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神經病變(D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其發生早,甚至在糖尿病前期就可以出現;患病率高,對健康影響巨大。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發生與多種危險因素相關。周圍神經病變所引起的麻木、感覺異常、疼痛等會讓患者徹夜難眠,嚴重者導致潰瘍、足部結構及功能改變,甚至截肢。而各種自主神經病變也影響機體器官功能,給患者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同時,神經病變患者更加容易產生負性心理,導致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的發生[1]。在糖尿病神經病變患者中篩查和治療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不僅有助于提高生活質量,還能夠減輕和改善DN引起的不適和疼痛[2]。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應當把DN看作是一種身心疾病去重視和關注。
DN目前仍缺乏統一的診斷標準和檢測方法,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的患病率與影響因素并不相同。同時,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治療也缺乏有力證據支持的、規范有效的治療流程,所以成為了很多醫生不敢或不愿去觸碰的“雷區”。在2010年以前,ADA并未提出明確的診斷標準,主要是進行排除性診斷來界定是否罹患糖尿病神經病變,而2010年之后,所推薦的是主動性診斷,是基于癥狀、體征和神經功能提出較為嚴格的診斷標準,彰顯了認識上的重大轉變。主動關注、早期識別和治療DN對于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3]。因此,基層醫療機構是我們診斷和治療DN重要的前沿陣地。大家不要以為,發現DN需要借助多么復雜、高端的檢查,其實,只要我們有這方面的意識,認識危險因素,進行細致的病史詢問和相關檢查,甚至簡單的10g尼龍絲檢查就能夠幫助我們發現DN,進行早期診斷和干預。從預防角度來說,加強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身對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認識、自我篩查和護理能力,積極進行生活方式干預,積極控制與神經病變有關的多種危險因素,改善血糖、血壓、血脂等代謝指標,早期發現糖尿病前期患者并給予積極干預,這些工作也都需要依賴于包括基層醫療機構在內的醫者共同努力。

●執行主編——郭立新(衛生部北京醫院內分泌科)
近年來,內分泌糖尿病學界在積極倡導“以患者為中心”的全方位、人性化糖尿病管理理念。DN與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積極防治DN非常重要。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CDS)于2011年專門成立了糖尿病神經并發癥學組,旨在推動我國糖尿病神經并發癥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工作的進程。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診斷與治療需要包括內分泌代謝科、神經科、疼痛科、心理咨詢、精神科等多學科協同配合。我們應提高認識,做好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早期篩查和干預,以減輕患者由于神經病變所帶來的軀體和心理病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 Jain R, Jain S, Raison CL, Maletic V. Painful diabetic neuropathy is more than pain alone: examining the rol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s mediators and complicators. Curr Diab Rep,2011,11(4):275-284.
2 Vileikyte L, Gonzalez JS. Recognition and management of psychosocial issues in diabetic neuropathy. Handb Clin Neurol, 2014,126:195-209.
3 Callaghan BC,Cheng HT,Stables CL,et a1.Diabeticneuropathy: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current treatments.Lancet Neurol,2012,11:52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