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遺產類型多種多樣且品質較高,這為旅游開發提供了良好基礎,陜西省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推進的過程中必須發揮其起點作用。因此,本文就陜西省內的文化遺產進行探討,并提出陜西省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路徑。
關鍵詞: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旅游;開發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題名為《弘揚人民友誼,共創美好未來》的演講中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新戰略構想。該構想一經提出就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響應。毫無疑問,打造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已經成為中國推動新一輪對外開放的國家戰略,而在此戰略中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旅游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陜西省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不僅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還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因此著力發展陜西省文化遺產旅游以發揮我省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中的起點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一、文獻綜述
近年來,文化遺產旅游一直是國內外旅游研究的熱點領域之一,尤其是文化遺產旅游的開發與保護以及利益相關者利益研究更是貫穿文化遺產旅游始終的話題。宋振春、朱冠梅(2007)以曲阜為例,以旅游者問卷調查為基礎,提出文化遺產旅游的深度開發應該有兩個緯度的內容基于遺產特性的產品體系的深化與擴展以及旅游產品質量的提升[1]。李咪咪(2008)等從地理學視角分析研究了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地旅游開發及遺產保護,指出可持續旅游開發是切實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地的重要策略,認為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地保護面臨如下三方面主要威脅:人口壓力、當地經濟發展政策與缺乏財政支持[2]。蘇明明(2012)以慕田峪長城為例,研究了當地遺產保護、旅游管理與社區參與的關系,指出社區參與管理的重要性[3]。劉云(2012)通過對目前中國遺產旅游的發展現狀分析,認為遺產旅游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并在總結了發展旅游對世界遺產地的正面及負面影響基礎上,提出了中國的世界遺產旅游走向可持續發展所應采取的對策[4]。
因此,本文從文化遺產旅游開發與管理角度出發,就陜西省內現有文化遺產資源開發現狀即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開發路徑。
二、陜西境內文化遺產概況
陜西省西安市是絲綢之路的起點。絲綢之路跨國申遺中國段的最終名單中,陜西省有八處入選,包括: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張騫墓、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彬縣大佛寺石窟和乾陵。另外,陜西省還擁有霍去病墓、大唐西市遺址、興慶宮遺址、青龍寺遺址等資源點入選2010年絲綢之路跨國申遺中國段48項預備名單資源點中。除上述與絲綢之路之間相關的資源點外,陜西還擁有西安鐘樓、鼓樓、西安明城墻、秦始皇陵兵馬俑、大散關等知名的文化遺產資源點,這些資源點也是絲路文明的見證,也應屬于絲綢之路文化遺產范圍[5]。
絲綢之路陜西省文化遺產資源類型概況如表一所示。
如上文所述,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乾陵、張騫墓、彬縣大佛寺石窟八處景點于2012年7月被列入絲綢之路聯合申遺名單,并于2014年6月22日成功申遺,分布如圖一所示。
圖一 陜西省列入絲綢之路聯合申遺名單景點三、絲綢之路陜西省文化遺產旅游發展現狀及問題
(一)陜西省文化遺產發展現狀
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范圍內,陜西省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其文化遺產旅游的發展對發揮其起點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陜西省經過多年對文化遺產的開發與利用,旅游業已經發展成為支柱產業之一,并形成了如“曲江模式”的成功發展模式。西安政府還頒布了《周灃鎬、秦阿房宮、漢長安城、唐大明宮遺址保護條例》,《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等。以文化遺產分布為基礎,形成了以西安為中心,向東、西、南、北輻射的多條旅游線路。但由于陜西省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因此僅對以下具有代表性的資源發展現狀進行分析。
