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作者在對格里格鋼琴音樂中的民族特征進行總結與梳理的基礎上,以曲式分析圖式為輔,用音樂理論與演奏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對作品進行剖析、總結,擬從鋼琴演奏與教學角度逐樂章具體分析格里格《e小調鋼琴奏鳴曲》的民族特征及演繹,以期演奏者在深刻理解作品的前提下更準確地把握其作品內涵及音樂風格。
【關鍵詞】民族樂派;挪威;民族特征;方言;半音和聲;哈林;斯普林;演繹
挪威音樂家愛德華·格里格作為北歐民族樂派的先驅,為弘揚、發展本民族的音樂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抒情詩人、“北方的肖邦”。他在民間樂匯、民族調式的運用、民族色彩性的和聲配置、民間舞曲特定的節奏音型等方面的探索上,都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對20世紀后期及印象派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格里格的創作領域廣泛,題材涉及挪威壯美的自然風光、民間音樂、民俗生活、神話傳說類,表現個人情感體驗、詩歌文學類等;體裁包括鋼琴、戲劇配樂、聲樂、管弦樂、室內樂等方面。他把滿腔的愛國熱忱投入到一生的音樂創作中,充分展現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與獨特的音樂才華。其中鋼琴作品最能代表其成就。在眾多鋼琴作品中,尤以《抒情鋼琴小品集》共10卷66首、《a小調鋼琴協奏曲》(Op.16)最為著名,經常應用于演奏與教學,已不乏分析、論述之作。而他一生中惟一的一首《e小調鋼琴奏鳴曲》(Op.7)是其運用大型曲式創作的典范,但卻未能得到足夠重視,也無人將民族特征這一論點與之相結合而成文。因此,很有必要對這一專題進行探討、研究。
筆者在鋼琴演奏的學習與教學中,深感只有在充分分析、深刻理解作品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演繹和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內涵與音樂風格。
格里格鋼琴音樂中的民族特征可概括為:取自民歌的短小抒情旋律,來自民間舞蹈的精力充沛的切分、附點節奏與平行大、小調一體化的半音和聲。即用具有挪威民族濃郁鄉土氣息的“方言”創作的描繪祖國自然風光與人文風情的音樂。
《e小調鋼琴奏鳴曲》是格里格一生中惟一的一首鋼琴奏鳴曲,是他青年時代的作品。創作于他在萊比錫音樂學院學成回國后的第三年(1865年)。在這首奏鳴曲中可明顯感覺到德國古典音樂風格對他的影響,作品充滿青春的朝氣與熱情,具有鮮明的挪威民族特色。共四個樂章。
一、第一樂章
(一)曲式結構分析圖式
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e小調,2∕4拍,奏鳴曲式。
呈示部 1-81 (主部主題 1-12 連接部 13-49 副部主題Ⅰ 50-65 副部主題Ⅱ 66-73 結束部 74-81 )
展開部 82-129 (中心Ⅰ段 82-93 中心Ⅱ段 94-117 準備段 118-129 )
再現部 130-208 (主部主題 130-141 連接部142-174 副部主題Ⅰ 175-190 副部Ⅱ 191-208 [省去結束部])
Coda(尾聲)209-229
