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良
一、確保學生主體地位,在自主活動中學習
知識是在主客體的交互作用中構建而成的,知識不能以現成形式呈現給學生,不能靠教師告訴的方式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而應由學生在探索、體驗的過程中去習得。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知識不應該是靜止地傾聽,被動地接受由教師灌輸的知識,而是要通過具體的活動,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數學教學的全過程就是要讓學習者自身融入其中,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全身心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完成學習對象與自我的雙向建構,體驗到親身參與并獲得成功所帶來的滿足感,實現學生學習的主動發展。
例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教師講了《分齋飯》的故事,悟空答應八戒,只要他勤快點,每天都多分一份飯給他。從而引出分數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六分之三,八分之四。過了幾天,八戒發現了問題,于是和悟空發生了矛盾。這時,學生們都很好奇———為什么八戒要和悟空鬧矛盾?他們都想一探究竟。教師及時提出問題,讓學生可根據自己準備的學具,或用畫圖,或與同學討論等方式,進行自主探究。經過努力,學生們基本上都能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發現答案,從而引出分數的基本性質。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充分利用了學生的好奇心,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主活動的過程中,既學到了知識,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二、營造優良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愉悅活動中學習
教與學是師生互相交流的雙邊心理活動過程,也是互相感應、互相依賴、互相作用的辯證統一的過程。優良的課堂心理氣氛,可有效激發學生內在的情感與動機,協調人際關系,形成強大合力,對學習起著潛移默化的導向和促進作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待學生應要民主、平等,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氛圍。在課堂上,教師應充分尊重、信任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和自主選擇性,使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得到最大的發展,從而獲得一種愉悅感,并增進自信和自尊。
例如,教學“倒數的認識”一課。教師提出:“0有沒有倒數?”然后讓學生各抒己見,進行激烈討論。有的說:“0沒有倒數。”有的說:“0的倒數還是0。”雙方堅持己見,互不相讓。教師及時參與討論:“為什么?你能把理由給同學們講一講嗎?”學生反應熱烈,有的說:“0不能作為分母(除數),所以0沒有倒數。”有的說:“0乘任何數都得0,找不到與0相乘等于1的數,所以0沒有倒數。”當學生得出0沒有倒數的結論后,教師又及時拋出一個問題:“a的倒數是多少?”再次引發學生的激烈討論,從而讓學生明白,此時的a只有代表不為0的數時,它的倒數才是。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放手讓學生自由發揮、大膽討論。在這樣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感受到課堂上師生間的平等關系,充滿樂趣,自然學得輕松、愉悅。經過討論,學生明白了“0沒有倒數”的道理,加深了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理解,既能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培養動手能力,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學習
兒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動作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維的基礎。學生在“做”和“在動作中理解”所能得到的,要遠遠超過他用自己的語言所表達的。動作是聯結主客體的橋梁和中介,學生只有自己具體地、自發地參與各種活動,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在數學課堂中,教師應采用直觀的與操作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教具演示的直觀性進行示范操作,同時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運用學具操作實驗。在具體操作活動中,學生協同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到學習、探索中,直接接觸各種現實狀況,在心靈上獲得深刻印象,從而獲得有用的經驗。
例如,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教師讓學生預先制作一個圓錐學具和一個等底等高的圓柱學具,并準備一些沙子或大米。上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這些學具,進行動手操作,通過觀察、分析、比較,經歷動手動腦與反復驗證的過程,最終分析得出結論:圓錐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反過來,圓柱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三倍。教師進行小結,引導學生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一堂課下來,學生在活動操作中,既動手又動腦,在探索、學習新知的同時既滿足求知的需要,掌握了計算公式,又為體積概念的抽象建立了形象生動的表象基礎。學生在積極主動地動手操作和探索活動中,不僅能夠提升動手能力、收獲本節課的數學知識,學習能力也能進一步得到發展。
四、構建合作平臺,讓學生在交流活動中學習
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邊活動過程。在數學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形式,在教師的指導與組織下,學生開展互幫、互學、互教活動,體現出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共同學習、相互討論、爭辯不斷,思維相當活躍,課堂呈開放狀態。每位學生基本都能有自己的見解,不同的意見互相碰撞,引發各型認識差異與認知矛盾,使得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信息聯系與反饋能夠在不同角度、多個層面上展開。數學課堂上,教師應多給學生提供活動的平臺和合作學習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在有效的交流活動中進行學習。
例如,教學“圓周長公式的推導”一課。教師讓同小組的同學拿出自帶的圓形物體,自行設法測量圓的周長和直徑,并做好記錄。由于學生帶來的圓形物體大小、形狀各不一樣,因此,測量出的圓的周長和直徑也是不同的。測量結果出來后,教師讓學生思考:“每個圓的周長和直徑的比值是多少?不同的圓中這個比值有什么關系?”在計算與分析的基礎上,讓學生相互交流。此環節的反饋可直接口述;也可以讓學生用學具演示自己的測量過程,講解計算方法和計算結果;學生也可以相互交流用不同的測量方法重新測量,再計算比值。經過小組交流探究,學生的測量結果誤差會更小,最后會發現:“不管這個圓形是大或小,測量方法有什么不同,其周長和直徑的比值都是三倍多一點。”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口頭表達能力不斷得到鍛煉,而共同參與、彼此討論來完成學習任務也讓學生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合作過程中的爭論更讓學生的競爭意識得到進一步增強,學生個性思維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金尚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王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