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瑞
最近,學校里有兩位青年教師去參加區教研室組織的語文公開課比賽,取得的結果卻大相徑庭。一個獲得了一等獎,凱旋;另一個榜上無名,沮喪“回朝”。我一邊祝賀優勝者,一邊安撫失利者,好一陣忙乎,那表情也是時而喜悅,時而憂傷,挺折磨的。
獲得一等獎的是劉老師,榜上無名的是楊老師。這兩個老師都是同一年分到學校的,素質是有的,能力也是有的,但人總是有差異,只能說各有千秋,優勢不同。根據幾年來我聽她倆課后的印象以及平時的交流觀察來看,就語文方面的綜合素質(諸如理解、表達、朗誦、書寫等等)以及對文本的把握、對教材的駕馭、對教學方法的處理等各個方面來分析,平心而論,榜上無名的楊老師是略勝一籌的,而凱旋的劉老師卻是稍稍遜色的。
然而,劉老師獲勝了,楊老師卻慘敗了,這是難以爭辯的事實。原因何在?楊老師進行了自我分析,同時,也隱隱約約地聽到“專家”的點評,她敗就敗在多媒體這個“輔助功能”設計和運用的欠缺上。從這個慘痛的教訓里,我們明白了一點道理: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賽課的標準也與時俱進了,不斷地向技術傾斜,向形式傾斜,向過度設計創新上傾斜了。對于授課教師來說,哪怕你各方面的素質再高強,課上得再完美,一旦離開了多媒體,或者課件設計有欠缺,你的課也就不完美了,被淘汰出局就勢在必行、毫無懸念了。
但是,這種評判是合理的嗎?這種現象是正常的嗎?我看并不盡然。這要從諸方面來分析了。
首先,回顧一下沒有多媒體的時候,我們的課是怎么上的。其實,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普及是最近幾年的事情,多媒體走進課堂也沒有多長的時間,至少我們讀書的時候是沒有的,我們教書的前幾年也是沒有的,但是,我們和我們的學生照樣讀了很多書,照樣學到了很多知識,也照樣有著豐富的想象力。這些都是從哪里來?當然不是從課件上來,都是從書本上來,都是從教師那里來。那時候,不管是平時講課還是賽課,教師都憑借一張嘴,一根粉筆,一塊黑板來完成教學任務。由于沒有先進的教學設備,借不得東風,靠不得依仗,教師就不指望它,就指望自己的大腦來思考,指望自己的嘴和手來輔助。這樣一來,也就有了更多挖掘教材的時間,精心備課,探討教法。課堂上呢?教師不用擔心操作多媒體時的失誤,不用花時間去反反復復地按遙控;教師可以親自范讀課文,領讀課文,解讀文本;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寫很多的粉筆字,那些手寫字體現著教師的書寫風格,讓孩子們去贊嘆去模仿;教師可以騰出時間讓孩子們去讀書,去思考,去討論,去寫字;教師的教學思路可以隨時改變,教師的板書也可以隨景而書……總之,教學的靈活性更能夠體現無余,不像課件教學程序那么固定,一切都是按照套路出牌,學生的思維受到禁錮。這樣的賽課,雖然原生態,但有實質,也實惠,沒有花架子,有的是剔骨挑肉的時效性。
其次,觀瞻一下多媒體進課堂的時候,我們的課又是怎么上的。看過搞笑的傀儡戲,聽過歌手假唱的報道,有時候,我們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課堂上,尤其是賽課上,過分地強調多媒體的作用,教師有時就像是在演傀儡戲,就像是在充當假唱的角色。鋪天蓋地都是多媒體教學,讓我們走進了多媒體泛濫的新時代。當然,作為賽課,運用多媒體,那是必須的,賽課的標準里就有一個“添加式”制度,將是否使用先進的教學手段作為重要的評判標準。于是乎,全校領導、教師齊上陣,開動腦筋,集思廣益,找材料的找材料,做課件的做課件,忙忙碌碌好幾個星期。往往是,不是在鉆研教材上下工夫,而是在制作課件上動腦筋,投注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將多媒體硬塞進課堂里。