1、大唐西市
“大唐西市”項目是在西安市政府“皇城復興計劃”的推動下,形成的一個以商業為主線,以絲路風情和文化為特色的綜合性商業地產項目。項目占地約500畝,總投資80多億元人民幣,總建筑面積135萬平方米,是全國唯一在原址上重建的項目。現已建成大唐西市博物館、絲綢之路文化風情一條街、國際古玩城等。交通方面,設有大唐西市公交站,而且附近另有近10個公交站,交通便利。住宿方面,建有大唐西市酒店,而且附近還有多家快捷酒店及公寓式酒店,可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飲食方面,現有多家西餐廳和小吃街、美食城。
其中,絲綢之路風情街區位于大唐西市九宮格中的三、六、九格及二期,是大唐西市的文化亮點。該街區全長830米,是一個濃縮了中國、日本、韓國、伊朗、土耳其、意大利、等12個絲路沿線國家的特色建筑、旅游商品、演藝、餐飲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街區。作為風情街項目一期的中國、日本、韓國、印度尼西亞、泰國、伊朗等6個國家街區將在9月27日全面開放,而其余街區預計將在2015年前后陸續開放。
另外,大唐西市博物館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家由民營企業投資建設的博物館,具有保護、展示西市遺址和反映絲路文化、盛唐商業文化、市井文化珍貴文物的功能,整個場館。有“十字街”、“道路車轍”、“石板橋”、“房基”、“水溝”等多處遺址,占地20畝,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展覽面積1.1萬平方米,其中遺址保護面積0.25萬平方米。具有完備的陳列展覽體系。博物館中展出了唐代西市東北“十字街”遺址、車轍遺跡和部分出土文物,介紹了歷史上西市作為絲路起點的重要地位、交易品類、商業文化和繁華勝景。展館中還有專題展覽《絲綢之路“百工”體驗》,演繹了幾種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傳統工藝制作過程,可以使游客參與其中盡享文化樂趣。除此之外,還有臨時展覽和特別展覽,用以展示絲路文化和古代商業文化。
2、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
伴隨著未央宮被納入絲綢之路“申遺”名單,漢長安城遺址逐步復蘇。經過一年多的建設,未央宮遺址保護展示區于2013年10月底順利開放,并計劃到2020年,形成完整的歷史展示區。
目前,保護展示區主要展示6處遺址和1處陳列廳。分別是未央宮前殿遺址、椒房殿遺址、直城門遺址、天祿閣遺址、石渠閣遺址以及漢長安城遺址陳列廳。遺址展示中采取了原始展示、模擬展示、視窗展示等多種展示方式,并用不同色系石子模擬展示建筑。例如,在中央官署遺址,這里主要管理郡國工管,考古證實這里有院墻并分為東西兩個院落。為了更好理解構架,這里用不同色系的石子模擬描繪出了院落的結構。黑色石子是房屋內部,黃色石子代表墻,白色石子表示庭院。另外,還用視窗展示真的遺跡,透過兩個灰色玻璃罩,可以看到當時發掘的一個漏洞和一個天井。
3、唐大明宮遺址公園
唐大明宮是東方園林建筑藝術的杰出代表,被譽為絲綢之路的東方圣殿。在園區內,遺址保護與展示設施主要結合古跡遺址保護與展示設計,充分顯示了大明宮遺址的格局。另外,還設有大明宮遺址博物館和丹鳳門博物館,用于展示出土的相關文物及遺跡。除此之外,位于大明宮遺址公園內御道廣場西北側,結合已有建筑改造和再利用設置,由序廳、5個展廳、土窯、陶吧、戶外廣場以及4D 電影院共同組成。也就是說,現大明宮遺址公園內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旅游參觀內容。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是以文物保護和展示為核心的主題性文化公園,因此其發展與文化密不可分。2014年初,推出“相聚大明宮·共圓中國夢”—2014新春唐人節活動,該活動旨在重現絲綢之路的輝煌,讓市民體驗絲路文化和美食,因此,在活動期間推出了絲綢之路年貨街、美食街等,絲路沿線各國特色商品、美食都匯聚大明宮。
4、小雁塔和大雁塔
小雁塔又稱薦福寺塔,塔原有15層,但因明清兩代時因遭遇多次地震,塔身中裂,塔頂殘毀,現存13層,高43.4米。按小雁塔所在薦福寺中軸線上自南而北的順序,主要文物有山門、慈世閣、大雄寶殿、鼓樓、鐘樓、藏經閣、小雁塔。除了文物建筑外還有很多非文物建筑,包括西安市博物館,館中以古都西安為主題陳列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包括古代書畫、玉器等,從側面再現帝都生活的萬千氣象。
大雁塔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塔身七層,通高64.5米,是8世紀為保存玄奘法師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而建。大雁塔東南側,有和尚墓塔群。其中六座是清代建造的。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筑,殿內有三身佛、菩薩和羅漢泥塑像。是禮佛誦經之所。法堂是講經說法的地方。堂內有阿彌陀佛銅像。今日的慈思寺是明代以來的規模,而寺內的殿堂則是清代末年的建筑。
大雁塔北廣場北起雁塔路南端,南接大慈恩寺北外墻,東到廣場東路,西到廣場西路,東西寬218米,南北長364米,占地100余畝,建筑面積約11萬平方米,總投資約5億元。北廣場擁有亞洲最大的噴泉廣場和水景廣場,另外,整個廣場還有文化廣場、園林景觀、文化長廊和旅游商貿設施組成,在北廣場音樂噴泉的襯托下,大雁塔更顯雄偉壯麗。
除此之外,在大雁塔周圍還有陜西歷史博物館、唐大慈恩寺遺址公園、大唐芙蓉園等景點,圍繞大雁塔形成一定的協同作用。
(二)陜西省文化遺產發展現存問題
1、資源豐富,整合不足
