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良好的縣域金融生態環境能夠有效增強縣域資金吸引力,積聚金融資源,促進縣域經濟金融共贏發展。本文以韶山市為例,從建立健全金融生態長效建設機制、加速推進城鄉信用體系建設、完善金融組織服務體系、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創新等方面,闡述了優化縣域金融生態環境的路徑,并分析了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金融生態;信用體系;實體經濟
近年來,韶山市以建設“誠信韶山”為突破口,通過建立健全金融生態建設長效機制、加速推進城鄉信用體系建設、完善金融組織服務體系、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創新等措施,不斷優化縣域金融生態環境,于2012年成功創建湖南省金融安全區達標單位,2012-2013年連續兩年蟬聯湖南省縣域金融生態評估第一名,有力提升了信貸資源集聚能力明顯提升,推動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
一、優化縣域金融生態環境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金融生態建設長效機制。一方面,突出政府主導,建立高效管理體制。2008年啟動金融安全區創建工作后,韶山市積極落實“政府主導、人行推動、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管理體制,迅速成立了由市長任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創建金融安全區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創建規劃的制定、實施和考核,切實落實主體責任,有效整合各方力量,為有序落實各項創建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另一方面,加強各方協調,形成強大工作合力。在地方政府負總責、人民銀行具體抓的工作格局下,建立健全了以金融機構為主體、黨政有關部門和司法部門為支撐、向全社會輻射的創建機制。其中,金融機構為主體和直接關系人,重點是強化內控、合規經營、防范風險、提高效益;人民法院強化金融案件執行力度,公安部門加大對涉及金融機構的犯罪行為活動打擊力度,充分保護金融機構等主體合法權益;工商行政和經濟主管部門打擊逃廢銀行債務行為,切實維護金融債權;宣傳部門加強對金融創安宣傳工作的指導和管理。
(二)加速推進城鄉信用體系建設。一是積極開展重點人群不良貸款清收行動。2011年,韶山市制定下發《韶山市集中清收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實施方案》和《韶山市清收黨政干部和國家公職人員不良貸款實施辦法》,以整治公務員信用為重點,強力推進公務員非正常貸款清收工作,成效顯著,近兩年公務員不良貸款清收率均在90%以上。同時,建立失信懲戒機制,組織編制“韶山市惡意逃廢銀行債務名冊”,對惡意拖欠銀行債務的企業和個人實施“四不”準入措施。通過大力清收不良貸款,韶山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不斷下降,2014年6月末為0.19%,較全省平均水平低2.8個百分點,較2013年下降0.26個百分點。二是深化農村支付環境建設。近年來,韶山市不斷深化農村支付環境建設,目前全市城鄉ATM機自助設備達33臺、POS及電話支付終端461臺,實現了自助銀行(ATM)鄉鎮布放100%、支付終端鄉鎮布放率100%,村村實現了助農取款,成功打通了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三是扎實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韶山市不斷完善農戶信用信息征集體系,積極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建設,截至2014年6月,轄內達標驗收并授牌的信用鄉(鎮)1個,信用村29個,信用鄉(鎮)和信用社區創建率為47.74%,較上年提高了5.12個百分點。其中湘潭市級信用村3家,韶山市級信用村26家。
(三)努力完善金融組織服務體系。一方面,深入推進轄內法人金融機構改革。為全力支持韶山市農村信用聯社改制,韶山市政府制定了先征后返方式返還土地出讓金、財政撥付現金置換不良貸款、回購土地等具體支持措施。韶山聯社順利改制成農商行,資產質量明顯提升,2013年末資本充足率達19.52%,較全省農信合作金融機構平均水平高12.84個百分點。完成韶山光大村鎮銀行定向擴股,在老股東原比例上擴股達至1.5億元,其中民營企業三一集團占股10%。另一方面,不斷豐富縣域金融服務主體。2009年以來,韶山市先后引入華融湘江銀行,推動設立韶山市光大村鎮銀行、韶山市鑫盛小額貸款有限責任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支持組建湖南乾豐融資擔保公司等中介服務機構,不斷豐富金融服務主體,健全中介服務機制,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融資服務體系。
(四)大力推動農村金融產品創新。積極引導轄內金融機構立足“三農”開展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工作,通過創新產品推動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優化,取得了良好成效。例如農業銀行韶山市支行不斷完善農戶貸記卡“一卡通”模式創新產品,2014年6月,已完成發卡860張,授信農戶860戶,授信額度9000萬元,使用額度4968萬元。例如,郵政儲蓄銀行韶山市支行針對廣大的城鄉居民、個體工商戶量身打造的“好借好還”小額貸款,滿足廣大城鄉居民和個體商戶的資金需求,截至6月底,共辦理創業貼息貸款42筆,貸款金額300萬元。韶山市農商行實施“陽光信貸工程”、“金融服務進村入社區工程”和“富民惠農金融創新工程”,立足縣域實際,針對性地開展了出口退稅權利質押貸款、倉儲質押貸款、流轉土地質押貸款、應收賬款質押貸款等農村金融創新產品。在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帶動下,韶山市“三農”貸款保持高速增長態勢,截至2014年6月末,韶山市支農貸款余額為20.43億元,占韶山市貸款總額80.63%,增幅為24.46%,較韶山市各項貸款增速高3.72個百分點。
