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兒童詩教學 誦讀 賞析 創作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3A-
0089-01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顯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其中兒童詩是指以兒童為主體接受對象,適合于兒童聽賞、吟誦、閱讀的詩歌。這些詩歌生活氣息濃厚,內容淺顯易懂,大都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審美性格,很受兒童喜愛。教師要重視兒童詩教學,讓學生從小讀詩、品詩、寫詩,讓兒童詩成為發展兒童語言的重要資源,從而為兒童營造一個快樂的充滿詩意的童年。
一、誦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兒童詩本身具有節奏歡快、聲韻和諧的美感,內容生動活潑,文字自然流暢,充滿了童真、童趣,讀起來瑯瑯上口,很適合學生誦讀或吟誦。要想讓學生體悟兒童詩的美感和韻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引領學生誦讀。在童詩的教學中,誦讀是教學的起點,教師要創造合適的教學情境,引領學生反復誦讀,讀出韻律和美感。如蘇教版語文第三冊課文《送給盲婆婆的蟈蟈》,這首兒童敘事詩主要描寫了少年對盲婆婆的關心,贊揚了少年尊老愛老的美德,全文語言歡快、流暢,給人積極向上之感。在教學這一課時,筆者主要通過指導學生誦讀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在學生自由讀、熟讀的基礎上,教師主要指導學生讀出詩歌的節奏和韻律。朗讀方式上有教師范讀、學生互讀、引讀,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對兒童詩教學興趣盎然。其次,針對詩歌描寫的美感,筆者主要引導學生抓住“樂呵呵”“喜滋滋”等詞語,讀出文中少年兒童自然而然流露出的對盲婆婆的關愛之情。學生不僅讀出了美感、韻律,還讀出了文章蘊涵的情感。
二、賞析:喚醒學生的言語天性
教材中的兒童詩大都是基于兒童立場、兒童的角度而創作的,詩中的語言用詞從兒童審美情趣出發,充滿了童真、童趣,易于被兒童所接受。在學生誦讀的基礎上,教師要引領學生就兒童詩進行賞析、品味,感受童趣和童詩之美,喚醒學生的言語感知的天性。如蘇教版語文第二冊課文《雨點》,這是一首非常簡短的兒童詩,詩人通過富有兒童趣味的語言描寫了雨點分別落在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上的不同形態,從池塘到海洋,由小到大,語言生動形象,貼近兒童的生活感受,充滿了濃濃的童真、童趣。在教學這一課時,筆者抓住文中的重點詞語“睡覺”“散步”“奔跑”“跳躍”等讓學生讀出兒童詩用詞之妙。這樣教學,不僅把雨點生動、活潑、調皮、可愛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學生頭腦中,而且讓學生感受到了詩歌明快的節奏感,喚醒了學生的言語天性,從而使學生被詩歌生動有趣的語言所吸引,愛上兒童詩閱讀。
三、創作:激活學生的言語表達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生讀兒童詩多了,積累了豐富的語言,學生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自然得到了提升。在學生誦讀、賞析、品味領略童詩美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結合兒童詩的特點,引領學生走進文學創作的大門,指導學生仿寫兒童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激活學生的言語表達,使學生的閱讀視野更加豐富。如蘇教版語文第四冊課文《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這首兒童詩主要描寫了孩子們在夏天時的美麗遐想,全文洋溢著濃濃的童真、童趣。在教學時,筆者先讓學生就課文內容反復朗讀,然后讓學生思考:“我”為什么想變成大大的荷葉?學生體會到了小魚因為有了這把“大傘”遮擋烈日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從中感受到荷葉不光美,還能給小魚、雨點帶來快樂。在學生獲得初步情感體驗的基礎上,筆者進一步拓展教學,讓學生進行口語表達訓練,說一說:“夏天來了,我想變成什么?”由于有了課文例子做指引,有的學生說:“我想變成一棵大樹,為過往的路人遮陰乘涼。”有的學生說:“我想變成可隨身攜帶的風扇,為小朋友們送去涼爽。”在學生創作想象的過程中,這些平常在學生眼里極為平常的事物都被賦予了童真、童趣的色彩。在兒童詩教學中,教師要遵循課文特點和學生強烈的表現欲望,讓學生進行簡單創作,逐步內化語言,從而把課文上的語言變為自己的知識,真正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說過:“兒童寫詩,詩寫兒童。兒童是詩,詩是兒童。”在小學語文童詩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誦讀、賞析、創作兒童詩,讓兒童詩在學生心中扎根,從而為語文教學營造出詩意的課堂,給兒童創造一個充滿詩意的童年。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