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動畫背景音樂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動畫原聲專輯中比例最重、數量最多的部分,能夠烘托環境氛圍、刻畫藝術形象,杜宇整個動畫的音畫結合、音樂與鏡頭的敘事關系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中日動畫背景音樂的創作手法,以前能夠為我國動畫片的發展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中日動畫;背景音樂;創作手法
音樂是動畫片整體風格塑造的主要元素,動畫畫面并重,參與了情節的推動,甚至可以成為整部動畫的靈魂和基石。我國雖然也擁有輝煌的動畫歷史,但是,在最近幾年中,動畫音樂的發展狀況滯后于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而日本動畫注重原創動畫音樂,是亞洲地區動畫產業最前沿的國家。本文主要分析中日動畫背景音樂的創作手法,以前能夠為我國動畫片的發展提供一些幫助。
一、我國動畫背景音樂創作手法分析
在創作手法上,我國傳統動畫音樂大多選擇一些中國民族調式,帶有明顯的民族性表達方式。本文以我國優秀動畫《秦時明月》為例,對我國動畫背景音樂創作手法進行了分析。
(一)音樂的旋律、和聲編配
《秦時明月》的動畫音樂是中西方音樂創作相互融合的典型代表,采用中國民族樂器,配以西方影視配樂的技巧。其背景音樂內容能夠推動整部動畫的情節,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音樂。在主旋律方面,為了展現出武俠風格中各種場景與情感因素的神秘與不確定性,樂曲不時地使用半音與三全音,很好的運用了我國民族調式。旋律主題以《孤簫寒月》的旋律為代表,直接用長線條增加了樂曲的流動性、旋律的平滑性,通過這樣的精心設計,避開了片斷化的敘述方式,讓觀眾能夠更好的融入其中,也使音樂與畫面的結合更加完美。而和聲的橫向發展搭配小三和弦與其轉位和弦,是作曲家有意為之,突出了悲壯凄涼的主題情緒,是民族特色和聲連接模式。
(二)配器手法
在音樂風格上,為了使音樂類型與風格上和以往國內動畫音樂進行區別,《秦時明月》在我國本民族音樂的基礎上,借鑒了日本與歐美動畫音樂的一些制作手法,如:《西楚霸王》的配樂主題為熱血戰斗風格,首先,為了使音樂演奏形式貼合主題風格,旋律與配器的逐漸加入,選用的是模塊式,使音樂一步一步的進入高潮。在開頭部分,為了使整個音樂從低音一直延續要高音部分,在低聲部分引入了一個琶音類型的鋪底音色,直至引出主樂器古箏的出現。同時,為了體現出武俠音樂風格的空靈感和大氣華麗,選用了較為混響效果突出琶音類型的音色。并且為了給人一種清新和內斂的感覺,使用了獨特揉弦、輪撮和滑音的古箏演奏。低聲部分使用電吉他的分解和弦嗎,取得了非常成功的音響效果。接著為了表達出情緒和激烈程度的逐漸高漲,經過四個小節之后,高聲部部分加入女生獨唱,打擊樂部分加入了小型打擊音色的演奏。高潮部分的風格上則與日本熱血類動畫題材音樂相似,由電吉他獨奏完成,并且在主旋律空隙處,加入了古箏的輪撮,和琵琶的滾奏,簫的指震音,最后以電吉他結束整個樂曲。
二、日本動畫背景音樂的創作技法
在旋律的走向和配器的編排上,日本動畫背景音樂的創作大多會根據動畫內容的需要確定音樂的風格特點,會體現出本民族的特點,本文以《火影忍者》為例,分析了日本動畫背景音樂的創作技法。
(一)在選連、和聲編配上
在《火影忍者》中旋律采用小調上下行音階,運用了樂器尺八的空靈感,將北山孤寂的情感表達的淋漓盡致,尤其是增二度音程的運用,將音樂整體加以提升。圍繞著主和弦的旋律,空冥感的旋律線條和小提琴悠揚的音色、樂器三味線跳進的音程關系搭配尺八獨特的音色將整首音樂的情感表達推向高潮。而在和聲方面,為了突出憂傷孤寂的情感狀態,通過小三和弦及轉位與大三和弦、減七和弦的不斷交替,實現了圍繞主和弦橫向旋律進行,和聲與旋律的配合將畫面與音樂旋律融為一體。
(二)配器手法
《火影忍者》中的《出陣》曲目音樂一開始就大镲的強奏,開頭的節奏定為4/4拍,接著打擊樂底鼓鋪底,低聲部的銅管組樂器與男聲合唱進行上行模進旋律推進,并且為了表達出積極向上的堅定信念與決心,隨后加入了女生合唱與弦樂組樂器的和聲上行模進。然后,銅管組的低聲部樂器與弦樂的高聲部樂器頓弓奏法,成了及其完備的配器組合,并且為了使音樂激昂磅礴,前奏高潮部分使用了木管部分中的顫音演奏。而在進入主旋律之前,為了使音樂引人入勝,運用了軍鼓的符合演奏法與底鼓的切分演奏結合和大提琴強頓弓演奏法。在主題音樂部分,弦樂部分與銅管部分進行八度疊奏,音樂節奏轉變為3/4拍,進入樂曲高潮之前,節奏有再次回到4/4拍,并且音樂高潮部分加入了電吉他的主體音樂旋律,增強了音樂的張力與厚度。
(三)日本動畫對我國動畫的啟示
(1)更好的表達動畫主題
動畫音樂能夠賦予角色性格和情感,注入生命活力,能夠使虛擬的動畫世界變得真實,展示劇情的發展和變化,其主要是為了更好地表達動畫主題,加深對動畫主題的刻畫,用音樂加強動畫的感情色彩。當代我國動畫界的音樂創作內容選材比較單一,思路層次簡單,忽視了對動畫內容主題的刻畫,音樂聽起來千篇一律,缺少內容性。因此,為了更好地創作出貼合動畫的音樂,要抓住動畫內容,深入挖掘動畫內容中的核心思想情緒,提升動畫的聘問,才能獲得廣州的認同。
(2)突出音樂中的民族特色
當代我國動畫音樂注重民族音樂元素的借鑒與改編,而在就有民族特色的動畫音樂創作方面,為了走出屬于自己的一條路,要借鑒日本動畫為我們提供的良好學習典范,在夾縫中尋找生存之路,但是也不能忽略了本民族優秀文化的內涵和靈魂,一味迎合青少年受眾“崇尚美日風格”的審美趣味,要突出音樂中的民族特色,民族音樂才是國產動畫音樂創作的源泉。
(3)打造獨創性的動畫音樂
我國也曾經擁有獨屬于本民族的動畫音樂,如:水墨動畫《山水情》中的古琴等。但是目前,在創新性上很多中國動畫原聲音樂還停留在上世紀90年代階段中,因此,為了創作出劇透中國特色額的獨創性音樂,我們要從歷史音樂血液中汲取影響,借鑒、提煉歐美、日韓音樂元素,在博取眾長的基礎上完成自己的特色創作,加強本民族特征的獨創性,走出一條獨具民族特色的國產動畫音樂創作之路。
參考文獻
[1] 張玉鳳,丁薇. 中國動畫音樂的民族化發展探究[J]. 藝術探索. 2012(04)
[2]張昕.論中國動畫的音樂思維[J].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 (5).
[3]陳瑾.淺析我國動畫音樂傳播民族化元素的缺失[J].名作欣賞.2011(30)。
作者簡介:張利敏(1978—),男,漢族,山西太原人,職稱:講師,研究方向:影視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