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于社會資本的正面作用的文獻很多,社會資本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研究表明,社會資本也存在著負面的效應,尤其是在技術變遷的過程中產生的制度性障礙。社會資本一旦形成,其天然的封閉性和排他性,限制了外部信息、資源和人才的進入,使得集群內部缺乏新技術的創新和結構的升級動力。由于社會資本具有根植性的特點,也使得這種社會資本鎖定效應具有了一定的行政區域性的特點。因此,在討論如何合理利用社會資本促進經濟技術創新、集群發展問題,既要關注網絡內部的社會資本問題,也要積極聯系和發展網絡外社會資本。
關鍵詞:社會資本;集群;路徑依賴;鎖定效應
社會資本是20世紀70年代逐漸發展起來的概念,隨著各個學科對社會資本內涵不斷深入研究,有關于社會資本在很多領域中都是研究的重要內容。作為與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相對應的概念,社會資本在經濟生活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國文化的特殊性,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中,考慮社會資本要素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于社會資本的解釋,國內外學者的討論雖然各有差異,但是對于社會資本的基本內涵和特點是比較一致的。布爾迪厄(1997)將社會資本定義為:實際或潛在資源的集合,這些資源與由相互默認或承認的關系所組成的持久網絡有關,而且這些關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茽柭?999)從功能的角度討論了社會資本,他認為社會資本是生產性的,是否擁有社會資本,決定了人們是否可能實現某些既定的目標。與其他形式的資本不同,社會資本存在于人際關系中。普特南(2001)在《使民主運轉起來:現代意大利的公民傳統》一書中提出了公民參與網絡的概念,公民參與網絡形成了社會資本,由此利用這種社會網絡,可以提高社會效率。也有學者把社會資本的概念概括為:資源說,能力說,功能說,網絡說等。凡此總總,研究者們都肯定了社會資本的正面作用。
一、社會資本內涵分析
雖然學者們從各種不同的角度討論了 社會資本的定義,社會資本的構成,大致是包括信任、規范、網絡三個部分。
信任?;诘赜颉⒀壔蛘呒易逦幕刃纬傻纳鐣Y本,人們在長期的生活生產中形成廣泛的合作,并且比較固定的的社會網絡和合作關系使人們相互了解和信任。這種信任有利于人們之間形成更加有效的合作,減少了機會主義,減少了交易成本。信任也有利于資源的共享和信息的交流。
規范。在一定的社會資本中,由于長期的交往和合作,人們做事就形成了一定的慣例,或者人們從認知的維度表現為群體成員擁有共享的價值觀。而這些價值觀或者做事的習慣往往能夠帶來互利互惠,因此得以長期保持。
網絡。美國社會學家Grannovetter(1985)提出了弱關系、強關系和嵌入性理論,各種關系被分為強關系和弱關系,強關系是指社會主體間頻繁的互動產生的關系,弱關系是主體間松散的連續。這兩種不同的關系在社會群體、各個組織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發揮著不同的作用。經濟行為嵌入于各種社會關系中,也嵌入在各種核心的社會網絡中形成的信任和規范中。
社會資本通過信任機制和資源共享機制能夠促進合作,帶來互利互惠,具有資本性,規模性的特點。除此以外,嵌入了社會關系網絡的集群中的社會資本還有以下的幾個特點:
一是地理根植性。社會資本存在于社會結構中,很多產業集群的產生也是嵌入于一定的社會、經濟、政治關系中的,因此具有了一定的地理根植性。特別是在產業集群發展的初期,人們根據一定的地緣、血緣等關系建立其社會網絡,很多集群中的工人也是來自于本地,甚至很多的資金、技術也是在集群內部產生和共享,因此,社會資本就具有了一定地域性的特點。
二是長期性和穩定性。社會資本的積累和培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正是在長期的合作博弈中,人們進行了各種接觸和檢驗,在此基礎上逐漸建立起信任,這種信任又是下一次合作的重要基礎,通過這樣頻繁的合作行為,集群內個體完成了對社會資本資源的維護和強化,企業的活動就在這種強化的社會資本嵌入的路徑中進行,并且由于集群內的合作活動持續進行,各個企業都不會采取機會主義行為破壞這種無形的資源,從而保持了社會資本在一定區域內的穩定性。
三是開放性和封閉性并存的特點。集群內社會資本的開放性是指在整個集群內,企業之間的信息、技術、資金等資源是共享的;并且集群個體之間的信任是可以相互傳遞和轉化的。同時,集群內的一些價值規范也可能被集群意外的個體所認同,從而吸引外來個體的加入。但是,集群內社會關系網絡存在天然的封閉性,是指集群個體直接的信任轉化和傳遞僅限于一定的集群網絡內,這是因為隨著社會資本形成以后,人們需要投入很多的精力和時間進行維護,這些投入都形成了沉沒成本,所以隨著某些個體的接觸頻率增強,會形成較強關系的網絡。這種類似小團體的網絡關系,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其他資源的進入,也限制了集群規模的擴大。
二、基于社會資本鎖定的路徑依賴機制分析
郭少新和何煉成(2004)在《社會資本:解釋經濟增長的一種新思路》中說明了社會資本對全面理解經濟增長的作用。他們認為社會資本的概念的提出,使人們關注蘊含著比物質資本和社會資本更大價值的信任問題和規范問題,開始考察社會中的文化和關系網絡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從而為經濟增長源泉開辟了一條新的思路。關于社會資本的正面作用的文獻很多,社會資本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研究表明,社會資本也存在著負面的效應,尤其是在技術變遷的過程中產生的制度性障礙。
North(1990)認為:技術變遷路徑嵌入在社會結構之中,社會結構的差異會影響技術的選擇與創新路徑。如果某一經濟體存在社會資本鎖定等路徑依賴與路徑鎖定現象,就會形成阻礙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和擴散,或者由低級向高級形式演化的制度性障礙因素,這被稱為:路徑依賴陷阱。社會資本在產業集群發展的初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社會資本一旦形成,其天然的封閉性和排他性,限制了外部信息、資源和人才的進入,使得集群內部缺乏新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升級。由于社會資本具有根植性的特點,也使得這種社會資本鎖定效應具有了一定的行政區域性的特點,集中體現在很多地區的產業集群出現“塊狀經濟”的特點。
