積、體積等知識打好基礎。
總之,教師應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有目的、有計劃地將良好觀察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引導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感知、觀察事物,逐步養成主動觀察、善于觀察的習慣。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