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經濟金融體系內生的轉型升級需求和中央政府的強制性制度供給推動,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已經成為各方認可并努力的方向。商業銀行過去主要經營長、短期貸款,雖然也起到了供應長期資本的功能,但在資本市場建設中起到的作用還相當有限。讓商業銀行更廣泛地參與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不僅是資本市場發展的便捷途徑,而且能夠為商業銀行的經營轉型提供充足的動力。在商業銀行融合資本市場的路徑上,修改《商業銀行法》、《證券法》和允許商業銀行成立資管子公司都是政策可選項。
關鍵詞:商業銀行;資本市場;經營轉型
一、實體經濟結構調整的金融需求
在中國經濟從計劃走向市場,從封閉走向開放的過程中,投資—需求(內需和外需)相互促進的螺旋式上升過程持續了三十年之久。然而,受改革紅利、入世紅利和人口紅利所驅動的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遭受到了嚴峻的壓力和挑戰。
由于需求的收縮和供給的過剩,中國經濟從高速發展降檔為中高速增長,經濟降速的結果是高企的債務杠桿率無法被有效消化和資本回報率持續下降。目前中國市場總債務占GDP的比重比較公認的數據是220%左右,其中政府約占GDP的60%,企業債約占GDP的130%,居民債務約占GDP的30%。白重恩和張瓊(2014)的研究計算了調整價格之后的稅后投資回報率,2013年中國已經降低到4.17%的新低水平。該數據從1994年14.74%的高水平持續下降。在2000~2008年還曾穩定在8%~12%,但金融危機之后投資回報率水平大幅下降。
由于經濟體債務杠桿率居高不下和產業資本回報率的下降,以銀行貸款作為主要金融資本供應渠道的產融結合模式也顯露出了其固有的缺陷。一般來講,我國銀行不能進行直接的股權投資,所以控制信貸風險的手段主要依靠抵押物估值的設置。對于沒有可靠抵押物的高科技行業和服務業,銀行貸款無法準確地控制風險,其融資功能無法充分發揮。而高科技行業和服務業又恰恰是制造業產能過剩背景下經濟活力的主要源泉。
雖然信托業憑借投資領域優勢和信托制度優勢對原來的“銀行貸款”模式進行了升級換代,發展了股權投資、派駐董事和財務監章等多種風險控制手段。但由于大資管行業的剛性兌付文化約束,信托公司依然會要求可靠的有形抵押物作為風險控制手段。以信托業為代表的資管行業的產融結合模式仍然不能滿足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金融需求。
美國、日本和歐洲的經濟金融史表明,權益性資本市場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的創新活力極強,對于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的支持力度也最大。目前美國已經形成了天使投資、VC、PE、Pro-IPO、并購資本等完整的資本供應產業鏈和資本交易市場。但我國目前在資本供應的許多環節和領域仍然非常薄弱。這制約了我國金融體系權益性資本的供應,并進而延緩了我國實體經濟的轉型和升級步伐。
因此,從對接實體經濟結構調整的金融需求的角度來講,作為規模最大,分布也最為廣泛的金融機構,中國商業銀行應當積極參與資本產業鏈的形成和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助力中國制造業向2.0甚至3.0版本轉變。
二、激活資本市場活力的便捷途徑
迄今為止,商業銀行體系的總資產規模已經超過140萬億元,是其他金融行業的數倍,在金融體系中占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
由于經濟發展模式和歷史原因,商業銀行與居民和企業保持著最緊密的聯系。這不僅是因為銀行的網點資源比較充足,還在于銀行傳統的存貸匯業務覆蓋面最廣,具有廣泛的客戶基礎。因此,由銀行來引導居民和企業參與資本市場建設的交易成本最低。與其他金融行業相比,銀行在居民和企業頭腦中的認知度最高,由銀行業來引導居民和企業資金進入資本市場所需要的信任成本也非常低。
由于商業銀行的缺席,我國的資本市場建設雖然早已經開始,但至今依然相對弱小。反觀已經取得不菲成就的銀行間債券市場,由于有了商業銀行的積極參與,其總規模和融資功能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比如,2005年之后,人民銀行先后允許商業銀行承銷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至今銀行間債券市場的信用債余額已接近10萬億元。如果沒有商業銀行的積極參與,這一成績的取得是不可能完成的。
上述事實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信任成本和交易成本難以在短期內被其他金融行業消化。以認可度和聲譽為例,不經過時間的淘洗,一般的金融機構很難形成高度的市場聲譽。而開設網點的成本則更高,足以讓一般的金融機構望而卻步。雖然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降低了渠道資源獲取的成本,但互聯網對于非標準化金融產品的介入仍然乏善可陳。
雖然商業銀行在信任成本和交易成本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但是目前商業銀行只能通過理財業務來間接參與股市,但這種參與還要借助其他通道來實現。我國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的法律框架是這一局面的形成的根本原因。我國《商業銀行法》、《證券法》都明確禁止商業銀行從事股票業務。我國《商業銀行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從事信托投資和股票業務。上述根本法律從頂層制度上杜絕了銀行全面參與股權市場的可能性,非但與當前混業經營愈演愈烈的現實不相符,而且制約了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的成效。
