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州工商學院在中國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的進程中,始終堅持“以質立校、以生為本、突出特色、崇尚創新”的辦學理念,通過校企合作來探索和培養應用型人才。本文從校企合作的概念入手,分析了電子商務專業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礎上著重探討電子商務專業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
關鍵詞:校企合作模式;訂單式;產學研基地
在2014年中國(北京)電子商務大會上,商務部發布《中國電子商務發展報告2013)》指出,2013年我國電子商務持續快速增長,交易額突破10萬億元人民幣,相當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7.8%。網絡零售企業創造了900多萬個就業崗位,預計2015年將達到3000萬個。雖然企業對電子商務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但在近年的社會各類招聘中,企業發出了“招不到電子商務人才”的聲音。就是說,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并不適合企業,出現了企業招不到人才,畢業生找不到對口工作的現象,要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學院要創建良好的校企業合作模式。作為高等學校,需加強教學改革,創新培養機制,加強校企合作,要充分認識到,僅僅憑理論教學很難對日新月異的電子商務活動進行有效地指導,必須與企業行業緊密合作,才能及時了解企業行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最新信息,才能真正了解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標,才能有針對性地去設置課程體系,去更新教學內容,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以便適應市場和社會。
一、校企合作的概念
校企合作,是國際普遍認可的教育模式,最早產于20世紀中葉的歐州,如英國的“三明治”教育、德國的“雙元制”、美國的“合作教育”、澳大利亞的TAFE體系都是校企合作發展職業教育的成功范例。校企合作是學院與企業在資源、技術、師資培養、崗位培訓、學生就業、科研活動等方面的合作,利用學院與企業行業不同的教育資源和環境,培養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適合企業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為目的的教育模式,利用學校與企業行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各自的優勢,把以課堂傳授間接知識為主的教育環境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與能力為主的生產現場環境有機結合起來,最終實現學校與企業的雙贏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是學校解決實驗、實訓資源、場所不足,學生就業困難,構建雙師型教師隊伍的需要;是企業獲得優秀技術人才,零距離頂崗就業員工,解決科研問題的需要。
二、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高職院校想要培養電子商務應用實踐型技術人才,就需要改變傳統“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努力推行理論學習和實踐相結合,和企業建立深層次的合作。高職院校既要充分了解電子商務這個綠色朝陽產業的行業發展形勢和人才需求要求,對該行業進行廣泛深入的調研,又要和其中一些重要的企業建立校企合作,共同商討電子商務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參與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實現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技能與市場接軌。
我院在多年的實踐活動中體會到:首先,校企都有合作意向。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學院人才的培育,即要為其輸送合格技能人才,又要為其提升在崗員工的綜合素質,節約了企業人力成本;學院發展也需要通過企業反饋,才能更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其次,校企合作共建專業、共設課程、共編教材,有利于專業建設的創新;校企共同組織教師隊伍,有利于教師隊伍建設的創新;校企合作開展實習實訓,有利于教學模式的創新;校企合辦“訂單班”有利于招生就業模式的創新;校企共同進行技術開發和項目攻關,有利于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創新。最后,只有校企合作,才能更好地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三、校企合作新模式
我院通過多年的摸索與實踐,初步形成下列幾種模式并存的局面。
1.“訂單”合作模式
“訂單式”具有“按需培養”的特征,是校企合作共同參與培養適合企業“個性化”需求的人才,其最大亮點是專業設置與企業需求相匹配,技能訓練與崗位要求相匹配、培養目標與用人標準相匹配。“三個相匹配”有效地實現了培養與需求之間的銜接。實踐證明,“訂單式”提高了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學生能較快適合崗位并發揮作用,為企業節省了人才培養的成本和時間,體現了高職教育融入地方經濟,服務區域的時代要求,如我系設立的“愛上美店長班”、“蘇寧店長班”、“芭蕾雨訂單班”等,培養成效顯著。
2.頂崗實習
頂崗實習的探索和實踐,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學生進駐實習單位在真真實實的工作崗位上,了解企業的管理模式,親身體驗復雜的工作環境,增強自身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升就業競爭力,為今后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我系“中瑞皮具電子商務部”,就很受企業好評,考慮到多數中小企業利用阿里巴巴電子商務平臺開展商務活動的實際情況,在校內生產性實踐教學中把熟悉和掌握阿里巴巴電子商務平臺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以中瑞皮具有限公司、穎哲貿易有限公司、奧一皮革貿易有限公司等校外實訓基地為依托,利用頂崗實習的機會,以真實的工作任務組織實訓教學,將《營銷策劃實務》、《網絡營銷技術》等課程內容置于具體的崗位情境中教學。
3.共建實驗室、校外實習基地
