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參與“非遺”項目的保護活動最終歸結于教育問題。本文以徐州市“非遺”項目——“叮叮腔”為例,擬從教育的四個要素——教師、教材、學生、環境并結合筆者近三年來在學校開展的針對于“叮叮腔”傳承和保護的專門實踐和研究,探索戲曲類“非遺”項目在高校音樂專業中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性和可能路徑,并為進一步學習與研究、直接參與保護實踐提供較為詳細的個案參考。
【關鍵詞】地方高校;保護;“非遺”項目;途徑
近幾年來,據筆者在”叮叮腔”的流泛地進行多次實地考察、調研獲悉,“叮叮腔”是一種源于民間創作并發展于民間的草根音樂文化,不僅有典型地域特征,也是江蘇徐州人們的共同的文化記憶和文化家譜。筆者在近幾年”叮叮腔”進校園的教學和實踐中發現,“非遺”項目在高校的傳承和保護活動最終要歸結于教育問題,本文擬從戲曲類”非遺”項目”叮叮腔”入手,以徐州工程學院為個案結合教育的四大要素完成本文的寫作。
一、教育環境
(一)社會環境
“叮叮腔”所在的江蘇徐州市,是國家級歷史名城,素有五省通衢的江蘇徐州是彭祖文化、兩漢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南北文化的交融、集萃之地。徐州市共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01項,其中入選國家級名錄9項。眾多”非遺”項目的開發均來自當地本土資源。政府部門,特別是教育行政部門的重視和扶持,是影響”非遺”校園傳承的主要外部力量之一。政府部門及各級領導的重視、關心和支持,對”非遺”校園傳承起著無形的推動作用,在政策上、資金上、社會宣傳上可以為校園傳承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有利因素,為”非遺”校園傳承創造事半功倍的積極因素,這些有利因素表面上作用于學校,卻在無形中推動了”非遺”校園傳承向更深層次發展,促進”非遺”校園傳承具有更強的主動發展機制。
(二)學校環境
徐州工程學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堅持地方性、應用型的辦學定位,學校注重結合區域文化特征,努力發揮文化傳承功能。學校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與傳承作為高校發揮文化傳承與創新功能的突破口,積極推進“非遺”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進科研工作。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教育教學的探索與實踐,是我校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的一大特色。學院將區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教學資源,開展特色課程群建設,實現錯位發展,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探索出一條地方高校立足區域文化,加強校地互動,實現文化傳承與創新,具有原創性和推廣價值的可行路徑。為了打造高水平研究基地與交流平臺,徐州工程學院整合人文學科的力量,2009年,建立了“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并在2009年和2011年徐州工程學院與徐州市文化局共同承辦“中國·徐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層論壇”,文化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等領導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120余人出席會議并給予了大力的支持。“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獲批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校外研究基地,相關建設成果獲得教育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獎。學院非常注重校地互動、資源共享、特色互補,積極為地方經濟文化建設服務。新機制的建立,可以使我們共同譜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創新交響曲,通過三支隊伍共商”非遺”保護、傳承與創新,使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得以彰顯與傳遞。在這樣的環境下,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徐州工程學院的研究和保護工作得到良好的發展。
二、教師在”非遺”傳承中的作用
教師作為”非遺”校園傳承的主體,應該說是”非遺”校園傳承的開發者、實施者、貢獻者。”非遺”專業是新興的專業,”非遺”課程也是新興的課程,雖然國內越來越多的高校與研究機構開設與”非遺”相關的專業,但是在高校從事”非遺”教學和研究的教師很少是”非遺”專業出身。以徐州工程學院為例,從事相關研究的教師主要為文學、藝術學、體育學等專業。教師在”非遺”教學的過程中如何保證有一個正確的”非遺”課程意識、專業的素養等等,這些都將對”非遺”在校園傳承的教學實施產生直接影響。對于課程改革有過這樣一句話:“課程改革的失敗不一定在于教師,而成功一定在于教師。”可見,”非遺”校園傳承的成敗教師起著決定性因素。根據筆者這幾年在工作中的體會大致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授課方式
