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初中物理 問題情境
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3A-
0115-01
創設積極有效的問題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熟練掌握物理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物理內容中的情感,使物理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富有情趣。本文筆者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材內容,通過從立足知識應用、實驗探究及信息技術等三方面的積極探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升了學生的思維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了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高效。
一、立足知識應用,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如果能創設生動、形象、立足知識應用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獲得感性材料,促使學生從一開始對表面化的物理現象感興趣,進而逐漸轉移到對物理理論的學習上,這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都有積極的意義。
例如,在學習“光的反射”這一內容時,筆者引入了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中的運用實例:在工程、醫療等方面廣泛應用的激光,從水鏡—銅鏡—玻璃鏡這一鏡子的發展過程,以及可用于軍事方面的潛望鏡等引入課堂,引導學生思考:光的反射及其規律是什么?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運用這一規律解釋一些自然界中的現象,如日食、月食、射擊瞄準、小孔成像等。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之后,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探究光的反射活動,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或是自己設計實驗,進一步開展有關光的反射定律的課外實驗。
二、立足實驗探究,培養學生科學論證的能力
實驗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開展實驗教學是為了驗證問題的設疑、猜想、解決疑難的最好方法。實驗是物理的基礎,也是生活現象的再現,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實驗演示問題場景,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因此,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應做到“以疑激疑、以疑誘思”,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活動中。
例如,在教學“浮力”這一知識點時,筆者考慮到很多學生認為浮力是跟物體的質量、體積、密度是有關系的,這種錯誤認知成為了學生學習浮力的障礙。為了使學生有正確的認識,筆者精心設計了教學方案:首先通過多媒體播放了波瀾壯闊的海上世界的畫面,一艘艘巨輪行駛在海面上,問學生:“為什么萬噸巨輪可以漂浮在海面上,但一片薄薄的鐵片卻漂浮不起來呢?如果船只從海面朝湖泊行駛,浮力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浮力的變化究竟和什么有關系?”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入演示實驗:在燒杯中倒入一定比重的鹽水,把準備好的木塊放進杯中,木塊漂浮在水面上;接著把石子放入杯中,石子沉入杯底;緊接著筆者把一個雞蛋放入燒杯中,雞蛋卻是懸掛在水中的。如果把鹽水換成清水,結果又是什么樣的呢?(雞蛋朝水底下沉)最后筆者又做了一個實驗,把清水換成比重較大的鹽水,雞蛋竟然漂浮在水面上了。這些奇特的現象深深吸引著學生,他們也很想弄清楚這些現象發生的原因,從而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至此,就可以自然地引出“物體的浮沉條件”這一新內容了。
三、立足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當今正處于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階段,面對與日俱進的信息技術,我們應具有處理、接受、學習的能力,應及時了解、認真吸取其有用信息,這樣我們才能站在科學探究的最前端,獲得最先進的知識成果。同樣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也應重視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把新信息融入教學中,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了搜集信息、提煉信息、整理信息、轉換信息進而靈活運用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超導體”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網絡資源搜索關于超導體的材料。如全球首列商業磁懸浮列車的成功開發并在上海投入運行,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播放磁懸浮列車工作的情形,引導學生思考磁懸浮列車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又如,關于“蹦極”這一運動項目,大多數學生很好奇但是都沒有嘗試過,甚至還有學生并沒有見過這一運動項目。因此,筆者就通過多媒體技術搜集有關蹦極的影像,讓學生了解蹦極運動時的過程。通過上述情境的創設,促使學生積極探索問題、解決問題。
總之,問題情境不僅顯示著教師“教”的智慧,也啟發著學生“學”的思維。教師應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不斷鼓勵學生積極嘗試,主動探索,讓學生都能在恰當的問題情境中變成學習的主人,感受物理知識的魅力。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