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超



本來無辜的時光卻總是被人感嘆有多么無情,然而,如果沒有時光,我們要怎樣去見證那段波瀾壯闊、熱血沸騰的歲月并使之成為記憶中最難以磨滅的一部分呢?其實,時光從未做過任何事,是我們看待它的心態不同,才讓時光披上了各種各樣的外衣。與其徒勞感嘆,不如真誠感謝時光,因為時光,讓我們明白在平庸之時渴望它能走得快些,也讓我們知道在即將要失去之時渴望它能走得慢些。對于喜歡史蒂夫·納什的人來說,時光是時而盼它加快步伐,時而愿它收緊腳步的期許。十九年的時間,是一個嬰兒要步向成人所需要走完的旅程,對于納什來說,時光是從平庸青澀到成熟巔峰再逐漸衰敗消退的職業生涯的寫照。而當時光走盡時,它又變成了能夠映襯一代宗師的光影,盡管不再真實,但卻格外清晰。
坦然接受
這個世界最讓人痛恨的地方就是總會有這樣那樣我們明明十分渴望卻又無法改變的事情,然而,在這些事情成為無法撼動的事實之前,作出選擇奠定這些事實的又往往是我們自己。2012年的休賽期,當納什抵達洛杉磯的消息傳出來之后,無數人為之振奮,清新的攻勢之風要在天使之城肆虐了。雖然有人會帶著那向來讓人厭惡的“理智”把種種不利都列出來,但更多的人還是愿意相信,這陣清新風暴除了為他自己帶來夢寐以求的榮譽之外,還能讓一個末代王朝震懾出自己最后的威嚴。當然,現在看,這些都與預期事與愿違了,或者從納什被利拉德撞傷時,一切就已經是定局了。只是,因為相信,因為幻想,因為那份至死不渝的渴望,納什,以及愛他的人,都在不斷努力著。也許外界并不清楚,但所有湖人隊的成員都明白,納什盡管沒有為紫金軍團效力過多久,但這并不代表他的努力比任何人都少。至少,在湖人隊訓練館里掛著的寫有所有球員的訓練總時間的黑板上,納什的總時長一直都是最多的,即便隊內還有個每天都會4點鐘爬起來看洛杉磯街景的偏執狂。當納什被問到,如果假設一切可以重來的話,他會如何決定呢?他說,沒必要假設。
沒錯,當事已成定局時,何必再做無用的假設來自欺欺人呢?那帶不來任何希望或轉機,只會讓人更加沮喪。納什堅稱,他可以忍受湖人隊三個失敗賽季里的種種嘲諷,正如他可以接受別人對他手上空空的挖苦一般,因為他非常篤定地認為,來洛杉磯是他整個職業生涯里作出的最恰當的選擇。納什覺得,當他已經無法再讓菲尼克斯的進攻產生任何新的風潮時,在洛杉磯這個備受矚目的大熔爐結束自己童話般的職業生涯是最好的方式。“我滿懷希望來到這里。”納什說道,“我想在這個城市創造輝煌,但事與愿違。我來這里就是為了成為輝煌的一部分,我想被批判,我想在職業生涯的尾聲時還能感受到壓力,我不想逃避。”
“從某個角度來說,雖然我沒得到什么,但那正是我想要的。這是結束職業生涯最好的方式——高風險高回報。我接受,這是一段美妙的經歷,無論外面飄著怎樣的流言蜚語。”
人們認為納什那副傷病累累的身體浪費了湖人隊三年近2800萬美金的合同以及四個未來的選秀權。“如果你關注的是網絡上的那些只言片語,你會認為我就是個罪人。”納什說道。但事實呢?他付出的并不比任何人少。
好吧,那些痛苦的康復訓練沒人看見,給隊里年輕人的建議也只有當事人聽見了,這些都可以無視。但,為什么10月份宣布賽季報銷時他沒有選擇退役,這沒有人考慮過嗎?湖人隊要求納什推遲發布退役聲明,因為球隊還指望著那份剩余970萬美金的合同能為他們換來更多的新生力量。
就讓這些都過去吧,哪怕在交易截止日時曾有球隊依然對納什感興趣,這些都無所謂了。雖然他曾視洛杉磯為死敵,但此刻他卻一心想要以湖人球員的身份結束自己的生涯,他想永遠住在洛杉磯,他希望能為當地人做些事情回報湖人隊當初接他來到這座城市,讓他能和三個孩子住在一起的恩情。退役并沒什么不好,雖然他的征程是以一段失敗告終的,但卻是另外一段豐富多彩令人興奮的生活的開始。納什有更多的時間去看足球了,他還可以完善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會,他還可以安下心好好拍攝和表妹蓄謀已久的電影,哦對了,他還是加拿大國家男籃的球隊經理呢。“我從不逃避手上沒有冠軍這個問題,如果人們以此評價我的職業生涯,以及我留下了什么,那只是他們的想法,我沒辦法控制。我不貪戀留下什么影響或者成為什么殿堂級的后衛,如果說我的職業生涯想留下什么,我希望我是一個優秀的隊友和一個出色的對手。如果冠軍才是成功的定義,那我無言以對,但這并不會影響我享受我的職業生涯。雖然我還會因為沒有得過冠軍而感到沮喪,但生活不僅僅只有籃球。盡管我輸掉了最后的戰役,但我已經全力以赴,這才是最重要的。”
沒有恨嗎
生活當中那么多的不甘心,人真的能做到錯過了不惋惜?對別人毫無嫉妒?即便極大的影響到了自己也毫無怨恨?
