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糧食安全問題關系到國家的生存與發展,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安全體系的基礎。耕地的非農化利用,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是適應社會需求而發生的現象,但是利用耕地的同時,給糧食安全也帶來了隱患。本文主要針對耕地非農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耕地;非農化;糧食安全;影響
中圖分類號: F301.2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5.07.002
糧食安全是保障經濟發展及社會穩定的基礎,但是近些年糧食安全問題卻屢受挑戰。保證糧食安全的關鍵條件是耕地資源的保護。我國雖然是農業大國,耕地面積也名列前茅,但人均耕地面積卻遠遠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加之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土地的需求量也逐年上升,因此,現有的可利用土地已經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耕地將被賦予新的任務。與此同時,糧食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
糧食安全問題是國際性問題,1943年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的建立,其目的是對世界農業進行研究和謀劃未來長遠的發展措施,并且利用組織的力量對戰后糧食危機進行挽救。1962年建立糧食計劃署,用以應對多變的糧食援助。1985年,聯合國糧農組織要求各國政府以及非政府組織要按照《世界糧食安全協議》綜合糧食安全體系并加以協作,這說明世界范圍內對糧食安全的重視。
1影響糧食安全的因素
對于一個國家乃至世界而言,糧食安全的核心是確保糧食的有效供給,如何確保糧食的供給,就涉及到糧食的生產問題。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糧食的總產量主要取決于耕地面積、耕地質量和耕地利用狀況。
耕地非農化使用比例的增加,直接影響糧食的產量。我國一直強調18億畝的耕地紅線不能逾越,但是耕地的減少是既成事實。我國也在積極補充耕地,達到占補平衡的目的,但是在此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占補平衡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平衡。用于補充的耕地,在土質上沒有達到標準,而且生產能力較差。隨著科技的進步,農家肥已經慢慢被淘汰,化肥的使用量開始增加,化肥增量使用能夠提高土地的生產能力,提高糧食總產量,但是同樣存在問題。大量使用化學肥料,超負荷地利用耕地,會使土地過度開發,土質逐年下降,其自身的生產能力大大降低,最終導致土地污染。土地污染治理將需要投入大量財力、物力和科技,這樣提高了糧食的生產成本,如果污染過于嚴重,土地將失去生產能力,因此會進一步影響糧食安全。
2 正確處理耕地非農化與糧食生產的關系
就我國而言,保障糧食安全是農業生產的第一要務,同時也是解決“三農”問題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我國對于土地的利用一直堅守“一要吃飯,二要建設,三要保護生態環境”,在當今耕地資源數量日益減少的嚴峻形勢下,這是土地資源與經濟社會可持續利用和發展的根本措施。正確處理耕地與非農化與糧食安全的關系,就是在解決吃飯與建設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問題,有利于解決保護耕地與保障發展之間的難題。
加強政府部門的宏觀調控,提高耕地的分配和使用率。市場經濟下需要市場規律進行調節,但是市場調節存在弊端,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耕地與非農化二者之間的平衡關系存在一定缺陷,不利于社會經濟的長遠發展,所以需要政府進行宏觀調控,平衡耕地與非農化建設之間的關系。調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2.1加大投入,改善耕地條件
耕地土質是存在一定差異性的,所以它們的生產力也不盡相同,因此要對土質不佳的耕地進行改善,提高土壤肥力。并且在以往管理制度的基礎上加大對糧農的補貼,增強他們的耕種動力。根據相關調研得知,農民種地的積極性逐年降低,農民工的數量不斷攀升,如果不提高他們種植的積極性,那么土地荒蕪只是時間問題。
2.2改革和完善現行征用機制
要嚴格限定土地征用的公共利益界限,在相關法律條文中要明確公共利益的具體范圍。嚴格落實“三個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及相關法律法規,對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沒有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的建設項目,不予進行項目審批。
參考文獻
[1] 楊紅旗,溫建.我國糧食生產發展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浙江農業科學,2010,(01).
[2] 王加斌,曹佩麗,王安寧.關于安龍縣糧食生產發展的幾點思考與建議[J].農技服務,2010,(06).
[3] 王書曉.耕地非農化對糧食生產與糧食安全影響的研究——以云南芒市為例[D].云南財經大學,2012.
[4] 何英彬,陳佑啟,姚艷敏,許新國,唐鵬欽,余強毅.區域耕地非農化與糧食產量關系空間特征研究——以東北三省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09,(03).
[5] 陳嫻椒.耕地非農化與經濟增長關系的計量研究——以四川省宜賓市為例[D].西南大學,2011.
[6] 劉麗軍.基于經濟增長的耕地非農化收斂性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2007.
作者簡介:劉麗,本科學歷,東豐縣農村土地管理總站大興鎮國土資源所,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農村集體土地管理與耕地資源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