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章海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所謂關注學情指的是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平時的學習習慣,尤其是課堂的學習狀態。由于各個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知識儲備基礎的不同,再加上課前預習的參與度與達成度的差異,學習起點不同,遇到的難度也不一樣。因此,教師的課前備課和課堂施教,要從全體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關注學情,靈活變換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優化教學,更好地因材施教,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一、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靈活預設
要使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有所收獲,教師就必須關注學生學習的基礎,包括學生的學習興趣、水平、方式、習慣等。備課時可采用談話法、測試法等,做好充分的課前調查,全面了解學生已有的經驗水平,以把準教學的起點,找準教學的切入點。如人教版十一冊《伯牙絕弦》是學生第二次接觸到的文言文課文,雖然學生有過第一次學習文言文的經歷和學習古詩的一些經驗,但對于理解文言文的表達方式與行文特點難度還是很大的。在備課時,我把教學本文的目標定位在“學習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古文的意思。抓住題眼‘絕弦進行教學。通過誦讀感悟古文的句式特點。在理解古文意思的基礎上,借助課外資料體會‘知音的意思”。誦讀是古文學習的最佳途徑。因此,在課堂中,我著重引導孩子們邊誦讀邊理解古文的意思。古文的停頓、語氣便在瑯瑯書聲中漸漸明朗,古文的韻味也在書聲中醞釀彌漫。特別是指導學生進行朗讀“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這些句子時,既要讀出子期對伯牙的欣賞,又要讀出伯牙之琴藝高超,還要讀出知音相聚時的歡愉與融洽。文章的后半部分,伯牙對子期之死的悲切之情,以及對“世無知音”的絕望之意不可通過解釋來強硬加于學生,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與感受去誦讀,寓理解于回環反復的誦讀之中。
二、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循學善導
要做到“循學善導”,教師就要充分關注到學生的“學”,遵循學生學習認知規律,不斷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要關注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動態,及時調整教學預設,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點撥。只有關注了學情,靈活改變課堂教學策略,才能真正提高自主學習的實效性。例如,教學六年級上冊第二組課文中的《懷念母親》,當讀到“我想到故鄉,故鄉的老朋友,心里有點酸酸的,有點凄涼。然而這凄涼卻并不同普通的凄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時,一個孩子突然站起來問:“老師,為什么作者在想到故鄉、老朋友時,心中既感凄涼又覺甜蜜呢?”這是我事先沒有預設到的,但我緊緊抓住這個契機,順勢問學生:是啊,作者在想到故鄉、老朋友時,由于身在異國他鄉自然感覺孤單凄涼,可為什么卻感到甜蜜呢?是什么讓“我”感到甜蜜呢?“凄涼”與“甜蜜”這二者之間不是矛盾嗎?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再次讀文,找出文中與之相關的語句再讀一讀,品一品。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立刻得到了激發,他們紛紛發言,不僅解決了本課教學中的一大難點,還更深刻體會了季老對祖國母親的依戀與對親生母親的思念。課堂的出彩并不是來自于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精心設計,而是來自于教師對學生學習動態的關注,來自于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教學智慧。
三、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合作探究
課堂上教師要嘗試讓孩子們在閱讀過程中主動質疑,大膽提出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問題進行自主探究,然后再以小組的方式進行互動交流解決疑難問題,并將尚未解決的問題提交到課堂上,讓班上的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合作,在集體合作中探究,以提高課堂的學習效果。語文教材中,許多精讀課本的重點片段,比較適用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如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談《水滸傳》、談碰壁”兩個片段。我先讓學生自由讀通課文,了解這兩段課文講了哪兩個小故事,并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在文中作記號。而后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提出疑難問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討論。教師在各小組中來回巡視,發現小組學習中的疑難問題適時進行引導點撥,把簡單的疑難問題放在小組內解決。在此基礎上,各小組梳理出懸而未解的有價值的問題,如為什么伯父的鼻子跟爸爸不一樣又扁又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怎么理解等。由小組長帶著問題在班級匯報交流,全班學生再次進行大組合作學習。通過小組及全班合作互動交流,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體會魯迅先生對青少年的關心,對窮苦勞動人民的同情以及對國民黨反動派憎恨的思想感情。教師對這一階段的合作學習再進行小結評價,以利于下一步合作的開展。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滿足了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理解掌握了文本內容。
四、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彰顯個性
課標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只有心中裝著學生,課堂上才會區別對待不同程度的學生,使教學的每一個步驟、環節,都有層次差異,讓不同程度的學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1)個性在雙向交流的互動學習中張揚。教師要創設各種情境,營造寬松的便于學生答問交流的課堂氛圍。關注學生的發言,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把學生的疑惑放在首位,讓學生進行交流、互動、想象、創造。只有這樣,課堂上才會有思維的碰撞、語言的交流、情感的融合。開放的課堂教學,給更多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會學,愛學,讓學生的個性在學習體驗中得到張揚。
(2)個性在深入探究的擴散思維中彰顯。教師要善于發現、梳理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問題,引發學生進行思考。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多向思維訓練,同一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探究。如教學《新型玻璃》,引導學生探究:新型玻璃在現代化的建筑中起著哪些重要作用?可引導學生從玻璃的構造特點和它的隔熱、隔音、變色等作用進行多角度深入探究。學生是具有個性特征的,課堂就是學生個性自由發展的展示平臺,也許他們的觀點并不成熟,甚至可能不太客觀,但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給學生發表獨立見解提供更多的機會,采用適當的方法引領孩子的個性朝著健康、獨立的方向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尤溪縣第二實驗小學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