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消費是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先行條件,是推動和引導社會生產的歸結點和出發點。“十一五”以來,我省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陜西省生產總值構成中屬于居民消費的部分僅僅只占30%,并沒有對經濟增長起到有效的拉動作用。所以本文著重通過對近幾十年陜西省城鎮居民消費水平的變化以及在其消費生活中起較大作用的因素的分析,得出在居民消費過程中對居民消費支出有影響的因素,文章最后根據實證研究結果對提升我省城鎮居民消費能力、促進經濟穩定增長提出適宜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消費影響因素;陜西省城鎮居民;模型
1.序言
自“十一五”以來至今,我省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經濟總量躍居全國第17位,同時經濟發展使得人民生活得到有效改善;僅僅從居民可支配收入方面看,城鎮居民增長率為14.1%,位于全國收入水平第19位;農村居民增長率則為16.1%,位于全國第26位。但陜西省生產總值構成中屬于居民消費的部分僅僅只占30%左右,并沒有對經濟增長起到有效的拉動作用。穩定國民經濟增長、促進經濟健康、良性、循環發展的根本性措施是擴大內需,有效發揮內需拉動的主導作用以實現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最終目的。居民消費能力的提升是擴大內需的有力措施和顯著表現①。
2.研究綜述
研究可支配收入與居民消費的關系有:喬為國(2007)認為消費率偏低的原因為:居民可支配收入較低。張穎熙和柳欣(2007)認為消費率偏低的原因主要是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較低。樊綱(2009)認為消費率偏低的主要云飲食居民收入的不斷下降以及企業收入的不斷上升,他主張通過稅收等政策來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研究教育與居民消費的關系的有:羅楚亮(2004)針對中國居民儲蓄和消費的熱點,在預防性儲蓄家說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展,他認為居民面臨的不確定性來源于收入的不確定以及教育、醫療等支出的不確定性,他利用不同的不確定性量化指標對計量模型進行回歸,結果顯示,這三項不確定性都對消費有顯著的影響。
研究房價和居民消費關系的有:唐建偉(2004)分析了房價對消費在各個方面的具體影響,如:預算約束效應、流動性約束效應、替代效應。張存濤(2006)通過對1987-2005年間我國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收入和商品房的銷售價格這三個變量建立消費模型,得出結果為房價對居民的消費有著負的影響。宋勃(2007)通過對1998-2006年間城鎮居民消費支出、商品房價格、土地價格和物價指數這四個變量建立模型,得出商品房銷售價格和居民消費之間存在相互的因果關系。
上述學者大多數著眼于全國范圍,而針對特定區域的研究很少。所以本文希望在分析陜西省城鎮居民消費特點基礎上,構建適合陜西省消費者的理論模型而進行檢驗,從而提出具有適用性的建議和措施。
3.陜西省城鎮居民消費的概況分析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基礎。全省綜合實力大幅提升,經濟總量躍上萬億元臺階,人均生產總值超過4000美元,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但是1994年-2010年全省居民消費率增長卻不明顯,尤其是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足。隨著GDP增長率不斷上升,居民最終消費率卻呈下降趨勢,對經濟增長貢獻不明顯。其中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以城鎮居民的消費貢獻為主。在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中,城鎮居民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大約占到總體居民消費拉動作用的85%左右。城鎮居民消費在消費拉動全省經濟增長的過程中起到了主力軍的作用。
根據新古典經濟學中關于消費者影響因素的假定,我們結合實際情況可以看出隨著陜西省經濟不斷發展,市場逐步規范和完善,消費者會更加理性,消費觀念更加貼近市場,所以消費者滿足內部因素的假定。而我們通過分析陜西省城鎮居民消費行為的外部因素得出,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是市場經濟發展迅速,商品的種類的供應量都可以滿足當時居民的需求,在此時居民對于消費的選擇完全自由;商品的價格具有彈性;陜西省城鎮居民面臨著流動性約束;最后,在改革過程中的一系列制度改革,加大了居民未來消費支出的不確定性,比較顯著的有教育改革、住房改革、醫療改革等。這些都加劇了陜西省城鎮居民在消費過程中的不確定性,風險厭惡者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小氣的消費支出用來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根據上述因素的分析,我們發現我省城鎮居民所處的消費環境滿足自由選擇和商品具有價格彈性。但是同時,城鎮居民的消費也面臨收入的約束和流動性、不確定性。所以本文著重選取了居民收入、居民教育支出和商品房價格、居民醫療保健費用支出這四個因素結合理論和實證檢驗研究其對消費的作用。
4.陜西省城鎮居民消費影響因素的計量分析
4.1 計量分析變量的選取
根據本文第三章的理論分析及結合陜西省經濟發展和城鎮居民生活消費現狀,再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本文決定選取一下幾個變量進行研究:
(1) 可支配收入I。即城鎮居民的工資收入中一些基本的費用后所剩下的那部分可以供他們隨意支配的收入。
(2) 教育支出E。即城鎮居民中家庭中年均教育支出。
(3) 商品房銷售價格H。自從實行住房改革以來,房價的快速增長成為影響城鎮居民消費決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4) 醫療保健支出M。醫療改革之后,城鎮居民的醫療保健支出也成為居民消費支出中的一大部分。
4.2 模型構建、檢驗和調整
4.2.1 初始模型設定
設定模型如下:
LnS=β0+β1LnI+β2LnE+β3LnH+β4LnM+μt
(4.3.1)
其中S為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I為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E為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消費支出;H為城鎮居民商品房每平米銷售價格;M為城鎮居民家庭人均醫療保健支出,應用的指標數據都是經過平減過得數據,同時為了增強數據線性化趨勢、消除異方差,增強數據敏感性,所以對所有數據取其自然對數;μt為隨即擾動項。
