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智博

隨著過去五年的汽車銷售井噴,二手車交易正在以新車市場三倍的速度增長。當魚龍混雜的二手車商讓買家望而卻步的時候,“趕集好車”決定用C2C的模式攪動這個市場,斬斷一切冗余的交易環節,用專業的評估體系,解決二手車電商的信用問題。
2014年,中國車市以逼近2400萬輛的產銷量“衛冕”全球第一,而在另一端,曾經的“新車”也正在慢慢“變老”—中國的二手車交易量以新車市場三倍的增長速度,在去年輕松突破了600萬輛。
讓實體二手車經銷商壓力山大的是,600萬輛的二手車里,有10%左右的交易是由電商平臺完成的,交易金額超過340億人民幣。
讓趕集網進入二手車交易市場,與整個市場的大勢息息相關。二手車交易市場的增量與新車的增量存在很大的正向相關,2008年和2009年兩年是中國繼2000年到2003年后的第二次新車產銷量“井噴”的時間,在那批車使用五六年之后,很多車主又進入了一次“換車期”。
這一點從趕集網用戶的提供的信息里甚至都可以得到佐證—現在300個城市每年在趕集網上產生的真實二手車源超過了100萬輛,趕集網二手車頻道的信息增長是最快的。
去年9月,趕集網開始組建團隊做線下產品,10月初名為“趕集好車”的線上二手車交易平臺開始運營,12月CEO楊浩涌帶領著負責這個項目的團隊,邀請了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領導,在北京召開了一場頗有聲勢的新聞發布會,宣布將在2015年投入1億美元,“不惜代價”打入二手車交易市場。
二手車電商對于這個行業內的人并不陌生,因為從2003年開始,國內以273為代表的一批二手車電商就已經誕生,近幾年來,加入這個行業的企業名單越發龐大,除了垂直類的汽車網站,甚至連平安保險這樣的企業也開始涉足。
盡管如此,很多二手車電商只能號稱自己是O2O,因為無論是“門店加盟”模式、與實體二手車商合作、與4S店合作,始終擺脫不了“B端”的利潤分成,而尾大不掉的“B端”,甚至會讓不少二手車電商偷偷通過隱瞞事故車交易,賺取最大的利潤,與實體二手車市場無異。
就像一個西瓜從田里收上來只有1塊錢,但經過批發市場、二級批發商、水果店等等中間環節之后,最后賣到用戶手上可能是5塊錢。“我們認為最好的方式把是把西瓜從農民手上接過來,直接賣給了消費者,這是我們的模式。”這也是楊浩涌看好C2C二手車交易模式的原因。
楊浩涌的自信源于趕集網積累了10年的線下數據。根據“趕集好車”項目負責人王曉宇的介紹,趕集網的二手車頻道早在2008年就已經存在了,在6年多時間里,積累了大量的個人車源和買家資源。
在門戶網站和汽車垂直類網站都工作過、熟悉二手車交易的王曉宇非常清楚這個市場的痛點在哪里:大多數人不懂車,去傳統二手車交易市場,既無法判斷看到的車到底出沒出過故障和事故,也不知道最后商家的定價合理不合理。
“之前的二手車信息平臺出現,解決的是幫你找到車,但是交易過程和交易之后會出現什么問題,都是未知的。”王曉宇說。
去年出現在美國加州的Beepi.com讓趕集網的決策者們眼前一亮,Beepi從二手車里挑選“優質”賣家和買家的做法,雖然只占據二手車交易市場蛋糕的一牙兒,但卻可以保障建立二手車評估師團隊的電商平臺,擁有足夠的利潤空間和良好的用戶體驗。
于是王曉宇開著自己的車在北京轉了一圈,在4S店和二手車市場里到處找評估師給自己的車“估價”,最終找到了一位經驗豐富、眼光毒辣的評估師,把他挖到了“趕集好車”,并由其牽頭,從各個品牌4S店、二手車商那里“挖”來更多的每年評估超過2000輛二手車的評估師,開始組建自己的評估師團隊。
