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冰,王 琥,王紅娣,劉 可
血液感染是醫院內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之一,特別是各種介入性診治手段和靜脈導管插管的應用,其發生率有逐年上升趨勢,隨著抗生素、抗腫瘤藥物、免疫抑制劑的廣泛運用,病菌易出現多重耐藥性,臨床抗生素選擇困難,病情發展迅速,治愈率低。所以,及時、準確地了解本院臨床血培養分離株的菌種構成比及耐藥情況,對血行性感染患者的治療十分重要[1-2]。本研究回顧分析了近2年我院菌血癥病原菌組成及主要致病菌的藥敏情況,希望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理論依據。
1.1 菌株來源 菌株均從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患者的血培養陽性標本中分離,同一患者檢出的相同菌種作為1株,共計632株。同一患者多次分離到的相同菌株不重復計入。
1.2 血培養、細菌鑒定及藥敏分析方法 采用BacT/A1ert 3D-60全自動血培養儀做血培養,VITEK2-COMPACT全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進行鑒定和藥敏試驗,并結合采用K-B紙片法,根據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標準(CLSI2011)進行結果判讀。
1.3 統計學處理 用WHONET5.4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2.1 病原菌的分布及構成比 632株病原菌中,革蘭陰性菌381株(60.28%),前2位是肺炎克雷伯菌105株(16.61%)、大腸埃希菌 101株(15.98%);革蘭陽性菌209株(33.07%),前2位是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117株(18.51%)、腸球菌40株(6.32%);真菌42株(6.65%),前2位是白色假絲酵母菌22株(3.48%)、光滑假絲酵母菌11株(1.74%);構成比例位于前5位的細菌依次為: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結果見表1。
2.2 革蘭陽性菌對抗菌藥物的藥敏分析 革蘭陽性菌對萬古霉素、利奈唑胺、呋喃妥因、利福平敏感,對青霉素、紅霉素、苯唑西林耐藥嚴重。未發現對萬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藥的陽性球菌菌株,結果見表2。
2.3 革蘭陰性菌對抗菌藥物的藥敏分析 主要革蘭陰性菌對亞胺培南、頭孢哌酮/舒巴坦較敏感,對阿米卡星、慶大霉素、頭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藥率均接近或低于50%,對氨芐西林、左氧氟沙星、頭孢塞肟耐藥嚴重。結果見表3。

表3 主要革蘭陰性菌耐藥率[株(%)]
血行感染經常發生于有基礎疾患的住院患者,特別是應用免疫抑制劑、器官移植、大量應用廣譜抗生素、有侵入性治療者,及時送檢血培養,根據血培養結果盡快進行有效治療,是挽救菌血癥、敗血癥患者生命的關鍵,應引起每個臨床醫生的高度重視。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近2年我院血培養共分離出的632株病原菌中,其中革蘭陰性菌占60.28%,革蘭陽性菌占33.07%,真菌占6.65%。分離的病原菌仍以陰性菌為主,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分列前4位;陽性菌以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腸球菌屬、金黃色葡萄球為主;真菌主要為白色假絲酵母菌。從我院常見病原菌的耐藥率來看,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無亞胺培南的耐藥株、頭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藥率亦很低,對阿米卡星、慶大霉素、頭孢吡肟的耐藥率接近或低于50%,臨床上可根據感染的嚴重程度首先選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較為嚴重的病例可升級到頭孢哌酮舒巴坦,亞胺培南。銅綠假單胞菌的多重耐藥性已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是臨床治療的一個難題。本資料中銅綠假單胞菌對氨芐西林、左氧氟沙星、頭孢塞肟耐藥嚴重,對亞胺培南的耐藥率亦在9.87%,且耐藥趨勢隨著抗生素使用頻率的增加而逐年上升,并存在多重耐藥性問題。在分離的革蘭陽性菌中,仍以葡萄球菌屬為主。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CNS)因不產生血漿凝固酶,毒性微弱,曾被認為極少引起感染,但既往研究表明,其能產生多糖胞間黏附素等致病因子,有一定的致病能力,是醫院感染的重要菌種,檢出率亦逐年呈明顯上升趨勢[3]。另外,由于侵入性診療技術及新的高效廣譜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也增加了條件致病菌感染的機會。本研究耐苯唑西林的CNS接近90%,高于大部分文獻報道所提供的數據[4-5]。耐甲氧西林(MRSA)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已達到63.2%,高于國內多篇報道的結果[6-7]。可能與細菌的耐藥性有地域性差別有關。未發現耐萬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葡萄球菌。目前的文獻報道提示大部分革蘭陽性球菌對替考拉寧均有較高的敏感性,所以臨床針對球菌感染,可根據患者肝腎功能及感染的嚴重程度選用替考拉寧、萬古霉素、利奈唑胺等治療。國外已有多例耐萬古霉素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報道。只有嚴格避免抗菌藥物濫用,才能延緩耐藥性的發生。
[1] 許宏濤,陶鳳蓉,艾效曼,等.我院血培養標本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3,29(9):672-674.
[2] 黃玉春,沈蕙穎,項盈,等.7688份兒童血培養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檢驗醫學,2012,27(6):467-470.
[3] 李彩霞,毛劍鋒,王偉.兒科血培養病原菌變遷及耐藥譜分析[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08,20(3):279-280.
[4] 侯宏,高嶺,王霞,等.2009至2011年南京地區兒童血培養中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檢驗醫學,2013,28(11):1030-1033.
[5] 陳素梅.血培養陽性標本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抗生素雜志,2013,38(8):6-8.
[6] 郝秀紅,趙強元,郭建巍,等.155例血培養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分析[J]. 解放軍醫學院學報,2013,34(4):118-120.
[7] 徐修禮,楊春龍,樊新,等.血培養標本中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藥性分析[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10):1456-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