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初中語文 學生個性 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3A-
0025-02
教育不僅在于知識結構的完善,能力技巧的提高,更在于個性心理品質的培養與塑造。
個性心理品質(簡稱個性)指的是一個人在生活、學習等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帶有一定傾向性的個體心理特征的總和。這些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智力、能力、興趣、氣質、性格等特征。中學階段是發展和形成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重要時期,中學教師應從民族發展與振興的高度著眼,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本,注重學生個性品質的培養。作為母語教育的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健康個性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文以載道”概括了傳統語文教育的功能,“文”是“道”的載體,也是中華民族個性心理發展與完善的過程的記錄。其次,學生聽、說、讀、寫四項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進行聽、說、讀、寫、思,必然會使其觀察、想象、記憶、思維、創造等智力因素得到相應的發展。
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呢?以下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認識和做法。
一、以個人魅力與個性化的教學藝術影響學生
在日常交談中,常常聽到一些家長說:孩子上學之后,幾乎什么事情都是“老師說的”才正確。可見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事實上,不論是小學生、中學生還是大學生,都會受到教師品質、人格與個性的影響。
教師的個人魅力是一種悅人心目、牽人情思的吸引力,是一種扣人心弦、激人奮進的感染力,它對學生個性品質的發展有著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的魅力在外表現為風度、談吐等,在內則體現在教學思想、德識才學上。一個教師優雅的風度、整齊的衣著、工整的板書、開朗的性格以及寬容的態度等有助于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使學生不自覺地效仿和學習。
教師教學的個性,體現在教學實際中,就是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處理有自己鮮明的特點、獨創性的教學方法、與眾不同的教學手段、獨樹一幟的教學思路以及別具一格的教學語言等等。課堂上,教師應不拘泥于教學參考書的說法,不受傳統教法的束縛,個性化地教學。例如《月亮上的足跡》(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一課,很多老師往往注重于學生對“探月過程”與“探月意義”的探討。其實,在設計教學思路時,我們不妨讓學生想象自己是中國第10代宇航員中的一員,想象自己會在月球或是其他星球上留下什么足跡,再請一名學生扮演記者,以記者采訪宇航員的形式演繹這一情節,展示學生的創新想法。這樣的個性化教學方式能給學生展示個人想法的機會,從而創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
二、立足課堂教學,創設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良好氛圍
愛因斯坦曾說,寬松自由的學習氣氛不知要比呆板的訓練高明多少倍。教師應該對學生多一點微笑、信任與寬容,允許學生在課堂上“實話實說”“自我表現”“挑戰權威”“異想天開”。教師應抓住語文的情感力量和語言藝術的特點,以平等的身份、民主的態度組織教學,營造寬松民主的語文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認知內驅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執教《孤獨之旅》(人教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對話環節:
師:同學們,通過閱讀此文,你讀出了什么?下面我們交流一下吧。
生1:這篇課文通過對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學而不得不跟父親到野外放鴨經過的敘述,表現了杜小康面對陌生的自然環境,由恐慌、孤獨走向堅強的經過,體現了人的力量:人克服、戰勝了困難,取得了勝利。
生2:我認為該文告訴我們:人除了要戰勝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戰勝自我。
……
學生踴躍發言,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筆者在小結時肯定了學生的看法:“人由幼稚到成熟,這是生命中的一種渴望與追求。你們的理解很到位,祝賀你們。”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筆者通過設置問題,創設了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平臺,使學生大膽說出內心的感悟,表達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
三、把握閱讀課,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張揚個性
閱讀是對文本進行再創造的過程,它帶有強烈的個體特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注重個性化閱讀,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閱讀課,啟發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悟、交流、對話、質疑、反思,讓他們得以張揚個性。
