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春
【摘 要】對留守學生采用寄宿制的方式是為了幫助解決農村學生居住較遠、住所分散等問題的創建的一種新型教育管理模式。這種模式可充分解決學生上學路途遠、吃飯難問題,并大大延長了有效利用時間,是幫助學生學習、做人、生活等全方位發展的有效途徑。這種模式為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創造了更優良的條件,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共處,從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學效益。但鑒于當前寄宿制學校對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度還遠遠不夠,本文就將對當前寄宿制留守學生的心理問題和健康教育的對策展開分析。
【關鍵詞】班級管理 寄宿制 留守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一、寄宿制留守學生心理問題探析
(一)封閉式管理引發的壓抑心理
由于寄宿制學校采用的管理方式是封閉式的,對學生離校的要求限制嚴格,有時候學生一個學期都不能夠離校。這種“準軍事化管理”的管理方式,其目的很簡單,就是屏蔽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擾,消除安全隱患。封閉式管理在保障學生安全的同時,也給學生帶來了壓抑的心理。學生就像“籠中小鳥”,渴望飛翔在藍天,可惜它外面的籠子是那樣的結實而堅固。在這種環境下的學生,雖然人人都表現得規規矩矩,但是個個都神情黯然,時時刻刻處在一種壓抑的心理狀態中。
(二)學習周期長引發的疲憊心理
寄宿學生之所以寄宿在學校,就是因為學校離家太遠。考慮到每周都放學回家,會造成這些處于邊遠地區的學生家庭沉重的經濟負擔,一般寄宿制學校都實行“大作息時間”“間周休息制度”,即連續上課幾周才休息一次。由于學習周期的加長,學校生活成為學生不堪的負累。學生每天都在“宿舍—食堂—教室”之間來回旋轉,重復著“三點一線”的生活,這樣長時間過于規律的單調生活會讓很多學生感到體力不支,造成極度疲憊的心理。
(三)遠離親情引發的孤獨心理
一個未成年的孩子離開父母寄宿到學校,家庭的溫暖和家人的溫情被剝離了,這也就弱化了家庭教育功能,淡化了孩子與父母的親情關系。從早到晚處在思念雙親愁緒中的孩子,哪能快樂起來?哪里還能投入到學習當中呢?在封閉的學校里,學生感到的只有孤獨,性格逐漸變得內向和封閉,長期下去,會形成孤僻的性格,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
(四)自理能力不足引發的畏懼心理
如今的孩子在家長的百般呵護和無微不至地“服侍”之下,自理能力越來越差,不會掃地、穿衣、系鞋帶、理財等。而學校的寄宿生活要求所有一切都得由學生自己完成,如疊被、打飯、洗餐具、洗衣服等,還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零花錢,妥善保管自己的東西,適應學校的膳食,甚至牙刷、毛巾、鞋子、被子、餐具的擺放,學校都有統一的規定。許多學生一時難以適應學校的制度,因而產生焦慮和畏懼心理,對學校普遍缺乏歸屬感。
二、寄宿制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一)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心理輔導師資隊伍,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發揮作用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教育工作,“心育”教師既要有積極性,更要講究科學性,突出實踐性。為確保心理健康教育科學、有效地開展,必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通過多種形式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探索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內容和方法,研究促進學生心理發展的策略和途徑。
(二)實現情感管理,彌補弱化親情
體會到學校的溫馨、教師的關愛,學生才不會過分戀家,才能對學校產生歸屬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寄宿制學校要努力實施情感管理,營造溫馨的校園環境,關心呵護每個學生,讓學生吃得舒心、玩得開心、住得放心,縮小家校生活差別,讓他們在學校也能體會到家庭般的溫暖與關懷,彌補家庭教育的暫時缺位,彌補弱化的親情培育。
(三)強化家校聯系,緩減心理壓力
寄宿制學校要健全制度和設施,方便學生與家長的聯系。校園內應架設足夠的電話,保證學生能及時與家長聯系;提供家長探視接待條件,方便家長探視孩子;建立家訪制度,把教育的源頭向家長延伸,定期向家長通報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和學習情況;要指導家長有意識地幫助學生適當轉移注意力,減輕學生心理壓力,例如雙休日可讓家長帶領孩子出游、爬山、打球、游泳等,舒緩、宣泄寄宿學校給學生帶來的不良情緒。
(四)開拓思路,挖掘課堂潛力,努力創造學生鍛煉展示自我的平臺
一節課短短40分鐘,既要完成教學目標,又要給學生展現自我能力的平臺,乍一看太困難了,仔細一想:教學目標的實現不就靠具體的教學活動過程來實現嗎,因此我們想方設法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一道道鮮明生動的競賽內容,給每個學生參與的機會,然后讓每個學生作答,盡量做到量力而行。興趣是學生學習傾向的動力,也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有濃厚的興趣,學習行為才能高效長久的持續下去,學生也就能感覺到上課是一種享受。
(五)豐富課余生活,消除精神疲憊
勞逸結合有助于減輕壓力,及時消除疲勞,同時還會有效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學校應充分利用板報、專欄、廣播、電視、報刊等媒介宣傳主流文化,通過攝影、書畫、詩歌創作比賽和文藝晚會等形式進行主流文化宣傳教育活動,并積極動員學生廣泛參與,以豐富學生課余生活,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和溫馨高雅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之余得到健康的環境熏陶和充足的休閑放松,減輕學習周期較長帶來的身心疲憊和精神不振。
三、結束語
由上所述,心理決定思想,思想支配行為,行為決定命運。學生心理體現在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又直接影響著學生快樂成長,健康發展。因此,我們及時把握學生心理狀態并進行有效調控,把學生心理健康折射出的思想道德及做人擺在教育教學的首位,才是學生身心良性發展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李斯靜.寄宿生心理健康水平及社會工作介入方案[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