最終這個平臺被稱為“趕集好車”,只有6年、10萬公里以內的二手車才可以從這里交易。賣方提交符合要求的車輛信息后,“趕集好車”的評估師會上門給待售車輛進行一次由外到內的詳細評估,將發現的瑕疵和問題,統統用綠色的對號或橙色的“N”(notice)標注在買家一目了然的網頁之上,并給出賣家一個合理的售價。
“趕集好車”在資深評估師的設計下,制定了一套259項的二手車檢測標準,超過既有的“國標”(60項標準)和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推薦標準。
“我們要通過油門踏板的磨損和力度,判斷車輛發動機是否存在問題,要觀察方向盤、座椅和音響按鈕的磨損和色澤評估車輛真實的公里數,車輛的保養記錄里,在哪里保養、用的什么樣的機油,我們都要知道。”評估師團隊的負責人如是說。經過這樣的“篩選”,只有不到60%的車符合要求。
傳統二手車交易,包括電商平臺在內,凡是與“B端”沾邊的,就意味著賣家和買家的利益要被“蠶食”。
以北京的二手車交易常態為例,因為限牌政策,很多車主在換車時,在新車優惠銷售期等不了“慢慢賣車”,開著外地牌照私家車的車主如果搖上號,很多人也需要在半年之內將現有的車出手換取符合北京排放標準的新車,于是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圖“省事”將車置換給4S店。
“正常來說,個人賣車給4S店,4S店最后還是賣給商家,我們先不說大商家再給小商家,就說這個商家直接賣給個人,中間就有兩個環節,4S店‘剌’一刀,商家再‘剌’一刀,然后再到個人,這個中間被拿走的利潤差不多是車價的20%左右。”王曉宇說。
這至少20%的差價,就是趕集好車敢于標榜“同樣一輛車,從這里賣出去要比置換給4S店要‘多賣15%’,從這里買一輛車,也能比傳統二手車市場便宜很多”的原因。
“趕集好車”運營3個月,增長超過300%,情況之好超出負責團隊的預期,甚至吸引來了幾個汽車品牌來談合作。根據王曉宇的描述,平臺上交易的車輛大多以8到30萬的家庭用車為主,品牌分布與汽車保有量大致吻合,大眾、豐田、本田、福特居多。在平臺上按價位搜車,幾乎每個價位都有上百輛車可供選擇。
在平臺運營之前,項目團隊最擔心的就是車輛的成交時間拖延太長,為此想了不少轍:比如在安排賣家和買家見面前,趕集好車的業務人員先要將雙方對交易的“心理價位”進行“對接”,一旦交易達成,業務員會全程陪伴買家完成車輛過戶手續。此外,趕集好車對所有車提供一年和2萬公里的質保,如果買家不滿意,14天內可以無理由退還。
當然,也有超出他們估計的問題,比如他們之前并沒有料到,影響買賣雙方達成交易的最大原因,往往是因為“見面交接”時間談不攏。
從成交單數據上看,30%到40%的車輛在檢測評估后3到4天內便完成了交易,最快的交易甚至只用了幾個小時。車輛的成交價格從2萬多到將近70萬不等。
“我們曾擔心這個過程是不是太復雜,其實實際證明擔心的情況沒有出現,一臺車一般看兩次肯定會成功,之前設定15天交易出去就算OK,沒想到大多數一周之內全成交,沒有想象中那么復雜。”王曉宇說。
目前,趕集好車在北京的幾十位評估師,幾乎每天都在滿負荷運轉,每人每天最多可以評估4到5輛車。這是趕集好車目前最大的“資源缺口”,按照王曉宇的計劃,今年趕集網將要成立自己的評估師培訓體系,將嚴格的評估流程變成一個體系。這不只是北京的業務需要,也是趕集好車準備在2015年全面落地全國,6月將擴張至40個城市的需要。
相比Beepi在美國收取成車輛交價9%作為傭金,“趕集好車”目前只收取“3%”。
“我們將來還會做車的延保、以舊換新和金融貸款,后續的延伸服務我們都會做,”楊浩涌說:“對于我們來說其實這是一個車的大淘寶,大量車在上面做交易的時候,趕集作為中間平臺的價值是非常大的。在這個萬億市場,趕集網剛剛走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