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教學屬于臆想系統性的任務,其中包含的支系較多,而聲樂教學就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從當前聲樂教學的現狀就可以了解到,其中存在著較多的不合理之處,這些不合理之處嚴重影響著教學質量的提高與音樂教學的發展。可以說聲樂教學改革具有必要性。本文就針對當前聲樂教學中存在的不合理之處進行簡單分析,并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改革的舉措,以期能夠促進聲樂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聲樂教學;改革;新舉措
引言
我國屬于一個文化悠久與音樂文化豐富的國家。但是音樂教育教學僅僅存在著百年的歷史。目前全國范圍遍布了較多的音樂學運、師范大學與普通大學中的音樂專業,每年從學校輸出的音樂專業人才數不盡數,在音樂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不同的院校有著不同的要求與教學目的專業的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少數的聲樂專門人才。在此過程中,教學目標是培養高素質的教學對象與聲樂愛好和和廣大的學生,這也充分體現出了我國音樂教育特點。但是從當前聲樂教學的現狀就可以知道,在整個教育系統中,聲樂教學處于相對薄弱的地位,德育與美育并沒有智育那般受到高度重視,在教學管理與科研工作方面仍舊比較落后。針對這種情況,改革聲樂教學勢在必行。唯有改革才能夠促進我國聲樂教學更健康的發展,促使聲樂教學在教學系統中受到應有的重視。
一、聲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聲樂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學生在駕馭一首歌曲時候、呼吸的運用、共鳴的掌握是其中基本型的保障。從目前教學活動實施的具體情況來看,理論知識與技巧的重要性導致聲樂教學模式與教學理念過度重視學習知識與技巧,但是卻嚴重忽視了學生對歌曲整體性的把握與情感表達,導致學生在聲樂教學中難以表達出真實的情感。目前聲樂教學普遍采用的是一對一、一對二以及一對四的模式,也就是通過教師的師范、學生的模仿,隨后教師對學生的模仿進行評價,糾正學生模仿中存在的不足之處[1]。根據這樣一種教學模式就餓可以充分看出,單調、固定的教學模式與狹窄的知識渠道,在降低教學質量的同時,還導致學生與教師在思維碰撞方面受到限制,使得求新求異的萌芽難以在教學中表現出來。聲樂教學不管是從理論教學、技巧教學、學生的情感表達以及創新思維培養,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而這些都充分的說明了,聲樂教學知識是片面、忽視整體教學的嚴重問題。聲樂教學活動中存在的諸多不足之處可導致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大大降低了聲樂愛好者學習聲樂的積極性。因此,針對這種教學現狀,各音樂學院、音樂專業教學都需要不斷地進行反思,這樣才能夠改善當前這種教學困境。
二、聲樂教學改革新舉措
在經濟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教育教學活動按照傳統的培養方式始終無法滿足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難以與社會保持同步,并且聲樂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教學水平的提高,阻礙學生進一步的發展。因此,筆者認為針對當前聲樂教學的實際情況,通過以下幾方面對聲樂教學進行改革。
(一)注重學生情感培養
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創收理論知識與聲樂演唱技巧的時候,教師應當重視學生情感的培養,特別是審美情感的培養能夠。演唱是聲樂教學的基本框架,情感的投入是演唱的靈魂,聲樂不僅是一首歌曲的演繹與表達,還是演唱者通過聲樂對聲音、旋律歌詞本身含義的理解[2]。如果演唱者在演唱的時候一味追求技巧的熟練,忽視歌曲中情感的表達與審美情感,將難以達到兩人滿意的演唱效果。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并在演唱的時皇后通過聲音將其表達出來,那么這樣一種演唱其實就是演唱者對歌曲的二度創作,這樣才能夠打動觀眾,與觀眾產生共鳴。
(二)多學科與新技術融入于其中
聲樂教學,教師就應當明白聲樂教學是主要內容,在該項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可以將科學與新技術融入于其中。教師如果使用的是比較單一的方法,就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但是如果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將其他學科內容融會于其中,必然會達到理想的效果。如,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將醫學知識融入于其中,促使學生對人體解剖學有必要的理解,就會在聲樂表演與演唱中掌握好自己的各種器官。同時,教師在指導聲樂演唱的時候,可以通過應用多媒體、計算機等多項新技術就可以促使學生快速掌握其中的原理,以及不同唱腔對各個發聲器官、共鳴器官等的具體活動,這樣就能夠促使學生更清晰直觀的感受到發聲部位。從這就可以看出,對學生的學習發生,掌握發聲技巧具有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將多媒體應用到聲樂教學中,多種網絡資源的傳播可以促使課堂內容更為豐富,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質量。這樣的教學方式才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教師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通過音樂活動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學生掌握基礎的理論與技巧后,通過音樂活動可以促使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應用于實際中。同時在音樂活動中鼓勵學生自由發揮,采用不同的方法來處理歌曲。可以在表演中改變傳統的唱法,并對曲子進行改編,這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如,在2013年春晚上,宋祖英與席琳迪翁合唱《茉莉花》,通過對歌曲的改變,促使演唱者在演唱的時候將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混合于其中,促使充滿古香古色的茉莉花多了時尚的氣息[3]。這種節目對引導人們創新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促使要拿唱著可以發現更適合自己的唱法與風格,這對音樂修養具有存進作用。
結語
在藝術教育教學中,音樂教育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及時糾正其中存在的問題,轉變課堂角色,增添新的教學內容,利用有效的教學資源培養學生學習聲樂的情感,促使學生能夠發現音樂的真正含義,進而培養優秀的音樂人才。
參考文獻
[1]李首明.關于構建科學,合理地聲樂教學模式的探討——高校聲樂教學改革的一些設想[J].中國音樂,2012,10(6):7.
[2]鄭茂平.高師聲樂教學模式改革的實驗研究——從教學心理學角度探求高師六種新的聲樂教學模式的有效性[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5,11(5):87.
[3]譚娟.普通高校聲樂教學改革與實踐路徑探微[J].音樂大觀,2012,3(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