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世界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建立和提升國家競爭優勢就需要大力發展知識經濟。知識經濟的發展關鍵在于有創造力的人。音樂對于培養和吸引創造性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創造性員工具有以下特點:個性、創造力、創新、參與、項目定位、折衷主義和真實性。這些特征的每一個都對音樂教育具有重要含義。但我國目前的音樂教育現狀還無法滿足培養創造性人才的需要,需要從課程、合奏、教學法等方面進行改革。
【關鍵詞】音樂教育;知識經濟;創新驅動發展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主要經濟發展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提出有其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背景。從理論上看,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假定技術進步是外生的,把促進經濟增長的因素分解為資本和勞動投入的增長,無法解釋經濟的長期增長。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內生增長理論把技術進步內生化,把當今世界的經濟增長歸因于知識和人力資本的增長。從實踐上看, 21世紀以來,知識集中型產業處在經濟增長的核心,我們正在進入知識驅動的經濟社會中。
所謂知識經濟是指,與自然資源、物質資本和低技能勞動相比,知識在經濟發展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一個國家要想建立和提升國家競爭優勢,就需要發展知識經濟。促進知識經濟的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但具有創造性的人是最關鍵的因素,所以需要創造一個鼓勵企業家精神和創新的環境。Katz(2003)針對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研究表明,創造性的工人想要生活在充滿活力和多樣化的社區,這些社區有熱鬧的藝術場景。對于吸引創造性工人的其它研究也表明,藝術、文化和生活方式是吸引創造性工人的關鍵要素。因此,藝術和文化是吸引和保留創造性工人的關鍵要素。Florida(2002)也發現,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生活是吸引創造性人員在一個社區定居的關鍵因素。
從現有研究中可以得到三個結論:第一,創造性人員傾向于遷移到充滿活力的社區;第二,藝術和文化是充滿活力的社區的關鍵組成部分;第三,一個社區的音樂氛圍是吸引和保留創造性人員的關鍵藝術和文化元素。
既然音樂在創造性人員的生活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扮演了如此至關重要的作用,隨之而來需要音樂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問題就是:首先,學校音樂教育在促進充滿活力的社團形成方面能夠扮演什么角色?其次,學校音樂教育工作者在幫助他們的學生發展成創造性工人方面能夠扮演什么角色?本文擬對第二個問題進行探討。
一、創造性員工的特征及對音樂教育的要求
盡管創造性員工是一個多樣化的群體,但他們確實擁有一個共同的特征。根據Florida(2002),創造性員工具有以下特點:個性、創造力、創新、參與、項目定位、折衷主義和真實性。這些特征的每一個都對音樂教育具有重要含義。仔細考察這些特征在學校音樂環境下是如何培育和發展的,能夠揭示出應該如何設置學校音樂課程來培育創造性員工。
(一)個性
創造性員工普遍具有個性,能夠接受差異。他們不是通過他們為之工作的公司來界定自己,而是通過他們工作的類型、職業、生活方式和他們居住的社團來界定自己的歸屬。學校音樂課程可以通過包括各種各樣的音樂風格來促進個性。比方說,一些新興的風格,這些風格音樂教師也未必熟悉,但可以讓學生表達自己的個性。
(二)創造力
創造力是創造性員工必不可少的特質。學校音樂教育計劃可以通過多種手段,比方說作曲、演奏和音響工程等,來促進創造力的發展。
(三)創新
根據熊彼特的觀點,創新是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通過把商業、文化和現代技術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創意經濟就可以產生。電腦怪才就能夠利用電腦技術獲得藝術創造力。學校音樂計劃可以為技術的創造性使用提供機會;音樂研究也可以為技術和藝術創造力的融合提供通道,比方說演奏電子樂器、學習數字技術等。
(四)參與
創造性員工喜歡積極的、真實的、參與性娛樂活動,而不是當觀眾。他們喜歡體驗,并制定自己的規則。他們嘗試把職業生涯和業余愛好結合起來同時過幾種不同的生活,并且設計獨特的個人身份,比如“程序員-攀巖者-搖滾音樂家”。學校音樂計劃能夠提供參與體驗,使得學生可以積極從事音樂創作、設計項目和標準等。
(五)項目定位
創造性的工作場所動員人才圍繞在創造性項目的周圍。一個穩定的環境最適于創造力的發展,因為這樣的環境能夠保證努力的連續性。然而,多樣性和寬容也能夠以顛覆的形式促進創造力,它來源于在小團體中工作的個人通常強調探索和發現。學校音樂計劃可以提供基于項目的音樂體驗,讓學生靈活地安排自己的計劃和時間表,形成自己的小團體,制定自己的規則,并努力去完成項目。
(六)折衷主義和真實性
有創意的人更喜歡積極的、非正式的、本地的文化活動,而不是交響樂、歌劇、芭蕾或者大型藝術展覽。他們想要多樣的音樂流派,并且喜歡折衷的、社會的、交互的街頭文化。他們發現,他們的創造力能夠被與其他具有各種不同創意頭腦的人的非正式和偶然的談話所促進。學校音樂計劃可以提供多樣的音樂,利用學校各種各樣的表演場地可以為被表演的音樂種類提供真實的表演場地,尤其是這些能夠促進表演者和觀眾互動的演出。
