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贛南采茶戲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時代,是農民農作時所唱的當地民歌,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文化的進步逐漸形成現如今的一種民間戲曲。采茶戲以表現當地民風民俗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廣為流行。本文通過對贛南采茶戲的歷史、贛南采茶戲的現狀及特點進行分析,總結歸納出了音韻特點在贛南采茶戲中的韻轍系統,為贛南采茶戲傳承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音韻特點;贛南采茶戲;分析
贛南采茶戲是江西一帶的民俗戲曲。在我國民俗戲曲領域占據著重要位置。贛南采茶戲是以當地方言為基礎而形成的特色戲曲,由明末清初演變得來,所以存在一些古代語言的特點和方式。由于演員的文化差異和歷史認知度的不同,音韻逐漸出現了無法統一的現象,因此,研究贛南采茶戲的韻轍體系是當代戲曲工作者必須關注的問題。
一、贛南采茶戲的歷史
贛南采茶戲是源自于江西安遠九龍山,在明末清初時初具模型,后來隨著藝人的不斷創造和創新,形成了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戲曲。贛南采茶戲的原型是“三腳班”,在“三腳班”階段,采茶戲主要是以彩燈為依據和寄托,發展思路十分清晰,后來隨著各地文化交流的碰撞,逐漸在“三腳班”的基礎上增加了許多其他戲曲的精華,但是由于彩燈仍然是贛南采茶戲的最初起源,所以至今的贛南采茶戲仍然保留著最初彩燈的影子。曾經的贛南采茶戲老藝術家們的精神和藝術結晶都融入在現代贛南采茶戲中,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歷史意義和藝術意義是無法隨著時間流逝而磨滅的。
二、贛南采茶戲的現狀
隨著全球進入信息化網絡時代,一些傳統藝術早已經失去了維持基本生存的能力,只能依靠國家的一些扶持政策賴以生存。社會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傳統文化及戲曲受到了非常大的沖擊力,喜歡傳統藝術文化和戲曲的人越來越少,這也就會導致了贛南采茶戲的市場需求在逐漸萎縮;另外,隨著老一輩藝術家的離開,社會會漸漸被對傳統戲曲不感興趣的青年所取代,贛南采茶戲甚至有徹底失去市場危機。隨著社會認同度和需求量的減退,演藝人員對于傳統藝術的熱情也必然隨之消退,為了生存不得不放棄發展前景非常有限的藝術創作,而選擇從事其他行業,這也是導致傳統藝術逐漸衰敗的重要原因。當今的年輕人喜歡一些更加新潮的娛樂項目,就算是想聽音樂,也會選擇流行音樂,如果傳統藝術在這種狀態下依舊沒有找準自身的定位和發展突破口,那么只會成為現代娛樂大環境下的淘汰品。目前,贛南采茶戲還面臨著一個非常嚴峻的青黃不接現狀,老一輩藝術家逐漸退出,新一輩沒有人傳承藝術家智慧的結晶,這也就導致了贛南采茶戲的發展舉步維艱[1]。
三、贛南采茶戲的特點
贛南采茶戲從音韻特點上來說,老式唱法與新式唱法根本區別就是韻轍方面的差異。由于贛南采茶戲是從明末清初時期發展演變而來,所以贛南采茶戲很大一部分蘊含著古文化,這也就導致了在演繹的過程中經常需要一些古文化的融合,在樂器上面也都是利用古樂器,音調和音韻方面不僅需要有一定規律性,還需要合轍押韻,才能夠從根本上形成統一。贛南采茶戲是由方言演變而成,在藝術表達發面仍然留有一些方言無法達到合轍押韻,但這卻正是贛南采茶戲的特點,最大程度上的將民俗民風保留并流傳至今。
四、贛南采茶戲在音韻特點中韻轍系統
(一)角色分工
贛南采茶戲中分為旦角和丑角,旦角對于音韻合轍方面更加傾向于字正腔圓的表達,而丑角則大多數必須依靠方言和不押韻來進行藝術表達,從而達到理想的演出效果。翻閱古籍資料不難發現,旦角在藝術表達中比較含蓄,語言也多是押韻或使用古文,而丑角只要將語言表達的詼諧諷刺就足夠,對于音韻方面并無太大要求[2]。
(二)情境需求
贛南采茶戲與當今的話劇在根本意義上大同小異,都需要演員極其扎實的語言功底,一般來說語言表達無非就是那幾種,但是在贛南采茶戲中和話劇一樣,需要臨場應變的能力,根據不同的場景和角色需求會及時變化舞臺語言,將語言中的音韻進行改變是最直接、最清楚,效果最好的一種轉變方式,足以可見音韻特點對于贛南采茶戲的重要性,只有能夠自由的掌握音樂特點的合轍系統才能夠最大限度的將贛南采茶戲表演得更好。
(三)音韻合轍
轍其實就是韻的意思,其根本意義就是在句的最后一個字上面使用相同的韻母,將語言表達的更為優美、朗朗上口。在我國悠遠的歷史長河中,合轍押韻一直在我國的文化藝術方面占據重要位置,比如唐詩宋詞中的每一首都符合著合轍押韻的標準,甚至于現如今的流行歌曲或RB曲風的音樂都遵循著合轍押韻的標準,所以合轍押韻不僅適用于贛南采茶戲中,還適用于任何一種的藝術創作,足以可見音韻合轍的重要性[3]。
隨著二十一世紀的到來,娛樂文化越來越豐富多彩,在新文化娛樂的趨勢下,傳統藝術文化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其中民間戲曲收到的沖擊無疑是最大的。如今贛南采茶戲正在逐漸走向沒落,并出現后繼無人,藝術難以傳承的危險局面。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贛南采茶戲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傳統藝術的尊貴象征和烙印,在一定程度上的記載了我國歷史的文化痕跡,所以青少年應該負責起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任。
參考文獻
[1]黃東陽,張快彩.采茶戲的客家元素解析[J].文藝爭鳴,2015,02(33):204-207.
[2]吳衛潔.客家采茶戲音韻研究[J].文藝評論,2015,03(12):150-153.
[3]黃東陽,張快彩.采茶戲的客家元素解析[J].戲劇文學,2015,04(22):113-117.
作者簡介:吳潔(1990—),女,漢族,江西贛州人,本科學歷,研究方向:音樂教育;肖孟春,男,漢族,本科學歷,職稱:講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