4.2.2 平穩性檢驗
模型中所選用的變量都是時間序列變量,在進行回歸分析之前,首先應當對所選取的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以避免虛假回歸的出現。表4.2是變量ADF檢驗的結果。
從上表可知lnS,lnI,lnE,lnH,lnM各時間序列變量都是平穩序列,因此可以進行回歸分析。
4.2.3 回歸分析
利用Eviews軟件對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得到如下結果:
LnS=0.9707+0.8364LnI+0.0272LnE-0.418LnH+0.0524LnM
(4.3.2)
(9.5546)(1.1551) (-0.7509) (1.2134)
R2=0.9989 DW=2.1759
由回歸結果可知,可決系數為0.9989,說明擬合程度高;DW值為2.179小于4-du,可知模型中不存在自相關問題;但是幾個變量的t檢驗都沒有通過,由此可判斷方程中有多重共線性問題存在,而且所以要對模型進行修正。
4.2.4 模型修正
根據檢驗結果,運用逐步回歸法消除多重共線性,用Eviews軟件,將被解釋變量LnS分別于每一個解釋變量LnI,LnE,LnH,LnM進行回歸,同時再加入去掉截距項后LnS對四個變量同時回歸,所有回歸模型如下:
LnS=0.3538+0.929LnI
(4.3.3)
(3.5442)(72.4364)
R2=0.9962 SE=0.0283 F=5247.031
LnS=4.6243+0.6118LnE
(4.3.4)
(17.4269)(11.5773)
R2=0.8702 SE=0.1657 F=134.0344
LnS=-0.1529+1.1920LnH
(4.3.5)
(-0.1782)(9.1285)
R2=0.8064 S.E=0.2023 F=83.329
LnS=5.0366+05403LnM
(4.3.6)
(35.0214)(18.5425)
R22=0.9450 S.E=0.1078 F=343.8240
LnS=1.197LnI+0.0711LnE-0.2258LnH-0.1281LnM
(4.3.7)
R2=0.9976 S.E=0.0237
上述五個方程中,第五個去掉截距項的方程回歸的可決系數最大,擬合
度最高,所以最后符合實際的回歸方程如下:
LnS=1.197LnI+0.0711LnE-0.2258LnH-0.1281LnM
(4.3.8)
R2=0.9976 S.E=0.0237
4.2.5 回歸結果分析
根據回歸系數分析,收入對于消費的影響在幾個影響因素中作用最強,當可支配收入增加1%時,消費比原來要增加大約1.197%;當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增加1%時,同樣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性支出增加大約0.711%;當城鎮居民商品房每平方米價格增加0.2258%時,由于房價上漲住房支出的不確定性增加,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當前消費性支出,此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會降低0.2258%;當醫療保健支出較大時,也會影響居民消費性支出,城鎮居民家庭人均醫療保健支出上漲1%時,當期他們的人均消費性支出會減少0.1281%。
5.提升陜西省城鎮居民消費能力的措施和建議
5.1 提高城鎮居民收入是提升消費能力的根本途徑
有效消費需求的形成有兩個基本條件,即購買力和購買意愿。提高居民消費能力,挖掘居民消費潛力,必須以提高居民收入為前提。應加快推進國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政府的貨幣化轉移支付,提高城鎮居民轉移支付力度,穩定生活消費品生產價格,同時要注重縮小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收入差距,才能全面提高陜西省消費水平,拉動經濟全面健康增長。
5.2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是促進城鎮居民消費步入良性循環發展的必然趨勢
優化政府支出結構,增加財政的公共支出,增加政府負擔份額,加快建立覆蓋城鎮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醫療、教育制度改革,為城鎮居民提供基本醫療、教育、養老、廉(公)租房等公共產品和服務,使居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為提高居民消費傾向奠定基礎
5.3 擴大消費需求的有效保障是實施鼓勵消費的政策
擴大消費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要求。但目前部分促消費政策效應已經開始出現遞減,消費市場急需啟動新的促消費政策。因此,應繼續完善鼓勵消費的措施,著力改善消費環境,提高城鎮居民消費質量,構建安全放心、誠信友好的社會消費環境,促進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消費方式的形成。
5.4 優化供給結構有利于促進城鎮居民消費
“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不對稱是當前經濟發展中部分產能過剩的根本原因,也是制約居民消費需求增長的因素”②。我省城鎮居民正處在消費結構升級過程中,服務性消費已成為生活消費的重要內容,這就要求社會生產及時調整產業、產品和服務結構,加大以消費需求為導向的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轉型的力度,積極培育消費熱點;調整生產結構,改善供給結構,滿足既有需求的供給,加大超前需求供給的創新力度,助推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Duesnberry James S.,Income,Savings,and the Theory of Consumer Behavior,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49.
[2] 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 陳燕武.消費經濟學——基于經濟計量學視角[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4] 范建平.“十一五”時期我國消費需求潛力、消費率和消費政策研究[J].經濟工作學習資料,2011,第6期.
[5] [美]J.M.伍德里奇.計量經濟學導論[M].第四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6] 孫鳳.中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實證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1999,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