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促進我國國際貿易的發展,對我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轉型升級問題已經刻不容緩。本文從自由貿易區概念的界定入手,通過對鄭州綜合保稅區現狀的研究,分析了鄭州綜合保稅區轉型升級為自由貿易區所具備的優勢,為鄭州綜合保稅區的轉型升級提供依據。
關鍵詞:自由貿易區;鄭州綜合保稅區;優勢
1.前言
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Zone,縮寫為FTZ)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按照《關于簡化和協調海關業務制度的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the Simplification and Harmonization of Customs Procedures)的定義,自由貿易區是指一國的部分領土,在這部分領土內運入的任何貨物就進口稅及其他各稅而言,被視為關境之外,免于實施慣常的海關監管制度。自由貿易區對于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后,為了適應我國不同時期的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需要,國務院參照國外自由貿易區,先后批準設立了保稅區(1990年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出口加工區(2000年天津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2003年上海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跨境工業區(2003年珠澳跨境工業區)、保稅港區(2005年上海洋山保稅港區)和綜合保稅區(2010年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等6類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總數量達到110個。
雖然這些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擴大對外貿易額度、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提高我國就業等方面發揮了很大的積極影響,但其與國外自由貿易區仍存在本質上的區別,即國外自由貿易區屬于“境內關外”,而我國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在本質上仍然屬于“境內關內”。此外,我國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還存在種類過多,功能單一、重視申請設立而輕視區域建設等諸多問題,所以,與國外自由貿易區相比,我們在管理制度和對外開放層次方面仍存在著不小的差距。為了縮小差距,從中央到地方都在積極探討保稅區、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轉型升級問題,2013年8月,中國第一個自由貿易實驗區在上海成立,這符合全球經濟發展新動向,也標志著我國正采取一種更為積極的開發政策,我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轉型升級已經開始正式啟動。
2.鄭州綜合保稅區的現狀分析
2007年10月,為加快鄭州國際航空樞紐建設,河南省委、省政府批準設立鄭州航空港。2010年10月24日,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的鄭州綜合保稅區,這也是我國中部地區第一個綜合保稅區。鄭州綜合保稅區規劃面積5.073平方公里,位于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內,它的設立標志著河南經濟從此擁有了接軌世界的大平臺、標志著河南在中部崛起進程中站在了新的制高點上、也標志著河南的對外開放將進入一個新階段。鄭州綜合保稅區對于促進河南省經濟和社會發展,推動中原經濟乃至中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自鄭州綜合保稅區2011年正式封關運行以來,綜合保稅區內經濟的發展也帶動了鄭州乃至全省貿易經濟的蓬勃發展,2006年鄭州市進出口貨物總額為25.16億美元,之后幾年基本平穩,到2010年增長到51.57億美元,到2011年翻了幾倍,增長到159.96億美元,很明顯這樣的突飛猛進是得益于鄭州綜合保稅區的運營和發展。
鄭州市2006-2011年進出口貨物總額
3.鄭州綜合保稅區升級為自由貿易區的優勢
3.1 鄭州綜合保稅區已經初具自由貿易區的雛形
3.1.1 鄭州綜合保稅區功能上的多樣化
自由貿易區除了擁有“境內關外”的特征外,還允許對貨物進行儲存、檢驗、重裝、修理、試驗、清洗、取樣、展示、操作、混合、加工、組裝、廢物利用、毀損或再出口,而鄭州綜合保稅區在設立之初,即擁有口岸、物流、加工三大基礎功能,包括倉儲物流、對外貿易、國際采購、分銷與配送、國際中轉、售后服務、商品展示、研發、加工、制造等 9項具體功能。
3.1.2 鄭州綜合保稅區政策上的優惠稅收
鄭州綜合保稅區擁有國外貨物入區保稅;國內貨物入區視同出口,實行退稅;區內企業之間的貨物交易不征收增值稅和消費稅等稅收優惠政策。也就是說,在綜合保稅區內,外國商品進入后,如果不進入我國國內市場銷售,就相當于還處于“關外”,不算做進口,也不征收關稅,而貨物出區進入國內市場銷售,再按貨物進口的有關規定辦理報送手續,并按貨物實際狀態征稅。