有時候,真希望史蒂夫·納什要是能帶著恨來生活該有多好,如果那樣,恐怕他早就榮譽加身了,但,在他的生活里,仿佛一切都是美好的,他的字典里也從未有過“恨”或與之相關的字眼。除了他自己,沒人知道這些年他的內心是怎樣榮辱不驚的。的確,我們曾見過球場上一言不合便拉開架勢與對手開架的史蒂夫,但那實在是太罕見了。更多時候,納什都是帶著微笑,穿梭在重重黑障之間。那是虛偽嗎?也許吧,任何人都有權利用“不過是職業球員應有的公關態度”來解釋這一切,但,這是否是正確的詮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
初入達拉斯時,面對著主場觀眾不理解的噓聲,納什有恨嗎?當然,一定有,但他恨的是自己,否則,就不會有忍受之后,厚積薄發的步入頂級控衛之旅。年屆而立之時,被那個向來拿球員當哥們的老板拋棄掉,只是用一份敷衍合同打發時,納什有恨嗎?也會有,不過,他記恨的不是庫班,不是小牛隊的管理層,而是全世界只有他自己體會了即將步入輝煌卻無人知曉、期待的無力感,否則,鳳凰城的重生不會那樣驚世駭俗,震古爍今。太陽隊人員的更迭,球員拿到了夢寐以求的大合同,球隊甩掉了薪資上的壓力,只有納什在忍受著陣容磨合之時的陣痛。他會恨喬·約翰遜嗎?應該不會,因為在喬走了之后又來了更為出色的理查德森。他會恨斯塔德邁爾嗎?一定不會,因為后者對他一直都心懷感激,他們一樣是最好的朋友。但對于那些因為納什助攻而賺得盆滿缽滿的家伙,真的很想對他們說:“大笨蛋!”
離開風之子之后,只能揣著鈔票卻被人叫做“高薪低能”甚至漸漸淡出公眾視野的家伙仔細數數夠一沓了,可那有什么辦法,不能指望太陽隊把這些自以為是的人都留下吧,菲尼克斯抓住了納什,他們從來就不擔心會因為其他某個人的離開就讓球隊散架,他們知道自己的主心骨是個能讓所有人變身超級英雄的“怪博士”。好吧,如果要恨,就恨那個不斷透支納什的太陽隊吧,可,卻又恰恰是這支球隊給了納什走向巔峰的平臺。
也許,納什真正應該恨的是洛杉磯湖人隊,那個無論在小牛時期,還是跑轟時代都給他制造過無數麻煩的傳統豪強,那個在生涯末期導致他背負所有指責的罪魁禍首。然而,在最后時刻給了他機會還能和家人待在一起,并且仍能享受高薪的也是這支球隊。所以,納什甘愿背負那些原本和他毫無關系的壓力,承擔了球隊的利用,并且告訴世人,能在湖人隊結束職業生涯,是此生最為恰當的選擇。
原來,納什的生活里真的沒有恨,有的只是一些不會造成影響的不甘和一切隨心的順其自然。如此看,無論他手里是否握有那個冠軍戒指,無論他的職業生涯以怎樣一種形式結束,他都會是快樂的。如果真要恨,就恨為什么我們沒能把他所有的比賽都看過吧。
收獲感謝
如果某一天,你在觀看比賽時發現某個組織后衛用假動作晃過對手輕松上籃時,某個后衛借掩護急停三分時,某個后衛輕松游走對手禁區,擾亂對手陣型后送出一記妙傳讓隊友瘋狂肆虐籃筐時,千萬不要因為眼前的景象如此熟悉而感到驚訝。因為,那些都是一個宗師級別的后衛留給整個聯盟乃至整個籃球界的遺產。“他創造了一種新的打球方式,他激勵著我,讓我以更舒服的方式打球。”斯蒂芬·庫里說道。這便是納什的魅力,他可以讓所有人,即便沒有與他做過隊友的球員,也能產生出仿佛師承一家的感覺。
對于NBA來說,納什就像是一顆投入一潭死水的石塊,讓平淡無聊的水面泛起層層富有激情、感染力的漣漪,并讓這種能量傳遞到了聯盟的每個角落。上世紀八十年代,“魔術師”約翰遜和拉里·伯德做到過這件事;九十年代,邁克爾·喬丹取得過這樣的成就;而在新世紀之初,納什也做到了。在新世紀到來時,有人說那是湖人或者是勒布朗·詹姆斯時代的來臨,他們的確起到了橋梁的作用,但對于聯盟來說,那段時光真的是低潮期。就像九十年代的超音速隊,有著明顯的缺陷。盡管他們的優點強勢到足以掩蓋掉自己最突出的弱點。
而今天再看呢?多數球隊里都會有一個強勢的控衛,并且強調進攻的節奏。如果說當今的NBA是控衛時代,那么納什就是先人一步的引領者。
不用疑惑,納什就是有這樣的能力和魅力。如果你試著用納什球迷的方式來看每場NBA的比賽,你會發現,你所有關注的點都集中在那些更有積極意義的事情上:他們的球運轉得漂亮嗎?他們都很無私嗎?每個球員都獲得機會了嗎?超級球星是不是依舊表現出色?他們對彼此微笑了嗎?他們的移動是嚴格按照戰術運行的嗎?