賽課教師本來就高度緊張的,再加上操作多媒體,大腦就更錯亂了。他們想的不是講讀步驟,而是課件的播放形式。只見那些教師真是忙得不亦樂乎,一會兒播放音樂,一會兒鼓搗圖畫,一會兒調弄卡通,畫面頻繁地換,聲音無窮地變,讓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賽課教師在鼓搗課件上忙碌,但在解讀文本上卻懶起來了。不再范讀課文了,有錄音呢,播音員讀得更標準;不再粉筆板書了,播放早就設計好的投影,打印的字體要比手寫體規范多了;該解析的也不解析了,看銀屏,圖文并茂,畫面清晰,既直觀又形象。授課教師成了放映員,學生成了缺乏活力的觀眾。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了,讀書的聲音越來越小了,以前那種書聲瑯瑯的課堂,在多媒體技術的沖擊下,似乎已經呈現出日薄西山之勢了。讓人困惑的是,這是真正的課堂嗎?教學的情感來自于文本,應該是通過朗讀和想象培養出來,而不是靠來源于文本之外的什么。如此這般流于形式的表演課,還不如沒有多媒體的常態課、原生態課更有效、更扎實,因為這樣泛濫地、盲目地使用多媒體,只會造成師生角色的“錯位”。
不要認為教育手段的創新就是教學思想的創新。張愛玲說,華麗的外袍里面卻生長著許多虱子。在多媒體泛濫成災的美麗外衣內,依然承襲著落后的教學思想,沿襲著陳舊的教學方法,簡單地進行媒體置換,只能是從“人灌”到“電灌”。教學媒體應該是學生進行發現、探究、接受新信息,并最終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有效工具,是學生學習的輔助幫手,而不是包治百病、藥到病除的靈丹妙藥。
一言以蔽之,我們教師在應用多媒體教學時,要避免走入誤區。多媒體教學的應用不僅與媒體本身的表現能力有關,還與學生的學習愿望、教學內容的特點、教師對多媒體技術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有關。只有真正理解和認識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內涵,才能真正感受到多媒體的神奇和魅力,達到優化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的目的。
第三,思考一下賽課到底是賽什么。韓愈早就說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評判一個教師的優劣,主要看這個教師對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效果,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看學生在單位時間里學了多少知識,增長了多少適應社會的能力,優化了多少人生觀、價值觀。怎樣達到這些效果?這就看教師的方法,教師的技能了。所以,賽課是賽教師的教書技能,是賽教師的授課藝術,是賽教師如何巧妙地把知識、技能、價值觀傳授給學生,并讓學生永久銘記的。世界上有兩件最困難的事情,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子里,二是把別人的錢裝進自己的口袋里。一生做好這兩件事就是富翁了,既是精神世界里的富翁,又是物質財富上的富翁,教師正是做著第一件難事。
這樣看來,賽課不應該是在賽教師掌控多媒體技術的高低,不應該是在賽教師利用多媒體表演的成功與否。就拿語文課來說吧,語文課就是語文課,不是音樂課、影視欣賞課。語文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使學生親近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發展學生的語言思維。如果缺少了閱讀、品味、思考,也就失去了語文教學的魅力。一位德國教育家說得好:“盡管孩子們在電視機前可以看到玫瑰,但卻聞不到香味,也不能用手去摸。這樣一來,刺激兒童感官、運動技能和語言發育的機會就大大減少了。”這就告訴我們,泛濫地使用音像閱讀代替語言閱讀是極其有害的。這樣的賽課也是流于形式,只能給教師帶來困惑和錯亂,加重教師的精神負擔,把教師帶進誤區、盲區不能自拔,讓基礎教育的未來浸泡在濃濃的霧霾里,迷失了方向。
于是乎,就要高呼一聲了:課堂上,尤其是賽課上,別光看華麗的外袍了,別讓華麗的外袍迷亂眼睛了,華麗的外袍掩蓋下的“虱子”也該捉一捉了,咬得人好癢癢呢!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鄭旺鎮奧德希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