“叮叮腔”的教學采用了1+1模式授課,也就是說一位老師和一位藝人共同完成一節課。”叮叮腔”的民間藝人大都是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農民,語言表達也是地道的銅山利國地方方言。比如目前健在的吳承瑛和孫為榮老人,一位沒有讀過書,一位是小學畢,所以在”叮叮腔”理論方面的講解(比如解說劇本、表演藝術、音樂唱腔方面的理論知識),就需要專業的老師來完成這部分工作。因為戲曲類”非遺”項目地域性和專業性較強,這部分工作由民間藝人擔任(唱腔和身段的表演)。教師可輔助老藝人做一些讀譜,以及唱詞的解釋等工作。也就是說教授”叮叮腔”的教師是由兩類人構成,一是本校教師;二是”叮叮腔”民間藝人。以校內教師與校外藝人1+1的方式進行教學。
(二)開設”非遺”選修課程
2012年筆者在所在學校面向部分專業的同學開設了《徐州”叮叮腔”的傳承與保護》的專業選修課。本課程是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指導選修課,也是伴隨學校“非遺”保護研究特色化、“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課程建設”群集化而生發的行動研究性課程。即以音樂人類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為基礎,建構以”叮叮腔”為核心的保護知識體系,結合田野調查、排演劇目實踐,并呈現開放性、綜合性的地方特色活動課程。
本課程是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地方民間戲曲“叮叮腔”的詮釋(”非遺”視野),一方面彌補了傳統文化中“小傳統”教育的不足。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民族傳統,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另一方面增強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認識到保護傳統文化就是保護我們的精神家園,并采取積極行動參與保護(排演劇目、對保護的調研等)。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在校園中形成一種宣講“保護文化遺產”的氛圍,激發更多的學生關愛文化遺產,增強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凝聚力。尤其通過本課程排演劇目的學習,激發學生對文化遺產的興趣,在豐富校園的藝術文化生活的同時,用實際行動來傳承文化遺產。
(三)教師在科研上對”非遺”項目的研究
課題研究是”非遺”校園傳承得以持續有效實施的保障。在上文提到,”非遺”專業是個新興的專業,大量從事”非遺”教學研究的教師不具備”非遺”研究的知識背景,必須通過不斷學習和研究他人所取得的成績來保證自己有一個正確的”非遺”課程意識、專業的素養。”非遺”科研是”非遺”保護的高級階段,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實踐,然后總結歸納成可供同行們參考的寶貴經驗,并把這種經驗進一步實施到自己的”非遺”保護實踐中去。更促進了”非遺”保護在校園里健康有序的發展。
從學校的角度來看,重視”非遺”科研無非是有著積極的意義,以徐州工程學院為例,自2009年,建立了“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這為學校教師搭建了一個良好的”非遺”研究平臺,學校鼓勵教師們對地方”非遺”項目進行研究,在政策上給予傾斜。短短的幾年間,學校教師已發表”非遺”類相關論文105篇,省部級課題 8 項,市廳級課題103 項,這對徐州甚至周邊地區的”非遺”項目的保護做了巨大的貢獻。
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可以通過直接參與”非遺”項目的申報和研究工作,使自己更進一步的從社會、歷史、傳統、風俗等方面更全面的了解”非遺”文化,并且能讓”非遺”傳承植根于年輕人的意識中,達到校園”非遺”傳承的根本目標。以”叮叮腔”為例,2012年,10級音樂系張夏夢同學申請的項目《非物質文化遺下視角下的徐州”叮叮腔”音樂采錄、整理與研究》被評為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并成功結項。張夏夢同學在了解和研究”叮叮腔”之后,把自己的畢業論文目標定為自己家鄉的小戲——“淮海戲”,并最終高水準的完成了自己的畢業論文。12級音樂系學生孫亞、張雅文所申報項目《徐州”叮叮腔”老藝人口述史調查整理》被評為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訓練項目。學生們在申請和研究”非遺”項目的過程中,能夠基本掌握科研的基本操作方法,為自己畢業論文的撰寫以及進一步的學習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學生在”非遺”傳承中的作用
學生與教師一樣,也是影響”非遺”校園傳承的關鍵因素,是”非遺”校園傳承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學習能力及其學習方式都會影響到”非遺”在校園的傳承。學生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參與”叮叮腔”的保護傳承工作。
(一)田野調查
2012年7月,學生們就奔赴”叮叮腔”的流泛地開始了第一次的田野調查。這次田野調查也是在1960年徐州師范專科學校師生對”叮叮腔”進行全面普查之后的又一次的田野調查,經過漫長的半個世紀的空白期,把接力棒送到了這些學生手里。同學們得知后充滿了對”非遺”文化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現有的關于”叮叮腔”發展的文字、圖片、音像進行大量的搜集與整理,調查其流布范圍、密度及其文化生態等情況,掌握客觀詳實的第一手資料。2015年7月,再一次對”叮叮腔”藝人的口述史做了詳細錄音整理。然后將各相關類別的資料進行系統的歸納與整理。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