我院充分發揮民辦高校的靈活優勢,積極聯系企業,主動與各企業行業建立誠信合作,通過企業捐贈教學科研儀器設備,校企共投入的方式來共建實驗室、實訓基地。先后建軍成“電子商務模擬平臺——德意電子商務模擬系統”、“易成商貿流通ERP軟件”、“世格外貿實訓軟件”;2009年首次使用IT技術建立虛擬《電子商務實訓基地》,其中建立了“工商物流中心”、“電子產品”、“購書”、“服飾”、“皮具”、“糖水店”等實訓項目;目前本專業已經與中國人民保險集團(PICC)、奧特萊斯(中國)有限公司、廣東佛興展覽服務有限公司等50余家企業簽訂了校外實習基地合作協議。學院和企業根據各自的特點相互滲透、優勢互補,聘請實踐能力強的企業高管、行業企業技術骨干和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到學院兼職授課和指導實踐,主要講授實踐技能課程、頂崗實習和畢業實習等課程,注重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實現與專業相關崗位的“零距離”對接,讓學生的理論學習目標更明確,一些實訓項目也能與企業實際工作崗位同步,使學生的動手能力有了提高。
4.產學研一體化
多年來,我院一直在嘗試以產學研用合作為切入點,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如我院將與花都區電子商務產業園聯合共建一所“電子商務產業學院”,為全省培養高素質應用型電子商務人才,通過在我院2年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第3年到“電子商務產業學院”接受實際工作實訓實踐,該基地建設將為電子商務人才協同創新提供良好示范作用;我院電子商務產專業學生將更好的利用實訓基地練好基本技能,積極參加全省技能大賽,將充分利用電子商務實訓基地這一良好平臺,努力建設成為全省職業類技能大賽示范基地;充分利用電子商務實訓基地中的實訓設備,為電子商務企業提供配套的技術咨詢服務、員工技能培訓等工作,力爭為社會、企業每年培訓1000名以上電子商務應用技能人才,凸顯電子商務實訓設備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5.創業模式
創業模式主要是指大學生在學院這個特定的區域和環境中,面對有限的資源,利用自己的智商、情商和膽商,聚焦于發現和創造機會,具有洞察力和創新性的思維模式。這種模式下,企業提供產品,學院提供信息,學生擬寫創業策劃書,經企業相關人員和教師審核篩選后,學院配備創業指導師和提供場所。如我系2013年9月協同創建的“菲卡丹校園創業中心”,該中心11月開始營運,挑選24名學生,分成“美甲”組和產品推廣組。美甲組12名學生經過企業培訓和實踐,作為正式職員和技術骨干,負責開展業務。該中心到目前為止已經開展美甲師培訓三期,共計51人,為263人做了美甲業務。在創業中心,同學們邊經營業務邊學習管理,遇到實際問題,及時向校企指導老師尋求幫助,得到指導,將學校課堂與社會課堂結合。推廣組12名學生進入電子商務推廣團隊,負責愛上美公司“菲卡丹”美甲店加盟項目的網絡推廣,推廣渠道涉及新浪,騰訊,搜狐,網易,百度,谷歌,阿里巴巴,慧聰,微博,微信,分類信息,招商加盟網等多個網絡平臺,使菲卡丹美甲品牌在各大網站排列前位,給愛上美公司及菲卡丹品牌帶來了空前的社會效益,大幅度降低了推廣成本。同學們在推廣中學到了前沿推廣方法,提高了電子商務實踐水平。
四、校企合作初見成效
1.就業率逐步提高
在各層次校企合作項目下,本專業學生培養質量得到社會廣泛認可,從對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畢業生專業對口就業率高達80%,高于全省同類院校同類專業。用人單位對學生的綜合評價稱職率達到98.9%,平均優秀率達到86%。近三年來,學生雙證獲取率逐年遞增,從2010級的90.2%上升到2011級的95.7%。
2.行業企業參與專業建設和教學環節
本專業高度重視與行業企業合作交流,聘請行業骨干擔任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制定了相關工作章程,定期召開會議,把脈產業發展趨勢、用人新需求,共同研討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專業建設、師資建設、實踐條件建設及課程標準。并以“請進來,走出去,互相學”等方式讓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委員和用人單位的骨干擔任兼職教師,直接參與課堂教學、頂崗實習、畢業實習、課程開發、聯合科研、校內外實驗實訓基地建設等專業建設和相關教學環節。
幾年來電子商務專業與部分企業建立了良好的互動關系,本專業與廣東省市場營銷協會網絡營銷研究專業委員會、廣州市連鎖協會、PICC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電子商務南方運營中心、廣東省皮具創意精英協會、廣州市中瑞皮具有限公司、廣州市卡伊娜皮具有限公司等行業企業之間深度合作,初步建立了校企合作共建專業機制。本專業教師能夠及時掌握學科專業的最新發展動向,帶領學生積極地參與校企合作的科研項目,努力為企業行業提供所需的技術創新支持,為企業行業解決生產技術、經營管理中的實際問題,讓企業行業在得實惠的基礎上,反過來再進一步支持學院的發展。
3.校企合作開發“理實一體化”教材
與企業的深層次合作,教師更能掌握市場對于人才的實際需求,通過系列的實訓及教改,開發出符合實際的全新理論和實訓教材,為了使理實一體化課程具有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滿足課程建設和教學實施的需要,成立由企業骨干參加的校企合作課程開發指導委員會。在教材編寫中,指導委員會委員結合職業能力要求,共同提煉典型工作任務,并此為載體設計學習情境和實訓項目,開發出緊密結合生產實際的理實一體化教材。與企業簽訂“課程開發”合作協議,共同開發《網絡營銷技術》、《市場調查與預測》、《電子商務創業實務》等“理實一體化”的教材;如目前已經出版的《分銷渠道管理》、《現代辦公自動化實訓教程》、《大學生創業實務》教材等。
五、結語
校企合作的發展思路和具體措施,不僅改革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而且也改革了育人觀念。這些新思維、新方式、新措施、新的走向,無疑是與時俱進,為培養應用型人才邁出了新的一步。校企合作模式,我院還只是初步嘗試,任重道遠,今后還需深入思考,更新觀念,推進產學研用的融合,實現多主體的協同創新,不斷提升服務經濟發展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偉,王丹,胡燕靈.以就業為導向的電子商務專業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電子商務,2014(12):87.
[2]殷琴.電子商務人才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研究[J].消費導刊,2009(4):146.
[3]饒曉波,徐豐銘.校企合作理論與實踐探索[J].保險職業學院學報,2009(8):23.
作者簡介:曾銀燕(1984.10- ),女,漢族,湖南人,研究方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