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燁澎
老年股骨近端骨折創傷早期治療的臨床經驗與體會
林燁澎
目的 觀察創傷早期和中期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治療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方法 25例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病情<1周的患者作為觀察組(早期組), 25例病情>1周的患者為對照組(中期組)。兩組均采用PFNA, 而后對比兩組患者Harris髖關節評分、骨折愈合時間等。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00%高于對照組為88.00%,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47, P>0.05)。兩組治療后, 觀察組骨折愈合時間比對照組短,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對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進行比較,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早期的治療是治療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的良好方法, 具有骨折愈合時間短的效果顯著, 值得推廣。
股骨;近端骨折;早期治療;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
關于老年人股骨近端骨折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表明, 近年來, 其發生率仍成上升趨勢。老年同時為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的的高發人群, 就診時又因經濟地域交通等方面的差別導致接受時間早晚的差異, 導致在老年人股骨近端骨折治療與治療效果上存在一定的困難[1]。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是外科常見的疾病, 這類骨折, 常見的類型有:股骨頸骨折和股骨粗隆間骨折兩大類。本次研究選擇老年股骨近端骨折類型之一——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為研究對象, 針對其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效果進行對比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5例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病情<1周的患者作為觀察組(早期組), 25例病情>1周的患者作為對照組(中期組)。對照組中有男7例, 女18例, 年齡59~75歲,平均年齡(67.0±17.8)歲;觀察組中男8例, 女17例, 年齡60~81歲, 平均年齡(70.5±16.5)歲。上述患者均符合股骨近端骨折的臨床診斷標準。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兩組患者采用PFNA進行治療, 而后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1.2.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需要在入院后進行相關檢查,處理基礎疾病和其他合并癥, 做好圍手術期的準備, 減少其他因素對結果的影響。術前準備完善后, 盡快開始手術治療。患者麻醉術式選取全身麻醉, 因老年患者全麻相對腰麻安全性更高, 便于生命征的監護, 全身麻醉成功后, 在G型臂X線機透視下, 進行PFNA術:在已消毒的手術部位, 選取合適的手術外側切口3~4cm, 依據患者體型可適當擴大, 切開皮膚, 止血, 分離肌纖維, 在大轉子頂點進針, T型手柄輔助導針插入髓腔, 透視下確定和調整導針的位置, 然后擴髓腔,放髓內主釘。術者在定位器引導下, 調整瞄準器插入保護套筒, 順著套筒打入股骨頸導針, 在C型臂X線機監視下置入標記好深度的螺旋刀片的螺紋導針, 深度確定好后, 鎖定刀片;通過遠端定位裝置安放遠端鎖釘, 主釘尾帽, 再次透視確定位置良好。沖洗切口, 逐層縫合, 手術結束。術后切口留置引流管行牽引復位, 2 d后可向局部功能鍛煉, 1周內患者主述和X線照片均提示復位位置滿意。根據Harris評分系統對本組患者隨訪, 評價治療效果[2]。
1.3 療效評價標準 Harris髖關節創傷后評分系統[3]涉及內容主要有疼痛、功能以及關節活動范圍等3個方面, 共100分, 其中功能占51分, 疼痛占44分, 而關節活動范圍則占5分。治療效果差者為得分<70分;可者為得分在70~79分;良者得分在80~89分;優者得分在90~100分。有效率=(優+良+可)/總例數×100%[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4.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有效率為96.00%(24/25), 對照組為88.00%(22/25),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47, P>0.05)。見表1。
2.2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和Harris髖關節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 觀察組具有骨折愈合時間短, 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對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進行比較,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

表2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和Harris髖關節評分比較( x-±s)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 股骨近端骨折由傳統術式逐漸發展如今多種術式, 例如髓外固定術, 髓內固定術,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等。髓外固定主要是利用動力髓螺釘(DHS)為系統,股骨骨折近端以股骨動力力釘固定, 而遠端以鎖定鋼板固定。第二種術式是髓內釘固定術, 該術式包含了以下三種方法:Ganma釘、PFN(股骨近端髓內釘)以及PFNA。人工關節置換術(包括股骨頭置換術、全髖關節置換術)主要是利用高分子等一系列復合材料, 模擬人體髖關節的形態結構和功能而制作而成的關節假體, 用以替代以壞死、功能喪失或不良的受損髖關節, 該術式尤其在高齡患者中的應用中有并發癥少, 關節功能恢復良好等優點, 目前PFNA已成為AO/ASIF公認的髓內拱頂治療鼓鼓勁斷骨折的方法, 并在臨床治療上取得較好的效果[5]。
本研究采用了PFNA對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早期治療的研究, 兩組治療后通過對比優率,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骨折愈合時間和Harris評分可得觀察組具有骨折愈合時間短, 功能恢復早,疼痛小, 關節活動度恢復可的特點。所以, 早期對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實施手術有助于臨床治療。
[1] 王飛, 章振偉, 車偉.股骨粗隆間骨折三種內固定手術治療效果分析.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 2009, 4(2):171-175.
[2] 朱二山, 孫俊英, 王勇, 等.PFNA與DHS治療老年不穩定性股骨粗隆間骨折療效觀察.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09, 24(2): 150-151.
[3] 王勇, 楊益宇, 于志華, 等.股骨近端鎖定鋼板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對比研究.中國骨傷, 2011, 24(5):370-371.
[4] 匡光志, 吳焯鵬, 馮華杰.有限內固定結合外固定架治療合并感染股骨骨折.實用骨科雜志, 2011, 17(5):470-471.
[5] 孫貴耀, 徐林, 張雪華, 等.組合式外固定架和解剖鋼板固定治療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分析.中國骨傷, 2011, 24(5): 374-37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3.057
2015-03-18]
528100 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