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在多年的古箏教學中發現,在濟南地區的習箏者中,絕大部分沒有使用節拍器練琴的習慣,這導致他們中大部分人在演奏時缺乏準確的節奏與穩定的速度。針對這一情況,筆者根據多年教學與練琴經驗,將如何在古箏練習中運用節拍器的步驟進行了歸納總結:通過劃分小段落、分手練習、合手練習等步驟循序漸進進行練習;每個步驟中,節拍器的速度應由慢至快,逐步提升;同時須始終將樂感的加入貫穿于練習過程中。
【關鍵詞】節拍器;節奏;速度;古箏;練習
節奏在音樂中的作用,相當于人的骨架,如果音樂缺乏節奏,就會像人失去骨架一樣癱軟如泥。而節拍器則為音樂學習者提供了訓練節奏便捷、有效的方式。
筆者在濟南地區高校從事古箏教學工作四年有余,接觸過許多箏童、古箏藝考生及成人古箏愛好者,他們在課堂學習及課后練習中,幾乎都不使用節拍器。而這些習箏者中,除極少數天生節奏感極佳,其余無一例外在節奏控制與把握上毫無章法可言。他們往往忽視或輕視節奏在音樂中的作用,在彈奏時只注意彈哪根弦,而對于節奏和速度,采取的態度通常是——難度低的地方彈得快,難度高的地方彈得慢;練得熟的地方彈得快,練得不熟的地方彈得慢;且均不按照譜面節奏所示進行彈奏。這種情況并非個例,而是一種普遍現象,由此可見濟南地區古箏普及教育所存在的一些問題。
對于節奏訓練,最有效的方式,自然是在教學和練習環節中均運用節拍器進行輔助。教師教學環節,應從基礎教學開始,即有步驟、有方法地進行節拍器的導入,使學生從學箏伊始便習慣使用節拍器;而學生在課后的練習環節中,更需要正確地使用節拍器,以將課堂所學進行有效地鞏固。本文主要針對學生在課后練習環節中應如何運用節拍器進行說明。
需要說明的是,散板、自由地、漸快、漸慢等情況,因其節奏、速度較自由(但仍有節奏),不適宜使用節拍器進行練習;而慢板雖有穩定的節奏與速度,可使用節拍器進行輔助練習,但在古箏演奏中,慢板的氣息變化較大,運用節拍器后會產生機械、呆板之感,因此節拍器也不完全適用于慢板。鑒于此,筆者根據多年教學與練琴經驗,以快板為例,將如何在古箏練習中運用節拍器的步驟總結如下:
一、劃分小段落后進行練習
首先,應將樂曲的大段落劃分為幾個小段落后,再依次以小段落為單位進行如下練習。劃分依據為樂句氣口、織體不同、和聲終止等。
二、分手練習
(一)將節拍器調至=60開始練習
如果在練習過程中感覺跟不上節拍器(包括慢于節拍器或快于節拍器),可根據情況再將節拍器調慢至=50及以下速度(如感覺速度過慢,找不到拍點,需改用八分音符為單位拍)。
(二)練習右手
右手通常為主旋律,因此,在練習過程中,除了保證音、指法、節奏、速度的準確外,還要注意旋律線條與音樂性。彈奏前可跟隨節拍器,有樂感地進行視唱;然后,邊彈邊唱;最后,彈奏時在心里唱。
(三)練習左手
左手通常為伴奏音型或織體,練習方式同右手。同樣需要注意,其作為次要聲部所需表現的音樂性。在完成與右手相同的練習步驟后,最后一步需要在彈奏左手聲部的同時,大聲唱右手聲部,且彈奏和演唱須同時注意各自的音樂線條。
(四)提升速度
按=60的速度,左右手分手練習均達到五遍以上,且無錯誤,同時能表現出此段應有的音樂情緒后,方可將節拍器調至=65(如感困難,可調至=62),并重復上述第(二)、(三)條的練習。以此類推,每次將節拍器速度提升=5后進行練習(或每次提速=2)。
在完成到比譜面速度要求慢=10左右,開始進入合手練習。
三、合手練習
(1)要求同上述“分手練習”第(一)條。
(2)“縱向”練習.