3.1.3 鄭州綜合保稅區海關監管相對寬松
在海關監管方面,鄭州綜合保稅區也不同于傳統的保稅倉庫,貨物存儲期限不再受到限制,“一線備案”也變為“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區內自由”,這大大地簡化了運作手續,降低了交易成本,改善了投資環境。
綜上說明,鄭州綜合保稅區在功能上、政策上、海關監管上,都有了明顯的突破,離國外自由貿易區的一些基本特征越來越近了,所以,鄭州綜合保稅區具備了國外自由貿易區的雛型。
3.2 鄭州綜合保稅區已經打下一定的經濟基礎
鄭州綜合保稅區是國務院批復的第13個綜合保稅區,也是中部地區第一家實現封關運行的綜合保稅區。在此基礎上,國務院于2013年3月7日批準設立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415平方公里),鄭州綜合保稅區作為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核心區域,是河南省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鄭州綜合保稅區設立以來,經濟發展成效顯著:
3.2.1 硬件建設上
在硬件建設上,鄭州綜合保稅區二期0.24平方公里于2012年12月21日正式封關運行,已封關面積達2.73平方公里,基本上滿足了區內企業生產的需要。
3.2.2 功能拓展上
在功能拓展上,2012年12月3日,鄭州綜合保稅區內的蘋果iphone5手機“自產內銷貨物返區維修業務”作為全國10個試點之一,獲得海關總署正式批準,同年12月6日蘋果iphone5手機內銷分撥中心在鄭州綜合保稅區設立。
3.2.3 經濟發展上
在經濟發展上,2012年鄭州綜合保稅區完成進出口總值284.97億美元,在全國110個海關特殊監管區中排名第五,占河南省進出口總值的55.1%,被海關總署譽為“小區推動大省”的標兵和典范。
3.3 鄭州綜合保稅區所處的區位優勢明顯
鄭州綜合保稅區在新鄭機場附近,機場與綜合保稅區可以形成互為依托、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良性格局,促進機場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打造中原經濟區對外開放的大平臺。除了新鄭機場,在鄭州綜合保稅區周圍京廣、隴海鐵路,鄭西、石武客專以及京珠、連霍高速公路交叉通過,可以實現多種交通方式零換乘、無縫隙銜接,具有陸空綜合交通運輸優勢。以鄭州綜合保稅區為核心,可以打造河南省直通國際市場的航空物流通道。
3.4 鄭州出口加工區與鄭州綜合保稅區聯動發展后勁十足
鄭州出口加工區于2002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是河南省唯一的國家級出口加工區。2004年6月通過國家九部委聯合驗收封關運作,A、B兩個區海關監管區域總面積為2.7平方公里,截止目前,區內已經建成標準廠房40萬平方米,保稅倉庫3萬平方米,集裝箱堆場1萬平方米。2012年,在全球市場需求乏力,世界經濟持續走低的形勢下,鄭州出口加工區固定資產投資、工業總產值、出口創匯等主要指標仍同比實現穩步增長,較好的完成了年度任務。開通綜合保稅區和出口加工區的兩區通道,能為升級為自由貿易區奠定初步基礎。
3.5 鄭州綜合保稅區主導產業發展迅猛
鄭州綜合保稅區的主導產業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航空物流。依托于新鄭機場和中原交通樞紐的區位優勢,河南省把航空物流業作為未來發展的支柱性產業。(1)加強與國外樞紐機場口岸合作,建立空空聯運體系和國際中轉物流,簡化轉關手續,減低中轉成本。支持境外航空公司和貨代企業,發展中轉業務,建立國際航空貨運樞紐。(2)支持快遞龍頭企業建設區域快遞物流基地,構建模塊化、網絡化的航空快遞服務體系,建設全國快遞運轉中心,實現國際快遞72小時和國內快遞24小時送達。(3)依托河南農業大省地位,發展特色產品物流,建立了食品、藥品、花卉等特色產品物流基地。(4)引進國外知名的商務服務企業在區內設立機構、開拓業務,加快了航空物流配套服務的建設。二是高端制造業。吸引國內外知名企業入駐綜合保稅區,加快推進智能手機制造、維修中心和電子部件全球采購、國際分撥中心的建設,形成了全球重要的智能手機生產基地。三是現代服務業。區內高標準建設會展基礎設施,加強與跨國制造商、貿易商、會展商的戰略合作,定期舉辦全球性的航材設備、機場裝備等航空展會。同時還開展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綜合改革試點,在進出口通關業務、電子支付、稅收管理等方面先行先試,建設快捷安全的商業交易應用服務平臺,建設全國重要的電子商務中心和跨境網購物品集散分撥中心。
綜上所述,鄭州綜合保稅區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取得了較為明顯的硬件、經濟等優勢,雖然綜合保稅區的轉型升級任重道遠,但這些優勢都為我國中部地區第一家綜合保稅區升級為自由貿易區奠定了部分要件。
參考文獻:
[1] 2013年中國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年鑒.中國海關出版社.2014(3).
[2] 綜合保稅區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探討.商業時代.李秀華.2013(9).
基金項目:2014年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201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