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鋼琴教學中,教師從未放松過對技術的嚴格訓練,學生在彈奏中技術嫻熟,但缺少對音樂的理解使演奏缺乏感染力,其原因是忽略了音樂分析的作用。本文主要從作品的創作背景、樂曲的內容與表達的情感幾個方面來闡述音樂分析在鋼琴教學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音樂分析;鋼琴教學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相應提高。人們對藝術教育的關注和重視,使得“鋼琴熱”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孩子加入到鋼琴學習的隊伍中。鋼琴演奏是一個復雜的腦體結合的過程,對學生的情感、審美及性格塑造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鋼琴教學不能因學生“量”的增多而忽略了“質”,而音樂分析對鋼琴教學“質”的提升十分重要。
在鋼琴教學中,音樂分析有助于學生將對作品從感性認知提升到感性與理性的綜合的層面,因此演奏者除了訓練技術以熟能生巧,還要重視音樂分析,更好的表達作品內涵,實現演奏水平的升華。
一、作品的創作背景
鋼琴藝術已有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鋼琴作為最成熟的器樂種類之一,從巴洛克時期以來在各個時期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西方器樂史的開篇是以巴洛克鍵盤音樂的出現為標志的,而巴赫和D.斯卡拉蒂的《鋼琴奏鳴曲》將其帶入古典主義時期;門德爾松、肖邦等人的鋼琴小品又是浪漫主義時代的開端。每首作品都是作曲家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創作的,創作背景包括作曲家個人經歷及其所處時代環境。作品的風格是時代特點與作曲家的個性在音樂中的體現。
在鋼琴教學中,教師應對曲子進行背景介紹,使學生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音樂作品往往是作曲家內心的寫照,彈奏者理解并產生共鳴才能奏出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音樂。這些相關信息會給學生對作品的認識和理解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樂曲的內容分析
從譜面來看,樂曲本身包含了節奏、速度等樂理知識及和聲、曲式等作曲技術理論。學生對這些內容有了認知和把握,才能對作品進行充分的表現。鋼琴演奏技術與理論知識兩者相輔相成,只有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用理論指導演奏實踐,聽眾才不會覺得曲子的演奏空洞而乏味。樂曲的內容分析主要包括樂理知識、體裁類型、曲式結構、和聲知識等。
(一)樂理知識
樂理在鋼琴教學初期,占有很大的比重,甚至可以說早于鋼琴彈奏。學生只有認識樂譜,掌握拍號、音名等基礎內容后才能開始系統學習鋼琴課程。在鋼琴教學中,針對于不同訓練專門創作的練習曲,其譜面上的各種記號與術語都很重要,掌握并按要求彈奏,才能達到練習效果;大小調音階練習時,教師應有意識地向學生灌輸調式調性的概念及各升降號形成的原因;和弦的彈奏,可以引導學生從和弦結構及聽覺音響上去感受不同和弦的性質。
(二)體裁類型
樂曲體裁是指樂曲的音樂風格和性質方面的特征。鋼琴作品體裁的形成,與它們的演奏目的、演出場合、內容、音樂風格等有關。在鋼琴作品中,有許多體裁形式,如奏鳴曲、回旋曲、變奏曲、托卡塔、前奏曲等。有的樂曲在體裁的劃分上具有明確的標題性,例如《拉德茨基進行曲》《雨滴前奏曲》,有的樂曲則要通過聽覺積累與結構分析來判斷。鋼琴作品的體裁很多,采用的曲式結構也多樣,特定的體裁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在鋼琴教學中對其進行分析講解,會讓學生了解并熟悉音樂體裁之間不同的風格特性。
(三)曲式結構
音樂的整體結構是一首音樂作品的骨架,在最簡單的鋼琴作品中也會包含一定的曲式結構。教師可根據學生理解程度循序漸進地加入曲式方面知識,要求其畫出結構圖示,劃分各樂段樂句并標明所屬調性。例如作品中出現的奏鳴曲式結構,其特點及基本結構由三部分組成(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都是鋼琴教學中必講的內容。細致地去分析曲式結構,理清脈絡,有助于學生在思想上建立起完整的框架結構,對作品有更宏觀的認識,并在演奏中更好地把握情緒變化,使每個細節與整體都在嚴格的掌控之中。
(四)和聲知識
和聲學是研究和音的結構(和弦)以及它們如何連接的理論。鋼琴作品大多為和聲樂曲,很多樂曲由主調旋律及伴奏聲部組成,伴奏部分有各種形態的和聲織體,配合其它因素塑造音樂形象、表現音樂內容。教師在鋼琴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對經常出現的和弦織體進行簡單的和弦分析,并聽覺上去感受主、屬、下屬和弦的序進,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從直觀上感受和聲進行的規律,并增強即興演奏(伴奏)的能力。懂得樂曲在和聲上的發展,才能夠透徹地領悟所彈奏的樂曲。
三、音樂表達的情感
不同樂曲中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情感各不相同,這與作曲家的創作個性密不可分。部分人片面的認為不同的作曲家音樂風格截然不同,例如貝多芬的作品更多是哲理性與斗爭性,深沉且莊重,而肖邦的作品浪漫又富于詩意。實際上,貝多芬的某些作品像肖邦的作品一樣富于浪漫色彩,而肖邦的某些作品卻表現出濃厚的貝多芬式古典風格。因此,謹慎地對待每一部作品,發現它的獨特之處,分析思考感情的進展及思想的傾向,有助于學生在演奏時更能表現原作。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演奏者都會在演奏中加入自己的情感與想象,教會學生獨立思考,透析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意愿,學生在演奏他們的作品時才能自由地享受無窮的內涵。鋼琴教學中教師應要求學生適當地遵循藝術準則,同時表達自己的情感,既能正確地彈奏,而又不因循規蹈矩使作品缺乏感情。
四、結語
鋼琴教學是以培養學生具有演奏各種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的能力為目的的,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音樂分析,其實就是培養其處理音樂的能力。一個好的教師不是把所有學生都教成一個模樣,而是促進學生形成自己的特點。表演藝術是再創造藝術,是通過演奏者的主觀理解對樂曲進行的二度創造,如果迷信“有了技術就有了一切”,那充其量是一個出色的鋼琴彈奏機器。鋼琴演奏中要對作曲家及作品有更好的詮釋,除了對生進行嚴格的技術訓練,還要培養其良好的音樂分析能力。要保證鋼琴教學中“質”的提升,就必須注重音樂分析在鋼琴教學中的“角色”。
參考文獻
[1]《論鋼琴演奏》(波)約·霍夫曼著 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年
[2]《朱工一鋼琴教學論》 葛德月編著 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年
作者簡介:王漾(1991-),女,山西省運城市,民 族:漢 學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和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