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比較策略 課堂效率
小學數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3A-
0079-01
采用比較策略能夠對事物進行分類、抽象地概括,有效提升課堂效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小學生喜歡比較,但并不知道如何進行比較,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判斷。教師要從思維發展的角度,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探究和發現,一方面提高學生的思維深度,另一方面提升課堂效率。筆者談三點比較策略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一、新知引入時比較,找準知識生長接點
小學生接受知識大多只有三分鐘的熱度,容易前邊學后邊忘。因此,在新知導入環節善用比較策略,能夠使其鞏固所學舊知,調動已有經驗和知識儲備,通過新舊比對,確定學習難點和重點,找準知識生長點,由此搭建思維的橋梁。如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認識幾分之幾》時,筆者先進行了充分地備課:本課的學習基礎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學過一個物體或圖形的幾分之一,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構建“把整體平均分若干份”的概念,為四年級抽象出單位“1”的概念打好基礎,同時為繼續學習分數的意義、認識分數單位做足鋪墊。基于此,筆者先出示一道題:把一個桃子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是它的( );把一個西瓜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它的( )。接著進行變式并引入情境圖,將一盤桃子平均分給2只猴子,每只小猴能分到這盤桃子的幾分之幾?
學生根據題意展開比較:把一個桃子平均分成2份,其中1份就是它的;把一盤桃子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這盤桃子的。為什么不同的分法,結果是一樣的呢?這兩個表示的含義有什么區別?學生討論后認為,將一盤桃子平均分成2份,其中1份為,這個中的分母“2”和分子1表示的不是將1個桃子平均分成2份,而是將整盤桃子平均分成2份。也就是說,分數的分母是表示平均分的份數,分子是表示其中的幾份。有比較就有鑒別。通過以上特定情境的比較策略引導,學生根據已學過的的含義,與新學的建立鏈接比對,由此認識到把一個物體或者將物體當做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其中1份就可以用幾分之一來表示。這也為下一步學習分數的知識厘清了平均分的概念,清除了學習概念上的混淆,大大提升了課堂效率。
二、新知感悟時比較,理解數學概念本質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者并不是一張白紙,在學習新知時已經具備了相關的經驗和認知基礎。因而,教師要帶領學生憑借已有知識和經驗,運用比較策略幫助學生把握概念本質,深入數學概念的本質體會其內涵和外延。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用字母表示數》時,為了讓學生建構用字母表示數進行數量關系的探索,筆者先讓學生思考:你想要知道老師的年齡,應該怎么問?(你比我大多少歲?)老師比你大20歲,你是11歲,那么老師多少歲?學生列出算式20+11。筆者繼續追問:當你1歲時,老師多大?當你3歲時,老師多大?如何用一個算式簡單地表示你和老師的年齡關系?學生想出了兩種方案:一種是學生的年齡為a,老師的年齡為b,b比a大20;另一種是學生的年齡用字母a表示,老師的年齡就是a+20。到底哪一種較為準確呢?學生通過分析比較發現,使用a、a+20可以準確地表示出“老師比學生大20歲,學生比老師小20歲”的關系。
這樣的教學比較,教師給足了學生思考與探索的空間,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思維方式、選取自己的角度來討論分析,而后展開比對,由此引導學生把握用字母表示數這一概念的本質,感悟用字母表示數的快捷之處,深入理解了這一數學概念。
三、反思總結時比較,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知識的理解和建構,是一個不斷提高和完善的過程。新課標提出要加強對學生的反思引導,幫助學生養成愛反思的學習習慣。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比較策略,帶領學生經歷整個過程,并進行有效梳理和總結,使學生掌握數學思想方法,解決數學問題。
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在課堂總結環節筆者讓學生思考:如何將長方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為什么要進行轉化?用字母表示長方形的面積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兩者有何區別?學生比較后認為,長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可以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面積相等的長方形進行推導。平行四邊形的底邊就相當于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高就相當于長方形的寬,因而它們的面積公式為S長方形=ab,S平行四邊形=ah。
正所謂比較出真知。學生通過反復比較,能夠在對比分析中建構數學概念,理解數學本質,從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