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聲樂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被賦予豐富的文化內涵,民族聲樂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吸引了人們的關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合與互補。本文從高校民族聲樂教學存在理論與實踐脫離現象;民族聲樂的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民族聲樂教學理論與實踐融合策略三個方面探討了民族聲樂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問題。
【關鍵詞】民族聲樂;理論與實踐;教學;民族性
民族聲樂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被賦予豐富的文化內涵,民族聲樂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吸引了人們的關注,人們通過欣賞民族聲樂陶冶情操,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合與互補,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法科學設計教學內容,把民族聲樂藝術傳播下去,培養高素質的音樂人才。
一、高校民族聲樂教學存在理論與實踐脫離現象
(一)淡化實踐教學
高校民族聲樂教學與外國聲樂教學相比,偏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外國的聲樂教學以實踐為主,注重實踐教學,實踐是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升華,通過實踐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我國高校民族聲樂教學,因為不注重實踐訓練,學生的理論知識豐富,但實踐能力偏低,學生雖然掌握了民族聲樂的基礎知識,但不會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演唱中,學生掌握了演唱技巧,缺在實際演唱中不能有效發揮出來。
(二)教學內容局限于課本
民族聲樂課程的教學以教材知識為主,內容過于簡單,學生只限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很少把理論與實際聯系,演唱技巧很難在課本中學到,因為理論知識比較抽象,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學習的學習積極性很難調動起來。
(三)民族聲樂教學缺乏民族性意識
民族聲樂是中國傳統的音樂藝術,具有民族特色,不同民族的音樂有著不同的演唱風格,蘊含著獨特的民族魅力,中國民族聲樂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我國的文化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原汁原味的民族味道越來越淡,高校民族聲樂教學忽視民族性,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 的民族擁有不同特色的文化,音樂藝術上,有豐富多彩的演唱風格,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聲樂的民族性,使民族聲樂得以廣泛傳承和發展。
二、民族聲樂的理論和實踐的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精神需求不斷提高,民族聲樂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民族聲樂的表現形式和文化內涵不斷豐富,民族聲樂吸收西方聲樂特點,完善了聲樂的唱法,取得一定的突破,在音域擴大和聲區統一方面取得可喜的成就,教學方法更加系統化。但民族聲樂教學過于注重理論和技巧,忽視了民族聲樂的情感因素和文化積淀等重要方面。民族聲樂在戲曲、民歌等音樂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在其發展過程中,吸取了美聲唱法中的優點,形成民族聲樂歌唱藝術。民族聲樂理論經過歷史洗滌更加完善。建國初期,依據國外聲樂理論研究我國的民族聲樂,形成自己的民族聲樂;六十年代重點探討聲樂的表達形式;八十年代,開始重視民族聲樂的理論研究,嘗試聲樂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現在,對民族聲樂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三、民族聲樂教學理論與實踐融合策略
(一)豐富民族聲樂教學的實踐教學內容
聲樂理論和聲樂實踐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相互補充,二者相輔相成。 聲樂理論是聲樂實踐的指導和核心,而聲樂實踐是把聲樂理論變為現實的途徑,聲樂理論需要聲樂實踐來支撐,聲樂實踐把聲樂理論體現出來,把理論和實踐聯系起來,完善聲樂理論,優化聲樂實踐,在實踐中印證理論。聲樂理論如果沒有實踐考量,就失去指導價值,如果實踐沒有理論作依據,就不能領悟聲樂的意義,把理論和實踐科學的融合到一起,互相彌補,共同推動民族聲樂的進步。以往民族聲樂的教學,以理論知識為主,學生的知識面狹窄,應用起來困難。音樂教師重視實踐環節,傳授給學生演唱的技巧,例如,學唱民歌,教師為學生師范演唱技巧,讓學生模仿,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課堂了氣氛活躍,激發學生民歌學習的興趣,學生直接感受民歌的演唱技巧,加深了學生的記憶。課外組織學生開展民歌演唱比賽,提供給學生實踐的機會,學生展示自己的演唱才華,積極性高漲,在實踐中得到鍛煉,演唱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依據學生特點因材施教
高校民族聲樂教學要依據學生的特點,選擇相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采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滿足學生的需求。不同的學生對聲樂知識基礎各不相同,聲樂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一些學生的動手能力強,對實踐課熱情很高,教師要降低聲樂知識難度,注重培養學生的舞臺表演能力,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發揮學生特長,使學生獲得更廣闊的發展機會。
(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只會理論知識不會運用是紙上談兵,高校民族聲樂教學要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以理論為輔,實踐為主,在實踐中鞏固知識,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能力。例如,發聲練習,讓每個學生逐一發聲,其他學生聆聽,通過比較認識自己的錯誤所在,經過反復練習,提高發音的正確率,鍛煉聽覺的靈敏度,教師把學生劃分成小組,進行歌唱比賽,提高學生的競爭力和演唱實力。歌曲有情節、有開端、有高潮、有結尾,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抑揚頓挫和感情變化。每一首民歌曲都有自己的特點,反復練習才能熟能生巧。教師可以利用社會流行的民歌進行唱歌訓練,學生很感興趣,例如,宋祖英的茉莉花、辣妹子、好日子等,都是家喻戶曉的民歌,好多學生都會哼唱,學習起來很容易,鍛煉了學生的唱歌能力。音樂作品的每個音符都包含著音樂創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是音樂的靈魂,運用情感教學法,啟發學生深刻體會作品內容,帶著情感唱好每一個音符,只有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體會人物性格,通過聲情并茂的歌唱,將作品的真情實感傳遞給聽眾,發揮音樂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總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們喜歡熱愛民族聲樂。更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積極性,理論聯系實際,為學生提供技藝展示的平臺,教會學生用情、用心理解人物情感,提高音樂教學效果,使民族音樂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高長天.科學的發聲在民族演唱中的重要作用和意義[J].北方音樂,2015(04).
[2]張黎黎.辨析聲樂演唱中的“規范性”問題[J].赤峰學院學報,2014(10).
[3]郭克儉.融合與互補——當下民族聲樂理論與實踐問題思考[J].人民音樂,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