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正如其他歷史時期的鋼琴發(fā)展一樣,爵士鋼琴音樂在美國的發(fā)展也經歷了一些重要時期,在發(fā)展過程中也涌現出各種風格與流派的代表人物與杰出的作品,也進一步豐富了鋼琴音樂的形式。
【關鍵詞】爵士音樂;流派;代表人物
一、爵士音樂的開端——新奧爾良爵士
南北戰(zhàn)爭之后,美國黑人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都有了一定的改善。在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市,有許多喜歡音樂的黑人將戰(zhàn)爭中軍樂隊使用過的樂器收集起來,組織起自已的樂隊。每逢節(jié)慶典禮、婚喪喜事,便吹吹打打,好不熱鬧。 這些樂隊所演奏的曲目不外乎一些美國的傳統(tǒng)民歌或是當時的流行歌曲,多為進行曲風格,旋律與和聲都很簡單。但美國黑人的天性中所蘊合著的那種獨特的音樂感覺使得他們的演奏與白人樂隊相比在風格上有著很大的區(qū)別。黑人音樂家的演奏并不追求完美協(xié)調的音響,而是喜歡制造熱鬧的效果。他們特別強調音樂中的切分節(jié)奏.還善于對音樂進行即興的加花變奏。音樂學家把這種音樂稱為“新奧爾良爵士”(New Orlem JMz)。后來,有許多白人音樂家也學著演奏這種音樂,為了區(qū)別起見,人們把他們演奏的音樂稱為“迪克西蘭爵士”。
《新奧爾良》是一首進行曲,主旋律中已經出現了較多的切分節(jié)奏,而第二段則是對主旋律的加花變奏。這種強調切分節(jié)奏和運用音階中的變化半音的即興變奏方式成為此后爵士樂進一步發(fā)展的基礎。
二、爵士音樂的發(fā)展——布魯斯
布魯斯是美國黑人音樂的基礎,但典型的布魯斯是一種用吉它伴奏的聲樂形式,其中有比較多的滑音、顫音、呻吟、嘆息和叫喊等黑人音樂所特有的裝飾手法。顯然,用鋼琴很難表觀出布魯斯的這種韻味來。
布魯斯發(fā)展過程中,黑人作曲家漢迪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漢迪(William Christopher Handy,1873—1958)自幼隨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教會人員)學習音樂。15歲時,他參加了一個墨面演藝團.擔任短號手,開始了四處飄泊的生涯。后來,他回到家鄉(xiāng),在阿拉巴馬州的亨特斯維爾農業(yè)與機械學院擔任音樂教師,并組織自已的樂隊。1909年,他為一位朋友競選孟菲斯市的市長寫了一首歌。1912年,他把這首歌稍作修改,以《孟菲斯布魯斯》的名字交給了出版杜。此后,他又相繼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布魯斯、抒情歌曲和器樂曲。他還成立了一個出版杜,專門出版黑人音樂家的作品。1941年,他出版了自傳《布魯斯之父》(Father of BIues),這本書的書名準確地顯示出漢迪在布魯斯音樂的發(fā)展過程中的地位。
《圣路易斯布魯斯》(Saint Louis Blues,1914)是漢迪創(chuàng)作的最著名的一首布魯斯。從樂譜上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句都結束在一個兩小節(jié)的長音上。在實際表演時,通常都要用器樂或伴喝來填補這些長音,稱為“間插”(Break)。
三、爵士音樂的延伸——布吉烏吉
《布基》整曲用了三個“12小節(jié)布魯斯序列”。反復記號之前是第一個序列,旋律部分不那么清晰,象是樂曲的引子。反復記號后還有兩個序列,是樂曲的主體部分。這個部分的主旋律是由一個單純而短小的旋律片段不斷地重復和發(fā)展變化而成的。其變化主要體現在節(jié)奏上。后兩個序列所使用的音階也不相同。第二個序列用的是自然大調音階。第三個序列用了“布魯斯音階”,音階中的第三、第六和第七級音時而降低,時而又還原。
四、爵士音樂的融合——搖擺樂
此時的爵士樂已不是一種純粹的黑人音樂。許多白人音樂家也紛紛加入列爵士樂的演奏中,并對這種音樂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格蘭·密勒就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位。《月光小夜曲》(Moonlight Serenade)是密勒作曲的,也是他的樂隊的標志“主題曲”(Theme Song)。作者在曲中著意營造出一種優(yōu)美抒情、略帶傷感的音樂氛圍。這在搖擺樂中是不多見的。
搖擺樂通常是由10人以上的大型樂隊演奏的,因而也有稱其為“大樂隊”(B1g Band)爵士。它的音響更加豐滿華麗,音樂語言則相對比較通俗易懂,適合都市人的欣賞口味,因而受到了廣泛的歡迎。與拉格泰姆、布吉烏吉等爵士樂形式相比,搖擺的節(jié)奏比較柔和。所謂的“搖擺節(jié)奏”, 就是在演奏時,要把樂譜中的平均八分音符彈成搖擺八分音符三連音。以戴維·赫勒韋爾的《美麗爵士》為例。
可以說,30年代后,搖擺樂的影響非常大,不僅是爵士樂的主流形式,當時的許多流行歌曲也用搖擺的風格寫成。
五、爵士音樂的升華——交響爵士
1924年,指揮家保羅·懷特曼(Paul Whiteman)在紐約的一個音樂廳里舉行了一場由交響樂隊演奏的流行音樂會,壓鈾曲目是格什溫創(chuàng)作的《藍色狂想曲》,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開啟了“交響爵士”的新浪潮。
《藍色狂想曲》是一首結構長大、技巧華麗的音樂會作品。作曲家除了借鑒拉格泰姆、布魯斯等傳統(tǒng)的爵士樂形式外,還吸收了一種20世紀20年代初在紐約哈萊姆地區(qū)(Harlem)發(fā)展起來的被稱為“伸張”(Stride,也稱“大跨度”)的爵士鋼琴演奏方法。“伸張”是從拉格泰姆風格中發(fā)展而來的。右手演奏的旋律更加自由,常使用半音化的進行,節(jié)奏也更加細膩多變,左手的伴奏仍是以進行曲式的低音加和弦的模式為主,但跨度更大,所使用的和聲也更加復雜。
爵士鋼琴音樂在美國的發(fā)展經歷了一些重要時期,在發(fā)展過程中也涌現出各種風格與流派的代表人物與杰出的作品,從而進一步豐富了鋼琴音樂的形式。
作者簡介:徐寧,副教授,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鋼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