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要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就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我們通過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不僅使學生掌握音樂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在完成育人的功能的同時,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音樂教學;傳統文化;愛國熱情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其中將“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所謂文化軟實力,廣義上講就是一切難以量化的表現為精神力量的實力;狹義上講就是文化、意識形態,一個國家或地區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創新力和傳播力,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感召力和影響力,這是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組成部分。音樂作為一項重要的文化藝術門類,是挖掘鄉音鄉情、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媒介。作為一個基層音樂教育工作者,應與時代同行,爭做提高文化軟實力之踐行者!我們汲取傳統文化中的藝術精華、精神積淀、審美情趣,通過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不僅使學生掌握音樂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在完成育人的功能的同時,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形成了自己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一、轉變思想認識,樹立音樂育人新觀念
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不斷提高自己對音樂育人的認識,同時更要不斷地將相關知識向學生灌輸,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興趣。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感染力非常強,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音樂圣人貝多芬、音樂神童莫扎特、鋼琴詩人肖邦、舞曲之王約翰、施特勞斯…… 這些大師為人類提供了無限的精神食糧。我們的祖先更是了不起:孔子整理周代的民歌“風”而成《 詩經》;屈原整理流傳在南方的民歌“九歌”而成《楚辭》;漢、魏、南北朝時又有《 樂府詩集》和《敦煌曲子集》等歌曲集等等。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和諸多的因素,中國近百年是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百年,一直沒顧上在精神層面上做徹底重建。因此現在的中小學生,甚至是大學生對祖國傳統的民族音樂的了解幾乎是空白。作為音樂教師決不能等閑視之,重視和加強對學生進行傳統的民族文化教育,就成了我們日常音樂教育教學的重中之重。
教育家孔子認為,教育人成材有三條,即“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音樂學科在提高人的素質方面有著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們應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充沛的熱情,用健康、醇美的民族音樂,去陶冶學生的心靈,培養他們具有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引導他們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音樂文化傳統,去發現美、創造美。
二、挖掘地方特色,激發學生愛鄉愛國熱情
地方特色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和根基所在。我們在立足課本的基礎上,挖掘地方文化元素,給學生以藝術的熏陶。根據四川地方民間方言,我們選擇了四川宜賓民歌《槐花幾時開》讓學生欣賞。
《槐花幾時開》歌詞為:高高山上(喲)一樹(喔)槐(喲喂),手把欄桿(啥)望郎來(喲喂)。娘問女兒啊,你望啥子(喲喂)(哎)我望槐花(啥)幾時開(喲喂)。學生們在笑聲中聽完,都說:這就是我們自己的方言嘛,為什么聽起來這樣好玩呢?其實就是讓他們明白:我們生活中隨時隨地都有藝術,只是我們缺乏一雙欣賞藝術的眼睛和一雙欣賞美的耳朵。民族民間的藝術其實就是人民群眾千百年來,在勞動和生活的形成的,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為我們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是民族的財富。
三、整合多種藝術,將音樂融入到日常教學中
在音樂欣賞的教學中,充分利用傳統方法與現代手段相,通過視覺感官的途徑,結合文學、美術、歷史等多方面知識來進行欣賞。
如欣賞民族器樂曲:利用多媒體,將電視、電影或舞臺表演的畫面展現給學生,這樣聽覺與視覺結合起來理解作品,既直觀生動又形象,很容易被學生所理解。如欣賞古琴曲《 流水》時,先播放有關古琴的圖片,古琴的正面、背面構造,再讓學生聆聽古琴的音色特點(古樸、淳厚),然后再講解古琴的發展歷史,琴譜等,播放畫面講解“高山流水覓如音”的典故,最后讓學生從頭至尾的欣賞音樂。音樂在畫面的配合下,學生一下子就能理解到了整首樂曲的內涵:水的韌性、低調、包容,可引申到道家的精神,上善若水。人要學習水的這種精神,寬廣的胸懷和堅定不移的志向。
充分結合文學藝術,創編歌曲供學生選唱。三百篇《詩經》寫下思無邪,一首《采薇》將祖先純真的情義留在了我們高中語文課本上,賦之以旋律,頌之以歌喉,再現那遙遠而迷離的夏商周。《采薇(楚歌風格)》歌詞為:(女)指纖纖兮撩心弦,流水鳴高山/音錚錚兮透云天,憂思碧霄間。/嘆寂寞,暗嗔怨,深閨藏幽蘭。/(男)歌呦呦兮馬啾啾,劍鋒燙烈酒/風吼吼兮戰未休,何處解鄉愁?/思明月滿西樓,雁字回時又一秋。/(男女)采薇采薇,曰歸曰歸,幾番煙柳揚花飛?/采薇采薇,未歸未歸,幾度冬雪化春水》……這首歌詞以浪漫的寫實手法,曲調則以楚歌為基調,古曲與現代相結合,抒發了人們對戰爭的厭惡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學生充分體驗古漢語的含蓄優美,古曲的優雅嫵媚,古代文化的意境深遠、燦爛多姿。
四、豐富課余生活,在娛樂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學校每年定期舉辦藝術節,讓學生們主動參與這些活動,在提升學生藝術修養的同時,領會傳統文化精神。在合唱比賽中選唱一些優秀歌曲,學生們積極參與。在一首首動聽的歌曲,一支支振奮人心的旋律中,可以看到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愛國情已悄悄滲入同學們的心田……提高了藝術修養,弘揚了傳統優秀文化,受用一生!
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說:“音樂,是人生的最大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實踐證明,對學生進行民族音樂教育,既能愉悅性情,又能陶冶情操,既能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又能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從而繼承美、發揚美、創造美。
在音樂教學中充實一些我們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讓我們的學生去享受民族音樂、民族文化之美,并在接受審美教育的過程中,得到智、性、意、行的潛移默化,成為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社會公民。
參考文獻
[1]何斌.關于素質教育問題的思考[J].人民教育,1995(7+8).
[2]燕國材.素質教育問題研究[M].華東師大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