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越飛
摘 要:通過研究我們不難發現,我國社會發展陷入生態困境的內在根源就是工業文明的發展,我國僅從資金、技術等外層加強環保只能治標不治本,喚醒社會大眾共同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意識才是中國發展的必然選擇和根本出路。
關鍵詞:生態文明;生態意識;結構形態;行為規范
中圖分類號:X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06.031
建設生態文明是人們為了創造、追求生態文明成果的活動,并要努力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生態文明系統包含著三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分別是內容體系、認識體系、方法論體系。我們只有在了解生態文明觀的內涵和結構形態的基礎上,才能夠真正實現生態文明的建設與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一個更加突出的位置也是實現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
1 生態文明建設的結構形態
1.1 生態文明與生態文明觀
眾所周知,生態文明是社會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建設生態文明就是使人類能夠自覺地維護人與自然的關系,并能夠很好地處理各種生態關系,最終使人類進步。
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在當今社會有著很重要的指導價值,基本的生態文明標志有三個:從有害環境技術向無害環境技術轉變、從單純追求經濟目標向追求生態和經濟的雙重目標轉變、從天人相分向天人合一轉變。這就需要我們確立一種新的生態文明觀念,即自然與人平等,二者要互惠互利。這種生態文明觀念要求人類社會要與自然共同進化,要求人們要保護自然,并要學會熱愛自然,不能破壞自然的發展規律,要將遵循自然規律放置在自身利益之上。
1.2 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結構形態
從內涵上看,生態意識、行為和法制文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結構形態。所謂“生態意識文明”,就是指人們能夠正確地對待生態問題,并就這些生態問題想出積極的處理辦法,另外還能夠將生態文明的觀念變成自己人生的價值觀,這就建設生態文明的基礎。生態行為文明是人們能夠運用正確的生態文明觀來做出一系列推動生態發展的行為活動,能夠為生態文明建設自覺做出培養行為。生態法制文明是人們通過生態意識和行為促使政府頒布一系列法律、法規來規范人們的行為。
從外延上看,生態文明建設不但需要人們能夠有正確、積極的意識,還需要將生態文明覆蓋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所以說意識形態要涉及到社會的經濟、文化、政治和社會生活。生態文明指向經濟領域要求各種經濟活動要以生態利益為前提,并且形成生態經濟學,經濟的增長不能以損害生態環境為代價,全面實行清潔生產;生態文明指向文化領域要求人們能夠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在文化領域加強生態教育,并加強人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研究;生態文明指向政治領域要求形成生態政治學,另外,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生態文明的法律法規,以保護生態環境;生態文明指向社會領域要求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從消費出發,抑制破壞生態文明的行為。
2 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
選擇生態文明的路徑不但要考慮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復雜性,而且還要使選擇的路徑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我國的基本國情有效地結合起來。
2.1 加強生態文明教育
生態文明能否成功轉化成人們的意識,并付諸社會實踐,關鍵在于生態文明建設。文明能夠提高全民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性,并將生態文明的意識深入到廣大社會群眾的心中,自覺樹立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憂患意識。
2.2 加強行為規范
道德規范和法律約束是每個社會進行行為管理的方式,道德約束相對于法律約束來說是一種軟約束,是一種自我控制和約束。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道德約束始終都有著調節社會生活的作用。有效解決生態問題都需要依賴于道德規范的約束和引導,它能夠自覺解決生態文明與科技、消費之間發展的矛盾。一個和諧的社會需要人們用社會道德規范來約束和評價人與自然的關系的一切行為和活動。法律約束相對于道德約束來說是一種硬約束,它的強制性要求人們必須要規范自己的行為,當人們不能使用道德規范來約束自己的時候,法律約束就要求人們必須要規范自己的行為,否則必然會為自己不當的行為付出代價。法律是任何道德規范都無法替代的,所以我們需要將道德規范和法律約束相結合,這樣才能提高人們的生態文明素質,才能從根本上制止破壞生態文明的行為。
2.3 推動社會實踐活動
生態文明建設的直接推動因素和根本的途徑就是要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只有這樣,才能夠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實踐活動有多種形式,但是吸引社會群眾普遍參與、以活動為載體的社會實踐才是實現目標的重要途徑。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各種活動都必須要反映出人們對理想自然生態環境的追求和向往,所以,只要我們能夠將開展生態文明的社會實踐活動結合具體群眾關心的小事做起,將社會實踐活動與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精神、物質文明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就能夠使生態文明建設貼近社會基層和社會群眾,才能在社會群眾的努力下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終目的。
3 結束語
歷史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社會的發展只能遵循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人們只有與自然共進退,才能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貢獻,只有更好地研究生態文明建設的結構形態和路徑選擇,推動社會各個層面協同發展,才能創造出一個光輝的生態文明。
參考文獻
[1]劉少康.環境與環境保護導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編輯: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