發現了嗎?你已經沒空去罵其他球員了。納什的影響力不僅僅是傳遞給聯盟正確的打球方式,更給球迷傳遞了如何欣賞比賽的概念。如果沒注意到,那就再去看看,恐怕只有納什的球迷不會到處黑別人,不會用給別的球星潑臟水的方式來彰顯自己最愛的球星有多厲害。如果你是納什的球迷,那么你必然也是一個熱愛無私、愿意包容的籃球迷,對NBA的期待只是希望所有人都能像納什一樣打球,和善,鋒利,充滿觀賞性,永遠都是君子所為。
所以,說納什擁有和約翰遜、喬丹一樣的影響力,這毫不為過,因為他和前輩一樣,將NBA帶到了一個更高的標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印記,納什的印記則是會讓人忍不住想要感激他,因為只要想到他的名字,腦海里浮現的必然是一副帶著微笑和所有人擊掌的畫面。
得益于人亦受益于己
當一切塵埃落定之后,仿佛所有昨日的場景又歷歷在目。兩次常規賽MVP;八屆全明星;三次一陣、兩次二陣、兩次三陣;五次助攻王;總助攻數聯盟歷史第三……雖然這些都是用十九年的時間創造的,但已經足夠讓任何人嘆為觀止了,更何況,如果較真一點地說,這些應該是用了十六年半的時間做到的。作為聯盟歷史上惟一一個身高低于1.98米的連莊MVP,納什在聯盟歷史上僅有的11個單賽季命中率達到50-40-90指標榜單上占據了四席,和拉里·伯德并列僅有的兩位至少兩次打出這樣命中率的球員。
說了這些可能會讓人更為納什感到不公,可有些時候,在感嘆命運不濟的時候,不妨換個角度,會發現,命運同樣也在溫柔地呵護著每一個人。
2004-05賽季,聯盟宣布禁止防守者將手放在進攻者的身上,這讓聯盟里的突破者如雨后春筍一般涌現,納什無疑是這其中最大的受益者,這一規則的變動讓一向以變速突破見長的納什更容易殺入對手腹地,找尋隊友位置的視野也更加開闊。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納什才得以在講究防守的時代打出了“進攻才是最好防守”的強力宣言。在太陽隊,他用一股62勝20負的橙色風暴宣告世人,進攻不僅能贏得票房,同樣也能贏得更多勝利。
除了規則上的便利,納什的生涯中同樣不乏諸多的貴人扶持。老尼爾森將之招致帳下并著力培養,還有讓納什真正得到升華的德安東尼,當然,如果沒有“巴西閃電”承接了快下第一人的任務,從不知疲倦的馬里昂成為空接暴扣最多的人,還有和納什相得益彰,組成擋拆二人組的小斯,納什也無法讓七秒進攻在自己腳下如魚得水般流暢自如。
納什給他們的回報呢?在他整個職業生涯里,一共有1155次助攻是送給小斯的,然后是馬里昂,收到了823次,排在第三的是諾維茨基,797次。跑轟成就了納什,而納什則成為了戰術本身。高速運轉,全場飛奔,在對手還未落好陣地時,便已經被打得丟盔卸甲了。
一切都是相輔相成,有付出,也有回報,一切都處于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之下,恐怕,也只有納什做到了這一點。
十九年的時光就這樣終于走到了盡頭,盡管結局是那樣苦澀難咽,可過程卻是豪情萬丈,心潮澎湃,讓人終生難忘,并令人時刻僥幸于自己曾親眼見證過那段傳奇。過程,就是我們的收獲,而生活,不就是一個必然會有終點,但重點全在享受過程的存在嗎?當我們享受了那些讓人不禁聲嘶力竭尖叫,為其傾注全部熱情的生涯演出之后,滿懷感恩地說一聲:“謝謝!”想必,這是史蒂夫·納什奮斗了十九年之后最渴望得到的回報。
謝謝!史蒂夫!再見!一代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