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從高職高專康復治療技術人才培養的整體目標出發,遵循“實用”、“夠用”的原則,突出專業特色,分析基礎醫學課的知識認知規律,打破學科界限,進行基礎醫學課程教學內容整合。我校從2010級開始在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用實驗對比方法組織實施基礎醫學課程整合教學改革。將康復治療技術專業2010級和2011級學生為對照組(普通班),2012級和2013級學生為實驗組(整合班),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科學地觀察基礎醫學課程整合的教學效果。通過學生基礎醫學課程考試成績的對比分析,觀察了課程整合教學的效果。結果表明,課程整合的教學對于學生在基礎醫學系統知識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對后期專業醫學知識的學習方面均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基礎醫學課程;整合;教學改革;實驗性研究
20世紀80年代初引進現代康復醫學以來康復醫學事業迅速發展,有關院校紛紛開設“康復”專業,其中高職(專科)康復有關專業教育已成為我國現階段康復治療師(士)培養的重要途徑,如何培養出具有扎實醫學基礎的專業特色人才,是各高校目前極為關注并正在探索的熱點問題。強調以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使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得以全面發展,使學生畢業就能上崗等特點,在課程設置、學時分配、教學內容取舍上進行基礎醫學課程教學改革。新的課程體系在基礎醫學方面,通過借鑒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課程改革經驗,最終將細胞生物學與遺傳學、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生物化學、藥理學和病理學整合為1門基礎醫學課程,即:基礎醫學概論。從2012年9月開始,各門整合課程逐步完成了2輪教學。
1研究目標
通過醫學基礎課程教學內容整合優化在康復專業課程體系改革中的實踐與探索,使優化整合后的基礎醫學課程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國家執業資格考試大綱內容,更符合康復治療技術工作的要求,建立一種適合高職高專專業特色人才培養教學模式。
2研究對象
我校2010級和2011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學生146人;2012級和2013級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學生189人。基礎醫學部與課程整合相關教研室的教師40余人。
3研究方法
3.1實驗對比方法
在課程整合的組織實施過程中,對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學生的教學采用了實驗對比方法,即2012級和2013級設立實驗組(整合班),對照組2010級和2011級(普通班)。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學業水平無差異(入學時隨機組班)。
3.2教學組織
為了有效地組織教學,我校共成立了5個課程整合實施小組,由核心學科教研室的主任擔任組長,原有的教研室建制不變。課程整合共涉及5個教研室,在課程整合教學中,實驗組的學生由不同學科的教師按照課程整合內容安排進行教學,對照組的學生則按照傳統的學科課程方式教學,授課教師基本相同。
3.3課程內容整合
傳統的教學以學科為中心,各自為政,使醫學基礎課程之間缺少相互銜接、交叉滲透,造成不必要的重復或脫節。新的基礎醫學課程整合則強調知識的一體化,本著“實用”、“夠用”原則,在內容組織上根據專業課需求,以技術應用能力和基本素質培養為主線,進行教學內容整體優化,取消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不必要內容,加強重點內容,更新和深化專業知識點,將基礎醫學知識進行重構,構建融知識、能力、素質為一體的新教學內容。
3.4考試管理
對基礎醫學課程整合的考試進行了新的設計,將跨學科課程整合中所涉及的整合學科組成一張試卷,計為一門成績。同時也將實驗課考核結合在一起。考試在課程結束后進行。
3.5考試內容及題型
在考試內容設計上,試題內容有整合班和普通班共同回答的一般性問題,也有考核兩班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問題,還有考核整合班學生各學科知識相互聯系、融合的綜合性問題,這樣的問題一般都與病例或醫學問題相聯系。這些試題從臨床需要出發,重點考查學生所學知識的整體性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整合班與普通班的基礎醫學考試內容約有80%~90%相同,題型一般由選擇題、問答題和病例題組成,選擇題分數一般占試卷總分的20%~30%。整合班與普通班臨床醫學課程的考試內容則相同。
4考試成績比較結果
對2012級和2013級基礎醫學課程整合班(實驗組)和2010級和2011級普通班(對照組)學生的5門基礎醫學課程整合考試成績進行了對比分析。基礎醫學課程整合的考試成績高于普通班,且有顯著性差異(P<0.01)。具體對比結果見表1
5討論與結論
從表1學生考試成績對比分析來看,兩個年級整合班學生總體成績高于普通班,但各科成績不穩定,可能與學生和教師未能完全適應課程整合教學有關,另外,2012級整合班的成績好于2013級,可能與項目開始教師較為重視以及后期的教師更換有關。整合班學生的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優于普通班。對比結果說明,學生對基礎醫學課程系統知識的學習并未因課程之間的整合而受到較大影響,教學內容整合同時學時數減少,技能操作能力增強,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方面顯示出了優勢。同時避免了學科與學科之間教學內容重疊、基礎與臨床教學脫節的問題,有利于實現機能與形態、微觀與宏觀、正常與異常、生理和病理等多方面的聯系;有利于體現基礎與臨床學科內容之間的結合;有利于學生實現知識與能力、道德與情感方面的融合。
目前,基礎醫學課程整合的設計和實施還存在著一定問題,如不同學科間知識的相互融合貫通還不夠,給學生一種學科知識仍然分離的感覺;在教學方法上的改革還遠遠不足等;同時,關于課程整合班學生對基礎醫學知識的掌握程度、較高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遠期的積極效果還需要更多的證據。但是,在醫學科學的高度分化與高度綜合的今天,在醫學教育中采用旨在加強學科間相互融合的醫學綜合性課程已顯得十分必要。本研究通過定性和定量分析,特別是通過學生考試成績的對比分析,更加強化了以前的研究結果。教學實踐與研究結果進一步表明,基礎醫學課程整合適用于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是我國康復醫學人才培養的有益途徑。
參考文獻:
[1]王桂秋,王密.高職高專護理專業醫學基礎課程教學內容整體優化的探討[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4,1:131-132.
[2]周強,夏青,孫津民.高職高專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改革與實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14:1789-1791.
[3]席煥久,秦書儉,李紅玉,等.“以器官系統為中心”醫學基礎課程模式改革研究[J].醫學教育,2003,5:1-5.
作者簡介:
馬素好,女,主治醫師,從事心腦血管內科學。
基金項目:鄭州地方高校新世紀教育教學改革及人才培養工程,項目編號ZZJG-C6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