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佩燕
【摘 要】語文是一門實用性比較強的學科,它一方面是人們思維的表達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溝通和交流的載體。特別是中學語文的教學,已經由小學的基本教學逐漸的進行深入,處于一個過渡的階段,所以在這一階段,如何有效的發揮語文的作用,如何讓語文在教學中變得豐富多彩,是中學語文所面臨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育;師生互動
隨著新課改教育的不斷發展和深入,教學的形式和方式也變得不拘一格,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有利于教育活動良好開展的教學方法和形式都是鼓勵嘗試的。語文是一門生活性學科,所以在語文的教學中教導學生學會“學以致用,學會做人”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轉變教育觀念
素質教育一方面是一種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又是一種教育觀念。但是它們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教育模式教師教育觀念得到了實際的應用。教育觀念是人們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對于教育的一種固定化的認知,主要包括以下的四個作用:首先是對于學校教育的教學行為、教學秩序以及教學理念進行普及化和秩序化;其次是消除不正確的教育觀念;再次是使得教學過程中其他的影響教學的因素各司其職;最后是賦予教育工作者以使命感。
教育觀念一般具有一種導向的作用,是教學教育過程中的指導者,素質教育的觀念與傳統應試教育的觀念并非是全部對立的,而是相互的對立,在對立中又有重合。傳統的應試教育本著“一考定乾坤”的觀念,一切的標準都是以考試為指導,最終的結果以分數為判定,強調學生死記硬背;而素質教育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提出來的,重視學生的整體素質,雖然在某些時候也是通過考核進行,但是分數已經不是唯一的判斷標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才是所追求的。
二、聯系生活實際
語文與生活是密切關系的,通過生活的體驗去感受語文可以為語文的學習帶來極大的促進作用。有關于生活的思考可以是各個方面的,社會的、人生的,甚至是身邊發生的瑣碎事件。比如在學習魯迅先生的《故鄉》的這一課的時候,讓學生們想象一下自己身處那樣的一個年代,假設自己是作者,假設自己是閏土等等,在面對兒時的玩伴的時候是報以怎樣的心態,如果換做自己,會說些什么,會想些什么,讓學生在思考和討論中對于課文的理解更加的深刻,對于作者的意圖理解的也更加清晰。這樣一方面將課文與實際聯系起來,將比較生澀的課文變得輕松易懂,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對于生活和學習進行了更深的思考。
現代教育中有一個比較奇怪的現象:很多的學校都已經具有了現代化多媒體的教學技術和條件,但是學生們在課堂中卻依然無法感同身受的融入課文中,這說明傳統的應試教育的觀念影響依然很重,大多數的人還沒有從本質上理解語文教學,沒有理解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和結合。換句話來說就是,即使教學設備設施方面再優秀,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再先進,只要人們的觀念沒有轉變 ,那么應試教育的現狀就不會發生改變。 與生活的聯系是語文在接下來的發展過程中所必然經歷的過程,是學生學習語文所必須經歷的過程,生活之中處處皆語文,語文之中處處皆生活。
三、構建師生之間的良好關系
師生之間良好的關系是以良好的師生課堂互動模式為基礎的 ,而教學模式實在必要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思想的支持下,利用某種教學資源教學環境,在教學中所項城的比較穩定的形式。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為中心,反對課外活動,課堂由教師進行主導,傳授課本上的知識教學的目的所在,對于學生的自我發展和創新能力缺乏重視,從而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身心疲憊,甚至是對于教師比較懼怕或排斥,無法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很明顯可以看出,當前的這種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合于當代教育教學的發展,與素質教育的理念相違背,最終的結果必然使被社會和教育所淘汰。
要想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首先需要建立去新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為教學工作的中心,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定位為一個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學生提高素質的幫助者,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構建多樣的學習情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的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滿熱情和激情的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去,從而達到對于知識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不再是機械性的記憶。
在這種模式下,學生是學習知識的主要角色,教學所注重的不再是分數的多少,對于知識記憶的多少,而是學生的發展,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但是,由于教育程度和社會發展水平的不同,單純的素質教育并非適合每一個地區,如果強行的發展,很有可能會起到相反的作用。應試教育并非就是“接受學習”,素質教育也并非是“主動學習”,不管是哪一種教學模式下的學習,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還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總而言之,語文的教學模式的探索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探索過程,身為語文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樹立起新的教育觀念,不斷總結教育經驗,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讓語文成為廣受學生歡迎的學科,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語文的學習中來。
參考文獻:
[1]傅道春.《教師技術行為》.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4
[2]董菊初.《語文教育研究方法學》.語文出版社,1995
[3]李國棟.《閱讀教學的理論困境》.《語文教學通訊》,2007(5)
[4]王守恒.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基礎.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