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莎莎
“舉一反三”是不少教師在閱讀教學經常運用的一種教學策略,但由于選“一”不準、“舉”的不足、擇“三”不當、“反”的單一,效果往往不佳。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觀點是“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而合理、扎實的“舉一反三”策略,將有助于學生在學以致用中真正提升閱讀素養。
一、“舉一反三”的內涵
“舉一反三”這個詞,最早出自《論語》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解釋,“舉一反三”的“一”代表具有普遍意義的典型事例;“三”代表更多的同類事物;最關鍵的“反”字,則代表一種類推的思維過程。“舉一反三”的思想,在于將教育過程中的關鍵點由“教師”的活動轉為“學生”的實踐,強調教育不但要關注教師教什么,怎么教,更為重要的是要去關注學生學什么,如何學。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不過是個例子,關鍵是憑著這個例子使學生懂得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這句話,可謂點出了語文教學的根本所在。一堂課,只有四十分鐘,如果面面俱到,平均發力,僅僅拘泥于把課文講完、講全,那么學生的收獲實在有限。課堂是一個常量,必須從諸多的教學內容中選擇最具有核心價值點進行教學目標定位,才能真正使學生做到“一課一得”。所以,在閱讀教學中運用“舉一反三”的策略,要求教師精選教學內容,創設具體的“語用”情境,引導學生將感受到的語言知識、學習方法等遷移到其他的語言實踐中,加深對文本的感悟,鞏固所學到的方法,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二、精選例子,優化“舉一”
所謂“舉一”,是指教學過程中,在有共同點的許多內容中,抓取一個有代表性的內容,進行啟發式的講解,提供學生“反三”的基礎。“一”作為例子,要精心選擇,要有典型性、代表性。應依據學段目標、單元重點、課文特征、學生思維特點等,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學生語言與思維發展的獨特知識點,重在取精、選準。那么,如何優化選擇“舉一”呢?筆者以為,可以抓住以下五點進行判斷:(1)在語言文字訓練方面有普遍意義的。(2)對培養學生語感有幫助的。(3)對學生寫作技巧有啟示作用的。(4)代表某種類型寫作體裁特點的。(5)有利于學生對語言文字進一步理解和遷移的。
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一課《竊讀記》一文為例。這篇課文可教的內容很多:一是生字新詞,二是內容理解,三是對比、心理、動作的描寫方法,四是體會作者熱愛讀書的思想感情,五是自言自語式的內心獨白寫法。審視這五個內容,我們不難發現學習字詞、理解文意是常規學習內容,學生基本能夠獨立完成;描寫方法和體會思想感情,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也已經不陌生,同樣不具備獨特性。而自言自語式的內心獨白寫法,恰恰是貫穿全文,最有特點的語言現象。本課的心理描寫與學生平日里熟知的表現方式有很大的區別,是通過自言自語式的內心獨白傳遞出竊讀時的各種讀書感受,這就是本文最大的文本秘妙,也是最值得“舉”的“一”。
再如,在古詩教學中,“抓準詩眼”便是對“舉一反三”策略的最好詮釋。詩眼,指的是古詩中最為凝練、最能夠準確傳達出詩中主旨的字句,是理清楚詩詞脈絡,掌握詩歌間各部分關聯的關鍵所在。抓住詩眼,便能捕捉住最佳信息,深入挖掘詩詞意蘊。如:《獨坐敬亭山》一課,可以緊緊抓住“獨”字,每一句詩解讀都不離詩眼,從而引導學生感受詩人生命歷程中曠世的孤獨感;《贈汪倫》一詩抓住“情”字;《憶江南》中抓住“好”字……
綜上,抓住最核心、最具個性的文本秘妙展開教學,才能牢牢把握住單元訓練重點,達到綱舉目張、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三、巧用策略,強化“反三”
所謂“反三”,是指運用“舉一”時所學重點,去獲取新知識并真正解決實際問題。所選擇的“三”與“一”之間,要有相同要素,有內在聯系,并在學習難度上略有提高,使教學過程呈現有聯系、有梯度、有整體。教師在“反三”時要作適當的提示和指點,旨在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并在實踐中提高。
以往的寓言教學,教師往往停留在引導學生領悟道理的層面,其實一篇好的寓言,價值不僅于此。如,在執教四年級下冊《寓言兩則》中第一則寓言《紀昌學射》時,我們可以將“借助關鍵詞,明內容、識人物、悟道理、講故事”的教學目標選取為“一”,展開教學。在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時,引導學生抓住“請教,練眼力,開弓、放箭,射箭能手”這幾個關鍵詞分步進行概括;引導學生在品讀課文時,抓住“首先、等到”等詞感受飛衛的高明,又從“注視、盯、兩年以后、一天天”等詞感受紀昌的決心、毅力、恒心。如此一來,學生抓住了文章中最關鍵的詞語,在學習課文時便有了重點,能夠真正做到將厚書讀薄。本課的另一則寓言《扁鵲治病》與《紀昌學射》文體相同,語言簡潔,篇幅較短,以時間順序展開描寫顯得條理清晰,最適合作為鞏固此學法的“反三”資料。只要引導學生抓住每一次扁鵲的診斷與蔡桓公的態度兩部分的關鍵詞,那么概括課文內容便很容易了。課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葉公好龍》《愚公移山》等寓言故事,進一步掌握抓住每個自然段的關鍵詞來概括故事主要內容的讀書方法。這便是一次很好的“舉一反三”教學實踐了。
再如,執教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中彩那天》一文時,教師可以先圍繞“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過,留有淡淡的痕跡”一句,抓住“擦”字,引領學生想象父親在擦掉彩票上那K字時的神態、動作、心理活動;再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將想象的畫面寫成一段文字;然后由扶到放,出示《曾子殺豬》的誠信小故事,讓學生運用課堂上學到的寫作方法,進行舉一反三,遷移練筆。此番有梯度的訓練,能夠給學生一個領悟—內化—運用—拓展的學習過程,是真正基于學情的有效訓練。
總之,“舉”好“一”,才能“反”好“三”,“反”好“三”又能促進“一”的掌握,這是一種緊密相連的辯證關系。教師只有靈活運用各種得當的策略,引導學生將最有用的文本秘妙在新的語境中遷移運用,才能真正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第二實驗小學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