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數學 解題方法
轉化藝術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3A-
0107-01
小學生對于數學的認知還處于入門階段,還無法很好地識別出題目呈現的多樣選擇;同時小學生的智力發展也處于初級水平,僅靠他們自身要實現解題的最優選擇顯然也不現實。因此,教師的引導就顯得很重要了,如果能夠通過教師的有效介入,幫助學生多角度審視題目,通過對題目的靈活轉化,實現解題效率最高化,將有利于培養學生數學興趣,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高效。
一、轉化條件,簡化解題過程
轉化條件是指轉化題目中已知條件的表述方式。小學數學解題過程中,學生有相當一部分時間是用來審題的,審題就是讀條件的過程,有的題目條件表述形式較復雜抽象,給學生理解題意帶來很大的影響。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將這些條件進行轉化,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使題目的表述更符合我們的日常邏輯習慣和學生的思維習慣,將有效簡化解題過程,提高學生做題的速度和正確率。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方程》時,有這樣一道題目:“一塊梯形水田大180平方米,水田中平行的兩邊分別為40米和50米,求梯形水田的高?”從梯形的面積公式S梯=(上底+下底)×高,我們可以知道,要求高就得知道梯形面積和梯形上下底的和,梯形的面積我們已經知道了,那么上底和下底和呢?題目中看似沒有提及,其實是隱藏起來了。筆者引導學生進行條件轉化:“同學們,梯形的性質是什么?”學生順口而出:“梯形是一組對邊平行,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四邊形。”“那么平行的兩邊我們叫做什么呢?”筆者接著問。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上底和下底?!痹趯W生回答之后,筆者再讓學生返回去看題目,學生豁然開朗,原來上底和下底在這里啊,這樣,他們很快就算出梯形的高。通過引導學生回憶概念,幫助學生找到轉化關鍵,順利實現轉化,有效地解決了問題。
二、轉化方向,發現解題思路
轉化方向是指轉變問題的思考方向。問題是小學數學解題的核心部分,出題人常常會在問題上做文章,學生很容易就會繞進出題人的陷阱中,進入錯誤的解題邏輯。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轉化問題的思考方向,通過拆分、分解題目設問,有效提取解題的關鍵因素,并進行同義轉換,確定更為通俗易懂的疑問方式,進而確定解題方向和解題思路,順利完成解題。
例如,在進行蘇教版小學數學總復習時,有這樣一道平面圖形題:“已知一個長方形的對角線長為5,過頂點垂直于這條對角線的垂線長,求長方形的面積。”很多學生一看到這個題目,就想到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只要知道長和寬就能立刻求出面積。于是學生順著這個思路去找條件,但卻發現根本沒有長和寬,于是齊呼題目沒法做。其實并非沒法做,而是他們掉入了出題者的陷阱。筆者引導他們進行轉化:“同學們,長方形的對角線會把長方形分成什么圖形呢?”學生簡單作圖后回答:“兩個一樣大的三角形?!惫P者繼續引導:“對角線是不是可以當作三角形的底呢?過頂點垂直于對角線的垂線顯然就是三角形的高了,已知底和高能不能求三角形的面積呢?知道三角形的面積,長方形的面積不就求出來了?”通過這樣進行轉化,幫助學生確定正確的解題方向,順利幫助學生解題。
三、轉化組合,豐富解題形式
小學生不會轉化,不管解法多繁瑣、困難,他們都會按照固定的解題思路去計算,不會變通,所以教師要教給學生的就是這份變通的思想。通過引導學生靈活調動知識儲備,將一個問題可能運用到的知識點進行羅列,挑選出可用要點進行有機組合,得出最簡便的解題方法。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分數的混合四則運算》時,有這樣一道題:“×8-16×+×4=□.”很多學生都按部就班地從左往右,先算乘除,再算加減,結果算起來很費勁。筆者就引導他們進行組合轉化:“同學們,如果把每個乘式看作一部分的話,我們是不是可以把×4移到前面來,先算加的再算減法,這樣是不是更簡單一些呢?”學生觀察后回答:“是?!惫P者繼續引導其他組合:“根據分數的乘法性質,我們知道×8和×4,可以看成是12個相加,也就是12×=6,這樣求解是不是又更容易一些了呢?”通過引導學生轉化組合,可以幫助學生發散思維,發現更多的解題方法,提升創新能力。
總之,小學數學解題是一門非常高深的藝術,而掐住藝術咽喉的奇妙之手就是轉化,轉條件、轉思路、轉組合,通過對這些數學要素的合理把握和高效轉化,尋找出數學解題的最優密碼,最終實現小學數學解題教學的改進和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