在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支撐下,韶山信貸資金集聚能力明顯提升,截至2014年6月,韶山市各項貸款余額25.3億元,同比增長35.83%,高于湘潭市各項貸款增速20.93個百分點;韶山市經濟保持快速增長,2014年1-6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64億元,同比增長12.4%;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01億元,同比增長15.5%。
二、縣域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存在的主要困難及問題
(一)信貸供需結構性矛盾有待化解。轄內中小微企業受經濟增速減緩影響,有效信貸需求不足;基礎設施建設、旅游產業、現代農業等領域中小微企業信貸需求旺盛,但國家政策限制、抵押擔保品不足等影響,融資能力較弱,信貸供求矛盾較為突出。同時,區域資金集聚能力有待強化。2013年韶山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7.4億元,為湘鄉市的21.7%,也低于同類型縣市經濟規模。由于經濟總量偏小、支柱產業單一,金融機構資本邊際收益不高、金融風險分散渠道較少,資金“洼地”效應不明顯,銀行資金外流較多,韶山金融機構存貸比仍處于相對低位,尤其是部分國有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存貸比長期在10%左右徘徊。
(二)信用體系建設力度還需加強。一是地方政府特別是鄉鎮基層政府和有關政府部門對信用體系建設實際支持力度不大。從近年不良貸款清收工作看,雖然清收國家工作人員拖欠銀行貸款的工作從未間斷,但是清收進度與計劃存在一定差距,2013年國家公職人員拖欠銀行貸款清收比率為91.3%,較上年下降了3.7百分點,給轄內金融生態環境帶來一定負面影響。二是中小企業信用信息采集難度較大。主要原因是縣域中小企業財務制度不健全,部分企業未按有關要求編制規范透明的財務報表,導致采集得到的企業財務信息不夠準確和完整。三是信用激勵約束效力不強。雖然韶山市在集中采購、工程招標、人員招聘和考核中已啟動信用記錄查詢驗證,但是還未完全覆蓋市場準入、資質認定、行政審批、政策扶持等各個方面,加之黑名單制度和市場退出機制缺失,韶山市信用激勵約束機制仍是面太窄、重形式、輕落實。
(三)普惠金融落實措施跟進乏力。一是創業貸款進展緩慢。韶山市創業貸款始于2012年,目前僅郵政儲蓄銀行和建行與市就業局合作,享有創業貼息貸款發放資格。兩家銀行創業貸款業務發展比較緩慢,主要原因在于貸款金額偏小,手續繁瑣。根據相關政策規定,目前創業貼息貸款只貼息貸款本金5萬,年利率9%(即一戶一年貼息4500元),且貼息申請附帶需要參加相關培訓等附加條件,對創業者缺乏吸引力。二是涉農信貸融資擔保、風險補償機制缺失。目前,韶山市沒有組建針對涉農方面的融資擔保機構、農業保險基金和財政配套補償資金。
三、進一步發揮金融生態優勢的對策及建議
(一)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充分挖掘縣域信貸潛力。 人民銀行要運用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差別存款準備金動態調整、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等多種貨幣信貸政策工具,引導銀行機構科學做好貸款規劃,將信貸資源配置向小微企業傾斜,著力加大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現代農業等領域的貸款投入,努力緩解貸款供需結構性矛盾。同時,要加快金融市場建設,培育引進各類金融機構,全面提升金融支持和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支持和鼓勵金融機構,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進一步擴大專利權、股權、應收賬款質押融資、融資租賃貸款、產業鏈融資等信貸創新產品,滿足社會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二)深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充分發揮信用體系作用。地方政府要進一步落實整體聯動的金融生態建設機制,建立健全由政府主導,公安、檢察、法院、人民銀行、金融機構以及政府相關部門參加的維護金融債權工作體系及長效機制,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組織等手段,有效保護金融債權。要健全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利用制度性安排、行業組織約定等途徑,通過典型引路、示范帶動等方法,引導全社會對征信產品的需求,提高市場主體的守信意識,有效約束失信行為。
(三)完善金融中介服務體系,落實各項配套扶持措施。要建立健全各類社會信用服務中介機構的市場準入、退出制度,推動會計、律師等各類事務所以及動產、不動產評估等中介機構規范發展,提高中介服務市場的社會公信力。建立涉農、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對涉農、小微貸款進行擔保、貼息、損失補償或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