首先,注意閱讀情景的設計,注意多鼓勵、啟發、引導,以激發學生進行個性閱讀的興趣,醞釀“未成曲調先有情”“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學習氛圍。筆者在《社戲》(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教學中,先引導學生聯系本地春節期間的民間文體活動——“扮臺閣”,讓學生暢談自己的感受,再引導學生閱讀并比照“迅哥兒”看戲的經歷及感受,暢談自己的認識。這樣,就會激發出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得到閱讀的樂趣。
其次,鼓勵學生多元化地解讀文本。由于學生在價值觀念、個性心理、審美情趣、文化積淀、認識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性,因此對文本的理解和闡釋也呈現出多樣性。在課堂上,教師應當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文本與學生互動”等交流討論方式,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多元化的解讀。例如《筆者的第一本書》(人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末句“人不能忘本”的“本”在文中指什么?可引導學生概括出:父親的教育,父親的希望,友情的重要,親情的溫馨,生活的艱辛等。教師不要過于看重解讀的結果,而要密切關注學生得到結果的過程,讓學生在解讀的過程中張揚個性,獲得愉悅的閱讀體驗,提高閱讀能力。
第三,讓學生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語文是充滿感受與體驗的學科。建構主義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去建構事物的意義。教學要從學生的經驗與體驗出發,加強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體驗,突出學生的個體性、獨特性、多樣性和差異性。如教學《老王》(人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時,筆者讓學生談談閱讀的最初體驗,學生提到了在自己身邊而自己一直沒有注意到的弱勢群體,如街頭乞丐、外地民工、無證小販等,語氣里有愧疚與同情。讀這樣的作品,很多時候靠的是讀者的靈魂情感與對生命的感悟,這時候語文教師就該與學生一起把文本當作認知研究及審美的對象,讓師生的心靈與文本撞擊,讀出個性化的理解。
第四,充分利用課外閱讀,發展學生的個性。名著是一盞明燈,可以照亮心靈,激發美好的情感,形成健康的個性。正如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辨。”廣泛的閱讀能使學生開闊思路,豐富想象力,能幫助學生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有利于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從而豐富學生的個性內涵。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多閱讀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讓學生在與作家的思想碰撞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發現真善美,提升道德修養,涵養個性品質。在指導學生廣泛閱讀名著的同時,教師還必須用一定的時間讓學生交流閱讀心得,讓他們談一談或寫一寫對作品中的人物的認識。例如,在讓學生讀了《紅樓夢》之后,筆者布置了一項作業——讓學生解讀“金陵十二釵”中某一個人物的形象。其中有一名學生是這樣解讀薛寶釵的:“我覺得薛寶釵是整部作品中的強者。在大觀園中,論才學,她對文學、歷史、藝術、醫學、佛學經典皆頗有心得,遠非黛玉可比,連寶玉恐怕也得自嘆不如了……我自認為對寶釵的為人、性格、想法都不夠了解,我只是從一個常人的角度來思考。寶釵處世甚是圓滑,難免會有些虛偽,這大概與她的家境有關系吧。她不輕易向他人傾吐心聲,好似把自己藏起來一般。在我看來,沒有人愿意將自己埋葬,而將自己埋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不是一個弱者做得到的。”這名學生的敬佩、惜才之情溢于言表,可見確實是認真閱讀了原著,用心去體會了寶釵的處境。
四、聯系生活,開辟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新途徑
長期以來,語文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嚴重脫節,導致學生的個性沒有展現的天地。善于培養學生個性的老師,應該突破狹小的課堂空間,把學生的視野引向萬花筒般的大千世界。
首先,把生活引進課堂。教師應縮小課堂與生活之間的距離,讓“源頭活水”流進課堂,滋潤語文教學的田園。辦手抄報是把生活引進課堂的一個好形式。每個月,教師可讓學生分組辦一期手抄報,內容可以是科技知識、人文趣事,也可以是娛樂新聞、社會百態;主人公可以是英雄名人,也可以是市井平民。然后由學生集體評議,選出優秀作品進行展覽。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如開展演講會、辯論會、朗誦會、故事會,舉辦各種講座等,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舞臺。此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參與各種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接觸社會,使學生的個性適應社會的發展。
總之,語文課堂應成為學生張揚個性的搖籃,應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地。育人是教師的天職,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應不斷地在這個方面進行研究、探索。我們要從思想上加以重視,在方法上加以創新,在實踐中加以落實,充分運用語文學科的情感教育功能,抓住機會因勢利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