(二)演奏提示
呈示部主部主題具有貝多芬式鋼鐵般的堅強性格,并帶有極大的沖擊力量,強大的動力性與宏偉的氣勢貫穿全曲。副部主題在關系大調G大調上奏出。
展開部強有力地開始,以呈示部主部主題為主要素材發展、變化。
再現部兩個主題調性同前,但處理方式有所不同。最后用主部主題旋律形成的強大有力的結尾來作樂章的結束。
1-4 呈示部 悲壯、堅毅的動力性主部主題由下行分解小六和弦與帶附點的下行音階組合而成,是格里格短小樂句動機的旋律特征。p的力度使其更具內在性。左手為開放式分解和弦伴奏音型,低音音區跨度大,彈奏時保持手腕平穩,注意內聲部和聲線條B—C—#C音上行與右手旋律下行走向呼應。
5-8 樂句銜接緊密,旋律由上行音階承前啟后。其中右手分解八度切分節奏高音B和E音在彈奏時應淡化,以免割裂音階的流暢感。
11-12 注意置于和弦中間的八分休止符,空拍要干凈。
13-16 連接部 導入段旋律由右手以八度形式的主題素材再次出現,左手為模仿復調。用ff的力度對主部進行有力的肯定。彈奏時雙手八度力量要通透,聲音保持連貫。
17-20 中心段開始,左手八度與右手和弦的和聲交替呼應,色彩濃重,節奏緊湊,產生緊張感。彈奏時注意重音落在弱位置上。
21-24 模進上行音程,奏法同上。情緒遞進發展。
25-28 雙手八度大和弦反向進行,音色整齊、力度通透集中,八度同音反復時聲音要響亮并富有彈性。
29-32 半音上行模進,奏法同上。情緒遞進發展。半音和聲技法是格里格創作的又一顯著特征。
33-35 雙手八度繼續反向進行,半音遞進發展。
36 音量突弱,與前樂句產生鮮明對比。左手低音聲部線條清晰,彈奏跳音要有彈性。
37-38 準備段 左手低音旋律突出,右手六連音節奏平均,銜接緊湊,注意重音。兩小節為一個樂句單位。
39-40 右手音區移高八度。
41-44 樂句呈遞減式一小節樂句模進上行發展,情緒逐漸高漲。注意音量漸強時要表現出層次性。
45-48 用強力度堅定的奏出八度大和弦,注意下行半音進行。
49 過渡句,力度漸弱、速度漸慢,可適當自由處理。
50-57 副部主題Ⅰ短小凝練,彈奏時注意連奏與斷奏的對比,突出右手外聲部的旋律線條。
58-65 雙手同步音量突弱,以兩小節為一個樂節,層層漸進,后兩小節收束。空拍節奏與跳音、重音奏法要準確、嚴謹。
66-73 副部主題Ⅱ旋律抒情優美。左手和聲隨著右手的發展而變化、呼應。
74-81 結束部 右手切分節奏造成的外聲部旋律線條突出,音樂流動,跌宕起伏。左手空拍節奏銜接緊湊。可適當表現漸強與漸弱的對比,后兩小節雙手交叉彈奏,速度漸慢。
82-85 展開部 中心段Ⅰ用呈示部的主部主題素材開始展開,調性轉為E大調,用強力度奏出八度旋律。
86-89 樂句模進上行進行,注意左手三連音節奏平均,調性轉為b小調。
90-93 繼續模進進行到a小調,左手低音線條與右手旋律相呼應,此樂句承前啟后,后兩小節速度漸慢。
94-101 中心段Ⅱ為派生對比復調,用主部主題素材的后半句在降a、降d小調上展開,節拍變為6/8拍。雙手為四個聲部,左右手交替出現,一問一答、相互呼應。彈奏時應突出兩個外聲部的旋律線條,做到音色連貫、層次清晰。
102-105 樂句短小緊湊,注意和聲變化與自然重音。
106-117 e小調模進音型,奏法同上。
118-121 準備段第一樂句,左手固定低音為分解八度,保持平穩。右手把重音點連成旋律線條。
122-125 準備段第二樂句,注意右手二音連線的自然重音,左手持續平穩。情緒逐漸高漲,音量漸強。
126-129 右手外聲部旋律線條突出,用強力度奏出。后兩小節漸慢、漸弱,可適當自由處理。
130-141 再現部 主部主題 動力性再現,奏法基本同前。