路徑依賴理論最早由生物學家提出來,布雷恩·阿瑟將路徑依賴理論應用到技術變遷的路徑分析上來,提出了自強化理論,North進一步將這種技術變遷的理論應用到制度分析中,應用路徑依賴理論,對社會資本鎖定的成因可以做出一定的解釋。一方面,社會網絡內部的各個成員在長期頻繁的接觸和合作中,逐漸形成社會資本,產生信任,這種信任可以為各個成員帶來互利,然而這種社會資本一旦形成,就具有了相對的穩定性,并且為了持續的獲得這種互利互惠,網絡內的各成員也要持續的進行維護投入,也產生了沉沒成本,于是也產生了一定的惰性。這種穩定性和惰性,使得該集群或者網絡群體進行調整的可能性減少,其行為被鎖定在某一種行為路徑中。實際上,外部環境變化不斷,競爭加劇,這些都需要企業在技術、人才、研發、服務等各方面進行及時調整,然而,以社會關系網絡中關系信任體系為特征的集群企業就面臨著制度僵化的障礙,無法及時調整以適應變化,從而使生產被鎖定在次優的選擇中。另一方面,社會資本的積累發展過程中,具有同質性的特點。社會網絡內部企業逐漸產生一定的規范和特有的慣例,集群內企業都按照一定的模型進行合作。包括信息和技術等的擴散渠道要比較固定,并且這種固有的特征會在內化的過程中得以自我傳播和復制。這就可以解釋在路徑依賴作用下,模仿和跟隨戰略是很多集群內企業的理性反應。至于這種同質性或者社會資本網絡中的路徑依賴程度的大小,和“強關系”、“弱關系”概念有關。集群中的強關系減少了單個企業對新技術和新信息的接觸機會,即便得到了信息,也存在很大的同質性,因而阻礙了集群創新的效率。集群內各個主體對強關系所形成的路徑依賴,使企業被鎖定在無效率的狀態之中,導致了集群經濟的發展障礙。
三、突破路徑依賴,優化利用社會資本的建議
大多數研究都強調了集群內、本地范圍內的社會網絡對經濟增長發揮的正向作用,然而,對于基于社會資本鎖定所產生的路徑依賴,從而對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具有的負面效應,卻很少被關注。因此,在討論如何合理利用社會資本促進經濟技術創新、集群發展問題,既要關注網絡內部的社會資本問題,也要積極聯系和發展網絡外社會資本。特別是對于技術的創新擴散以及產業結構的升級發展中,尤其要以全球化的視野超越內部經濟發展的制度障礙。
一是要加強本土的社會資本的優化整合。積極發揮那些社會資本的作用,融合集群中的那些家族企業的優勢資源,促進集群經濟高效發展。
二是要培養集群內企業和企業家開放意識。一方面鼓勵企業家們對企業中要敢于那些后進的對集群發展有阻礙作用的社會關系網絡,突破鎖定效應,促進各種資源要素的有效流動;另一方面要鼓勵他們擴大視野,積極引進投資,采用現代化公司治理模式,以開放心態來面對集群內外的競爭。
三是要積極參與到全球化網絡中。集群企業應該要積極從那與到全球化的競爭中,而不局限于自身產業發展的地域范圍內。一方面整合自身的資源,來應對全球化的生產運作標準;另一方面,通過全球化網絡中的資源共享實現集群內部的結構升級和效率提高。
參考文獻:
[1] 邊燕杰,丘海雄.企業的社會資本及其功效[J].中國社會科學,2000,(2):87-99.
[2] 布爾迪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02-203.
[3] 波特著,李明軒、邱如美譯.國家競爭優勢[J].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4] 陳蓓蕾.產業集群社會資本鎖定的成因與對策研究[J].技術經濟,2007,9:9-11.
[5] 陳鵬.產業集群的社會資本與技術創新研究[D].廈門大學,2007,4
[6] 陳佳貴,王欽.中國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與公共政策選擇[J].中國工業經濟,2005,(9):1-8.
[7] 福山.信任:社會道德與創造經濟繁榮[M].內蒙古:遠東出版社,1997
[8] 郭少新,何煉成.社會資本:解釋經濟增長的一種新思路[J].財貿研究,2004,(2).
[9] Grannovetter,M.,1985,“Economics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ness”,American of Sociology,vol.91(3):486-490
[10] 科爾曼.社會理論的基礎[M].鄧方譯.北京:社會科學文化出版社,1999:354.
[11] 李惠斌、楊雪冬.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12] 李志青.社會資本技術擴散和可持續發展[M].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13] 林南.社會資本—關于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4] North,D.(1990),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5] 普特南.使民主運轉起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16-117.
[16] 王緝慈等.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17] 向希堯、朱偉民.產業集群中社會資本的作用研究[J].工業技術研究,2006,(6):4-7.
[18] 張杰,劉東,社會資本視角下的我國地方產業集群升級困境研究[J].中州學刊,2006(1)
[19] 張其仔.社會資本論——社會資本與經濟增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科學出版社,2002.
基金項目:2012福建省教育廳社科A類項目(項目編號:JA12345S),2011年寧德師范學院“服務海西建設”項目(項目編號:2011H404),2012福建省教育廳B類項目(項目編號:JB1230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