由于陜西省內旅游資源豐富,且以上涉及景點不僅僅與絲路文化有關,如大雁塔、小雁塔等已經形成口碑的景區,其主打內容都是凸顯西安十三朝古都的地位,陜西境內沒有形成圍繞絲路文化的旅游線路。
2、各景區間聯系不緊密
陜西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要發揮其起點作用必須形成統一的旅游品牌,不僅是在陜西省境內,還應與絲路上其他地區聯合,但就陜西境內現狀而言,各景區聯系不緊密,各景區都著力注重自身發展,沒有很好的利用絲綢之路這一共同的主題形成協同促進作用。
四、陜西省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旅游開發路徑
1、加強絲綢之路國內段各省之間的合作,建立品牌,提升知名度
絲綢之路是世界文明的旅游路線,范圍涉及多個國家及省市,因此,要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文化遺產旅游,就有必要集合各省優勢,建立王牌旅游景點,形成統一品牌以提升知名度,并以此帶動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全面發展。
2、根據各資源特色,提倡特種旅游
絲綢之路在歷史的演變中,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跡。可根據其種類、可達性、保護級別的高低,擬定不同主題,形成特種旅游線路[6],如古城遺跡旅游;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以宗教為主題的旅游;各地區文化民俗旅游等。但是,需要指出,既然稱之為特種旅游,就要深挖其獨、特、奇,大力挖掘資源潛在的魅力。陜西省作為絲綢之路起點,西安又是十三朝古都,所擁有的文化遺產資源有一定特色,這為特種旅游的規劃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3、根據各資源的類型特征,制定不同的發展規劃
陜西省境內文化遺產資源豐富,類型多樣,不同的資源應有不同的開發模式。如古城遺址類和皇家宮殿遺址類可以在其遺址上建設主題公園或遺址公園;軍事遺址類可以就其歷史性和知識性開發軍事主題的演出;宗教類可以設立博物館或展覽館用以宣傳和展示宗教文化,還可以舉行可由游客親身參與的宗教儀式或活動,讓游客更全方位的的感受宗教文化。
4、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交通是旅游業的三大支柱之一,在共建絲綢之路旅游帶的過程中,加強道路聯通至關重要。絲綢之路交通干線單一,通往沿線景點的道路尤為缺乏,導致景點的可進入性差。此外,絲綢之路沿線節點城市普遍存在旅游服務設施不足、旅游信息不暢等制約因素。因此,未來幾年,陜西省應在現有的基礎上不斷優化交通系統格局,合理規劃旅游交通系統,不斷加強住宿、餐飲、購物、娛樂等旅游服務設施建設,合理規劃建設絲綢之路沿線旅游集散地。
此外,絲綢之路應具有線路的多選性[7];由于涉及國家和地區較多,還要加強政策協調,共營國際區域合作好環境;考慮到絲綢之路沿線地區多為草原與荒漠,生態環境薄弱,在發展文化遺產的旅游過程中同樣要強調生態保護,以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旅游可持續發展[8]。
總之,陜西省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在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中必須發揮其起點作用,在不破壞文化遺產資源的前提下全面開發文化遺產旅游,加強與其他絲路重要省市如甘肅、蘭州的合作,共同推進各方發展。
參考文獻:
[1] 宋振春,朱冠梅.世界文化遺產旅游深度開發研究——以曲阜為例[J].旅游學刊,2007,05:54-60.
[2] Mimi Li,Bihu Wu,Liping Cai.Tourism development of World Heritage Sites in China:a geographic perspective[J].Tourism Management,2008,29(2):308 -319.
[3] 蘇明明,Geoffrey Wall.遺產旅游與社區參與——以北京慕田峪長城為例[J].旅游學刊,2012,07:19-27.
[4] 劉云.中國遺產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研究[J].經濟師,2012,07:226-227.
[5] 李樹民,王會戰.絲綢之路沿線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協調發展研究[J].20歐亞經濟論壇發展報告.2013.
[6] 耀平,焦黎,蒙莉.新疆文化遺址旅游資源及開發思路[J].干旱區地理,2000,02:149-154.
[7] 呂琳,呂仁義.關于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線路開發的思考[J].絲綢之路,2009,06:117-119.
[8] 馬勇.絲綢之路旅游發展的策略.中國旅游報.2013.10.9.
[9] 董皓,張喜喜.近十年國外文化遺產旅游研究動態及趨勢——基于《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與《Tourism Management》相關文章的述評[J].人文地理,2012,05:157-160+97.
[10] 胡濱.陜西省旅游目的地文化產品開發策略研究[J].中國商貿,2010,16:176-177.
[11] 蘇明明.世界遺產地旅游發展與社區參與[J].旅游學刊,2012,05:9-10.
[12] 白凱,郭生偉.旅游景區共生形象對游客重游意愿及口碑效應影響的實證研究——以西安曲江唐文化主題景區為例[J].旅游學刊,2010,01: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