142-161 連接部 嚴格再現,八度三連音連貫而緊湊,增加了緊張度。
162-174 調性轉為a小調。后三小節漸慢、漸弱,注意空拍的分寸感。
175-190 副部主題Ⅰ轉到e 小調,雙手四個聲部,突出右手中聲部旋律線條。注意最后一小節速度漸慢及帶延長記號的空拍。
191-198 副部主題Ⅱ為快板,左右手一動一靜的長短句和聲變化,增加了情緒緊張度。
199-202 雙手交叉彈奏,突出兩個外聲部點的旋律。一氣呵成地彈奏至尾聲。
203-204 左手八度旋律,右手突出中聲部旋律。
205-208 雙手同步旋律,情緒逐步高漲,音量漸強。
209-215 Coda(尾聲)氣勢恢弘地奏出以左手為主題的八度旋律,快速而緊湊,力度飽滿而通透。
216-229 左手在前、右手在后的模仿復調,彈奏時手腕略低且保持放松。節奏銜接緊密而及時,和聲準確,旋律線條清晰,音樂自然流動起伏,氣息一氣呵成,最后一起走向高潮。
二、第二樂章
(一)曲式結構分析圖式
行板(Andante molto),C大調,4∕4拍,復三部曲式(有自由變奏因素)。
(二)演奏提示
這是根據一首民歌式的優美曲調而作的變奏曲,宛如一首挪威的“無詞歌”,使人聯想到平靜的峽灣,但也不乏風暴。
1-4 A 部 A段 以穩定優美的C大調主題開始,如歌的旋律抒情連貫,讓人聯想到平靜的峽灣。彈奏時注意左手的保持音。
5-8 右手旋律以八度形式平行再起,左手六連音節奏平穩。后一小節注意雙手琶音奏法與三連音附點節奏。
9-11 B段 節拍轉換為12∕8拍 ,調性為格里格常用的大調降Ⅶ級的C混合利第亞調式。雙手為三個聲部,突出右手旋律聲部的歌唱性,由雙手交替銜接的中聲部清晰的弱奏。注意后一小節四連音與三連音節奏的平穩對位。
12 八度與和弦力度突強,有爆發力。
13-16 樂句模進上行進行,調性轉至D混合利第亞調式,音樂處理基本同上。
17 B 部C段 音樂形象快速轉換為活躍的手指跑動音型,e和聲小調的和聲色彩令人耳目一新,應指觸清晰的演奏出具有想象力的音色。
18 體會e多利亞調式和聲的微妙變化,注意音準。
19-20 樂句緊湊,隨著音樂的發展情緒漸進,力度漸強。調性由F利第亞大調轉至G伊奧尼亞大調。
21-22 典型的挪威“斯普林”舞蹈節奏——歡快而活躍的。注意小節重音的變化。調性由G大調轉至b旋律小調。彈奏時注意音樂的律動及平行三度的連貫。
23 D伊奧尼亞大調上注意右手旋律聲部的三連音及重音節奏。
24-25 C大調過渡句,左手八度重音突出,為再現做好屬準備。
26-29 A′ 部 A′段 變奏再現,主題由右手八度大和弦開始,左手琶音音型快速而準確的彈奏。后一小節末適當漸強且漸慢。
30-33 主題平行再起,音色突弱,右手八度旋律層次清晰,注意內聲部的和聲變化及左手的半音織體手法。
34-37 右手保持平穩,左手半音階下行音量由強漸弱。后兩小節左手平穩,右手三個八度半音階下行由最強到最弱且漸慢。注意雙手快速跑動時音色顆粒清晰連貫。
38-39 安靜而聲音飽滿的延續音響,音樂處理自由而有起伏,小節末漸慢。
40-43 B′段 變奏再現,奏法基本同前。突出右手外聲部歌唱性旋律。
44-49 右手三連音平穩,突出左手低音旋律線條,注意雙手節奏對位準確而平穩。后兩小節主題回到A的尾聲,漸慢、漸弱。
50-56 Coda結束句,圣詠般安靜平穩的和聲連接,音樂流動起伏,漸慢、漸弱至漸消失的琶音,暗示心靈得到升華。
作者簡介:張鯤(1979-),女,學位:碩士,職稱:圖書館館員,單位:西安音樂學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