即以一小節為單位進行練習。每一小節的練習都必須做到如下兩點,方可進入之后的練習。
1)能夠跟隨節拍器的速度流暢地彈奏,且無錯音與節奏錯誤;
2)有樂感地進行彈奏,表現出此處所需的音樂情緒。
(3)兩小節連奏。
練習好一小節后,須從前一小節開始連奏一遍,即彈奏兩小節,無誤后再進行下一小節的練習;練習完一個樂句后,須再重新連奏一遍該樂句。
(4)小段連奏。
按上述(二)、(三)條的方式練習完這一小段之后,仍舊用=60的速度,將這一小段從頭進行連貫彈奏。如果出現錯誤,或不能很好地表現音樂情緒,可單獨將出現問題的地方抽出進行重點練習,過關后再連貫彈奏。
(5)提升速度。
按=60的速度,連貫流暢地彈奏該小段五遍以上,且無錯誤,同時能表現出該段應有的音樂情緒后,方可將節拍器調至=65(如感困難,可調至=62),但不必再“縱向”練習,可以直接連貫彈奏。如出現某一小節錯誤率高,可參照上述第(四)條中的糾錯方式進行重點練習。以此類推,每次將節拍器速度提升=5后進行練習(或每次提速=2)。
(5)大段連奏。
在完成到比譜面速度要求慢=10左右,開始進入下一小段的練習。完成所有小段落的練習后,可將每一小段的前后連接處進行單獨重點練習,最后再將該大段從頭至尾連貫彈奏(仍舊從=60的速度開始,按=5或=2的幅度逐步提速)。
合手練習應避免流水線似的“橫向”練習,即一遍遍從頭至尾彈奏,卻不在乎是否有錯音,是否具備音樂情緒。這樣的練習只能將錯誤和“無樂感”變成彈奏的慣性,從而形成錯誤百出、呆若木雞的演奏常態;而此時如再想加入樂感的表達,則會出現更多錯音、節奏錯誤,以及速度不穩等情況。
對于那些已有一定彈奏基礎,能演奏中等篇幅以上樂曲,但練琴時無節拍器使用習慣,且節奏感較弱的習箏者,節拍器的輔助運用更是當務之急。這類習箏者由于已經習慣了對節奏處理的隨意性,往往會因為一時跟不上節拍器而半途而廢,或因忍受不了慢練的過程而前功盡棄。要知道,運用節拍器輔助練琴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有足夠的時間與耐心,決不能揠苗助長,更無法一蹴而就。每個速度都必須達到練習要求,方可進入下一個速度的練習。每天可以只練一到兩個速度,切忌急于求成。
另外,并非練習到下一個速度之后,前一個速度就可以不再練習。慢練應始終貫穿于整個練琴過程,讓慢練成為常態,只是達到十分熟練的程度后,就無需再從=60如此慢的速度開始練習,也無需再以=2如此小的幅度進行提速而已。具體的練習速度及提速幅度,可根據音樂的需要,自身的技術水平,以及練習的熟練程度靈活掌握。需要注意的是,最后應達到的正常速度可不必多練,因為當演奏者登臺時,會因緊張等心理因素導致心跳加快,從而使演奏速度快于練習速度。
此外,雖然節拍器的運用不適用于慢板及散板等情況,但對快板進行長期的節拍器輔助訓練,能使習箏者的節奏感與速度感得到很大提升,這有利于慢板及散板等情況的演奏,減少出現如“漸快”演奏成“突快”,“漸慢”演奏成“突慢”的現象。
節拍器的運用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如果最終的演奏無法脫離節拍器,那將是節拍器運用的徹底失敗。因此,在訓練中應謹記:1)切忌跟隨節拍器的節律對樂句進行重音處理;2)練習伊始,即加入樂感的表現,并始終將其貫穿于練琴過程中,否則等練習速度加快后,特別是在最后練習完成、脫離節拍器后再進行音樂處理,就容易出現“漸強時伴隨著漸快”、“漸弱時伴隨著漸慢”等情況,音樂表現與速度平穩此時就會很難兼顧。
如果習箏者能按照以上方法進行長期訓練,相信古箏普及教育在質量上會有一個飛躍。
參考文獻
[1]張東勝.節拍器在鋼琴學習中的作用[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2(02).
[2]聶幸. 如何科學合理地使用節拍器指導練琴[J].黃河之聲,2014(13).
作者簡介:
夏金甌(1985— ),女,濟南大學音樂學院講師,中央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箏演奏與教學。
汪瑩(1980— ),女,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箏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