回顧主要發達國家的金融史,結合我國金融業的特殊情況,逐漸放寬政策限制,允許商業銀行以更多的渠道和形式來參與資本市場建設,是激活資本市場活力的便捷途徑。
三、商業銀行經營轉型的現實需要
面對利率市場化和中國實體經濟的產業資本回報率不斷下降的現實,商業銀行過去依靠規模擴張來賺取利潤的發展模式變得不可持續。越來越多的銀行家開始認同銀行應當向內涵式增長模式轉變的理念和觀點。
更具體的是,由于商業銀行受到嚴格的資本充足率、流動性、存貸比等多種指標監管,未來提升經營效益的重要使命不得不依靠資產管理業務等中間業務品種來完成。不同于存貸款等傳統業務,資產管理業務與資本市場有著天然的關聯。作為專業受托人,銀行有義務為委托人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獲取高收益。
隨著財富管理市場的爆炸式發展,財富管理機構為客戶提供綜合資產配置服務漸成趨勢。銀行在從事財富管理業務過程中,面臨著信托業、券商資管、保險理財和互聯網金融產品等其他理財產品的激烈競爭。一定程度上講,投資范圍優勢和投資管理能力是財富管理競爭力的核心。
雖然銀行占據著渠道優勢,但在投資范圍上卻有著明顯的劣勢。銀行理財業務的投資限制使得銀行理財產品參與資本市場受到諸多制肘,比如銀行理財產品不得直接投資于股票二級市場。
同時,我國商業銀行現有的體制和考核機制不支持交易員頻繁進行資本市場交易,這是因為收益和風險分配的問題無法得到解決。所以,當前我國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的運作模式遵循“大類資產配置為主,市場交易為輔”。當前的經營體制下,銀行的投資管理能力也難以從根本上得以提升。
上述觀點不難為數據所佐證。根據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13年)》以及《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度報告(2014上半年)》內容顯示,2013年末和2014上半年末債券及貨幣市場、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現金及銀行存款這三個類別資產的投資規模占比合計均在90%以上。這說明,商業銀行雖然面臨經營轉型和為客戶創造收益的雙重壓力,但理財產品的投向主要是債權類資產,對于股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非常低。
四、對商業銀行緊密融合資本市場的兩點建議
(一)修改《商業銀行法》和《證券法》
當金融混業化經營已經成為既成事實,頂層設計也應當因此改變,以適應新的經濟金融形勢的發展。與現實的金融發展一日千里對比的是,《商業銀行法》和《證券法》的修訂明顯滯后。
對于《商業銀行法》的修訂,各界都已開始熱切期盼。囿于傳統法規限制,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主體資格仍然缺失,銀行與客戶的關系名義上仍舊是委托代理關系,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也因此受到牽制。業內人士期待《商業銀行法》的修訂能夠明確銀行理財的信托性質并確立法律主體地位,放開一些不合理的條款規定。如果銀行理財的信托性質得到法律明確,那么其投資范圍也應當與其他金融行業保持一致。
《證券法》的修訂進程則要快速得多。2014年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修訂《證券法》的決定,按照此前2014年的立法工作計劃,《證券法》修訂稿將在2014年12月份接受全國人大常委會初審。《證券法》可以仿照美國,遵循功能監管的思路,允許商業銀行持有證券業務牌照并經營證券業務。
(二)允許銀行成立資管子公司
2014年7月11日,銀監會發布了《中國銀監會關于完善銀行理財業務組織管理體系有關事項的通知》(銀監發[2014]35號),明確理財業務事業部制改革是要求銀行設立專門的理財業務經營部門,負責集中統一經營管理全行理財業務。可以說,理財業務事業部制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理財業務的獨立性問題,但從商業銀行與資本市場的融合來看,資管子公司制度明顯更為適合。
允許銀行成立資管子公司,獨立經營資產管理業務,無論從文化傳導、激勵機制,還是從現有法律突破上,都有助于銀行向資本市場的全面融合。
資管子公司在成立之后,可以形成獨特的企業文化,避免與原有信貸業務條線的矛盾、摩擦和交叉傳染。資管子公司在成立之后,可以重新設計獨特的激勵機制和市場開拓模式。同時,允許資管子公司經營證券業務比允許商業銀行經營證券業務的法律障礙要小得多。
參考文獻:
[1] 白重恩、張瓊.中國的資本回報率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世界經濟,2014年第10期.
[2] 吳遵杰.日本金融體系改革:尋找金融機構與資本市場的新結合.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2年第9期.
[3] 趙蔚.商業銀行與資本市場融合過程的風險分析.華北金融.2010年第7期.
[4] 張煒.我國商業銀行拓展資本市場業務的主要法律限制.中國金融.2003年第24期.
[5] 周小川.資本市場的多層次特性.金融市場研究.201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