二、我國音樂教育的現狀
我國的音樂教育每年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教育工作者,與此同時,也存在很多問題。
首先,與其它專業的高等教育一樣,音樂教育強調專業性,在課程設置上比較單一,除了一些必須上的公共課之外,就只有與專業相關的音樂課程。同時,音樂課程的設置過于注重專業技術的學習,對音樂理論和音樂文化的重視不足。從而使學生將來的發展缺乏潛力,缺乏成為藝術家必要的創造性。
其次,在教育對象上,在中小學,由于沉重的升學壓力,從學校到老師,從家長到學生,普遍不重視音樂課程;在大學,音樂教育大多僅限于音樂系的學生,對其它專業學生的音樂教育基本上處于空白的狀態,考慮到音樂教育對人的創造力的影響,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
第三,從教學方法上看,目前灌輸式教學方法仍是主流,這種教學方式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極為不利。
三、對音樂教育改革的建議
改變當前音樂教育現狀的第一步是提供一個框架,用以描述什么樣的音樂教學計劃是音樂教育的知識基礎,既能滿足創造性員工的需要,又能符合國家標準。這樣一個框架能夠為學校提供一個引導,使其重新定位音樂教育,使之有助于發展創造性人才。為此,本文從課程、合奏和教學法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議:
(一)課程
音樂教育者應該設計能夠把學生與他們生活的社區的音樂生活聯系起來的音樂課程和音樂產品,這樣,他們就能夠在他們的整個生命中積極參與他們自己社區的音樂生活。這樣,學校應該在音樂課程的類型、音樂流派的選擇等方面具有權力。這種課程設計的方法是與振興社區的音樂生活的需要相一致的,并且強調把學生培養成創造性的有知識的員工。音樂課程應該這樣被設計,使得所有學生能夠創作他們自己的音樂,從作曲到表演到數字化生產,并且能夠參與其他學生作品的表演和生產。
(二)合奏
合奏應該是多元化的,小合奏定位于滿足社區的音樂生活,比如管弦四重奏、爵士搖滾樂、鋼管五重奏、民間音樂等。學生應學習寫作他們自己的歌曲,在學校里排練和錄制它們,并且在家里或者在社區里表演它們。合奏應該符合社區的文化氛圍以及學生的興趣。由于所處的社區不同,在一個學校提供的合奏與另一個學校并不必然相同。學校之間需要保持一致的是要把重點放在培養音樂創造力、音樂技能和角色上,比方說作曲家、導演、表演者、錄制工程師等等。需要一個指揮的大合奏可以定期組織,但不應成為課程計劃的重點。
(三)教學法
教學方法應該集中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它應該模仿“創造性場所”,在其中,學生自己創作、排演、記錄、修改和生產。教師則主要提供指令、設置參數、指導和評估。這類似于教授實驗科學,教師設置項目參數,提供必要的指導,但是學生自己單獨工作來解決問題并滿足項目的參數。
四、結語
Florida(2002)指出,沒有藝術和音樂,就不可能有高科技的創新。音樂教育在知識經濟中并不是看客,而是扮演了關鍵角色。我們必須應對這個挑戰,重新設計學校音樂教育計劃。在知識經濟背景下,音樂教育的改革應該遵循如下原則:第一,集中于培養創造力;第二,鼓勵學校發展多種音樂角色,例如作曲、表演、數字化錄制等等,以培養他們的綜合性藝術素養;第三,提供一個手段以把技術和音樂創造力融合起來;第四,利用多種途徑創造一個真實的場景;第五,使用學校的設施作為社團音樂活動的中心,鼓勵教師引導和組織社團音樂創作,提供學生參與社團音樂活動的橋梁。
參考文獻
[1]Austin J R, Reinhardt D. Philosophy and Advocacy: An Examination of Preservice Music Teachers' Beliefs[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1999,47(1):18-30.
[2] Florida R.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M].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3]Jones P M. Music education and the knowledge economy[J]. Arts Education Policy Review, 2005, 106(4): 5-12.
[4]Katz, B, Liu A, Jennifer V, Kurt S, and Damon J. Back to Prosperity: A Competitive Agenda for Renewing Pennsylvania.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Center of Urban and Metropolitan Policy, 2003.
[5]Powell W, Snellman K. The Knowledge Economy[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004,30:199-220.
[6]洪銀興. 論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戰略[J]. 經濟學家, 2013(01):5-11.
[7]孫作東, 徐敦廣, 王輝. 中國當代音樂教育發展的現狀與策略[J].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06):294-296.
[8]田剛. 專業音樂教育的現狀與教學改革初探[J]. 星海音樂學院學報, 2005(02):74-76.
作者簡介:趙婷(1982-),女,山西運城人,運城學院音樂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