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鵬
(接上期)
宋皇佑四年(1052年),是宋朝的多事之秋。廣西少數民族首領儂智高在儻猶州起兵反宋,自稱仁惠皇帝,招兵買馬,攻城略地,一直打到廣東,圍困廣州達兩個月之久。朝廷數次派兵征討,均損兵折將,屢戰屢敗。儂志高之亂,震驚朝野,皇帝恐慌,滿朝文武惶然無措。時任樞密副使(相當于副總司令)未滿三個月的狄青自告奮勇,上表請戰。宋仁宗分外高興,親自在垂供殿為狄青設宴餞行。是年,狄青調兵遣將,一路揮師直指廣西。宋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狄青率軍插至天險昆侖關(今南寧市郊與賓陽縣交界處)附近駐扎。狄青部將黃善璋“二十日不解甲,臥體垢甚,就湯沐浴,蚤虱叢叢下”,武襄(狄青官階尊稱)撫璋背曰:“為國忘軀,丈夫當如是也!”璋曰:“大將軍知我,我以知己報大將軍。且天子西顧不下咽,我奚忍愛其軀耶!”狄青以緩兵之計麻痹儂志高,繼而一舉攻奪關隘,把儂志高打了個措手不及。儂志高失去昆侖關天險,急忙率部拼死力戰。宋軍受阻,先鋒將軍孫節力戰而死,諸將大驚失色。在這危急關頭,黃善璋奮起神勇,親率騎兵殺入敵陣,直打得儂志高暈頭轉向,全城潰敗。狄青乘勢揮兵掩殺50里,一舉攻占邕州城(今南寧市)。在征討儂志高的戰爭中,黃善璋忠勇有嘉,戰功卓著,深得狄青信任。平叛戰爭結束后,狄青奏請朝廷封黃善璋為都元帥,拜成忠郎,設永平寨(治今寧明縣明江鎮,轄區為左江所置流域及中越邊境一帶),讓他留任世襲戍邊,為永平寨首任土官。左江所置各土司皆其舊部屬,均受永平寨黃善璋節制。自此之后,土司黃氏家族開始實施統治長達400多年,跨越宋元明清四個朝代,成為歷史上黃姓土司中最著名也最為強大的家族。
宋朝與儂智高之戰,歷史學家有所爭議。是非曲直自有評說,我們不去管它。狄青部隊到來的同時,中原文明也隨之強勢地進入,在給廣西百姓帶來不可避免的戰爭傷害的同時,也帶來了更為先進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二者的出現常常是混合在一起的,尤其在古代,那樣的混合幾乎無法剝離。黃善璋長久統治永平寨,這方面的影響更為直接和深遠。及至今日,廣西的壯族,尤其是明江流域左江流域的壯族,與漢族同化的痕跡比較明顯。比如放鞭炮、撰春聯、貼門神、放風箏、賽龍舟等等。客觀地講,當時宋朝平叛而使得國家統一和地區穩定,百姓避免了生靈涂炭,得以安居樂業。從這個意義上說狄青和黃善璋功莫大焉。毫無疑問,地處邊陲的寧明,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上涌起了一個響亮的濤聲,說邊疆往事,無論如何都繞不開寧明。同樣,講廣西歷史,也無論如何不能不講到狄青和黃善璋。難得的是黃善璋及其后代與家族,對永平寨及后來的思明府長達幾個世紀的統治中,能保一方平安,造福一方百姓,實屬不易。直至今日,民間流傳的故事還多有贊譽。
清明時節,我們來到明江街東北三里許的黃善璋墓園。在這規模宏大、具帝王氣象的大墓園里,轅門威嚴把勢,石雕神形具靈;神道斑駁還堅實,華表筆直而高聳;文武石俑肅立左右,石獅石馬羅列兩旁。不難想象,墓園的壯觀與奢華,標榜的是一份輝煌與顯赫;石雕靜靜地訴說和堅守,也應該是一份高貴與威嚴。盡管那份輝煌與顯赫、高貴與威嚴,在歷史的塵封和荒草的枯顏里已顯得十分蒼涼和久遠,但在時代春天的陽光照耀下,還在閃耀著古意的光芒與活力,折射出歷史的力量與意志。這使我們肅然起敬!
四
沿著明江流域,我們還看到清朝留下的一淺一深的腳印。淺的是位于那堪鄉遷隆村的土司署和書院。衙署屋宇和書院前廳已毀,書院的中廳、后廳依稀殘存。我們看不到當年的景象了,但衙門前尚存的雙石獅、石磚石階、勇礅和書院里的石鼓、石磉還在堅守著那段歷史,那一份光緒末期曾經的喧鬧。 深的是北斗村的蓉峰塔。蓉峰塔在寧明縣縣城北郊。據史志記載,此塔建于清道光初年,為知州伊枕云籌劃,歷三十年方落成。光緒十八年(1892年)曾遭雷擊,民國間被毀,新中國成立后修復。塔高五層,取“三皇五帝”之意。一層匾題“蓉峰塔”,大門兩邊書對聯:“蓉擎岳峙千重艷,峰接奎垣萬丈光。”大門正對的內壁有繪畫一幅,今已不辨;二層題“珠聯”,壁畫蒼龍布水;三層題“璧合”,壁畫彩鳳企立;四層題“梯云”,壁畫瑞鹿含靈芝;五層題“取月”,壁畫金鯉朝龍王。舊傳夕陽西照或皓月西斜時,塔尖影可及東湖,恰如秀筆醮墨。我當年在鄉文化站工作時,曾登此塔。只因當時無人管理,多有破壞,無景入目,甚為可惜。好在此塔頗有定力,不管風云變幻,兀自保持不變的姿勢,看日出日落,觀月朗星稀,經風歷雨,寫實寫虛歷史的滄桑,見證世間變化,守望花山。
如今再來登臨,景致新穎,蔚為大觀。一層多景,層層不同。拾級而上,便有步步登高之感,待到五層,更有統攬全局之勢。從一層到五層,盤旋而上,每上一層,蓉峰塔都會以極其個性的不同景致向你致意,用最具象的方式把這座塔的基本邏輯關系詮釋得清清楚楚。只見遠處山影層疊,云蒸霞蔚;近處一片開闊田疇,綠波起伏;腳下東湖瀲滟,明光如鏡;環處明江似龍,如練飄舞;城區樓房錯落,鱗次櫛比。環視遠近山水人物,幾欲化作鯤鵬展翅九萬里,扶搖直上笑翱宇,那一刻,諸君放開沉穩,不再矜持,豪情萬丈,擊掌把額,歡呼長嘯,雀躍如童。
五
古曾為今,今終成古。時間的飛逝,歷史的更替,總是那樣的匆匆忙忙。一切最終都會成為古意,深深淺淺被自然收藏。寧明,正帶著深深淺淺的古意,在春天的陽光里,堅定地向前走……
(此文榮獲廣西區直機關“中國夢·家鄉美”文學征文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