(二)學唱排演”叮叮腔”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的了解“叮叮腔”,更深層次的領悟”叮叮腔”的魅力,在學生通過”叮叮腔”選修課程的學習,基本上掌握了該小戲的唱腔以后,我們又聘請了”叮叮腔”的專業演員幫助同學們排演”叮叮腔”劇目。主要是通過唱、念、做、舞、音樂、服裝、扮相等幾個方面入手,為其“活態化”的傳承做出實際行動。2013年12月16日,音樂系孫亞、梁歡歡、馬芯如、張雅文同學排演的”叮叮腔”劇目《梁祝》參加了江蘇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校外研究基地“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傳承“非遺”項目匯報演出,她們俊俏的扮相、專業的演唱受到專家學者們的一致贊揚。
(三)論文寫作,從學生層面上看
如何讓使他們更深入地學習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論知識、技能和審美特征,提高他們對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熱愛,論文寫作無疑可以幫助他們更加深刻的思考這些問題。我校10級音樂班徐達2013年暑假到”叮叮腔”的原發地徐州市利國鎮進行了7天的田野調查并跟老藝人面對面學唱了”叮叮腔”。回校后,徐達同學根據自己的田野調查和學唱體驗發表題為《探究““叮叮腔””傳承與保護中遇到的問題》,文中除了提到政府對”叮叮腔”的重視程度不夠以外,還提出了幾個比較具體的問題,比如:后人演唱與記詞記譜中遇到的一些問題,老藝人的待遇問題,等等。10級音樂學專業楊海鷗同學也把自己的畢業論文選擇了”叮叮腔”的保護和傳承方向,最終高水準的完成了自己的學士論文《淺談”叮叮腔”的保護與傳承》。
四、教材和教法
教材的繼承是優化和完善校園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是豐富傳承的校本教材,不僅是現階段高校校園文化遺產的成果,還是優化和完“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的重要載體。”非遺”校園傳承在幫助學生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還在引導學生感受民族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所以,傳承教材的編寫必須緊緊圍繞傳承本土優秀文化藝術、弘揚民族精神這一原則,要力求體現繼承與創新這一主題思想,堅持以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認知水平、接受能力為出發點,注重系統性和實踐性的教材,滿足學校、教師和學生發展的需要。
目前使用教材為吳躍華、李愛珍編寫出版的書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概論》和筆者撰寫的”叮叮腔”的研究報告為使用教材。教材涵蓋了一下幾個內容:1.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概述——知曉什么是保護;2.”叮叮腔”的藝術特征——了解“保護對象”;3.”叮叮腔”的田野調查——掌握“保護存見狀況”;4.”叮叮腔”保護實踐——采取“保護行動”。
在實際教學方法上,擬以問題為中心,以研究性解決保護問題為學習取向,以合作教學(師生共同合作)為基本理路,以講說為輔,排演、調研保護實踐為主的課程理念。力爭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等各方面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并取得學生發展與遺產保護協調發展一整套的建設目標。
結語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的教學,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觀其前景,高校應當積極肩負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人才的培養。打破單一文本式、學院式的學術及教學模式,通過教師和學生多角度、廣泛性的參與,實現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實現對”非遺”項目科學而有效的“保護”。
參考文獻
[1]吳躍華、李愛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概論》[M].中國礦業大學出 版社,2011年
[2]劉娟、錢逍.《試論地方高校在““非遺””保護、傳承與創新中的作用》[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4期)
[3]趙欣、劉佳新.《高校音樂專業在““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中的人才培養模式》[J].教學研究,2011年(2期)
[4]張坤.《在高等音樂教育中建立““非遺”特色教學”的思考》[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年(5期)
[5]杜紅艷.《““非遺””牽手高校的理性思考》[J].陜西教育,2012年(6期)
[6]張舸《由“戲劇進校園”想到的》[J].四川戲劇,2011年(3期)
作者簡介:郭芳(1975-),徐州工程學院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研究中心,藝術學院教師,音樂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