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定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也得到了非常好的發展機會,但也為城市發展帶來了很多問題,新常態是實現可持續集約發展目標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隨著可持續發展觀的提出,這個觀念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各個行業在發展中都以可持續發展為重要的戰略目標。農業作為我國的基礎性產業,在國家生產、發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以農業可持續集約發展為例,討論新常態下城市發展如何實現可持續集約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對城市空間布局的未來趨勢進行探索。
關鍵詞:可持續集約發展;農業;城市空間布局;措施
現階段,我國正處于一個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期,城市化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城市空間布局也在不斷擴大。但是,在經濟利益以及地區發展不均衡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城市空間布局開始出現一些不合理狀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農業發展程度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這對我國這種社會性質來說,農業順利發展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新常態下,通過對農業可持續集約發展道路的探討,對城市未來可持續集約發展進行詳細分析,從而促進我國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社會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
一、農業經濟可持續集約發展的有效措施
新常態下,集約可持續農業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一個必然發展趨勢,將會隨著科學技術和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發展而完善。集約可持續農業的核心是以當代科學技術為基礎,將保證生產率持續增長,提高土壤肥力,實現農村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和持續利用、保護農業生產資源為重要目標,它的發展宗旨是“高產、優質、高效、低耗”,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農業生產技術以及先進管理經營方法組合而成的綜合體系。新常態下,農業要實現可持續集約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應該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堅持長期的努力,始終遵循從初級到高級、從局部到全面的發展原則,充分實現因地制宜,科學合理使用土地,最大程度增收增效,進而實現共同富裕的最終目標。
1.協調發展
協調發展作為集約可持續農業發展的基本理念和我國農業發展的總體戰略思想,在指導我國農業發展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能夠有效控制人口數量,對提高人口素質也具有非常積極的影響作用,能夠實現人口、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的協調發展目標。除此之外,它也可以在農業發展處于不利階段的時候,逐步調整農業發展戰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2.保護生態
集約可持續農業在發展過程中,必須以保護生態為首要目標,切實保護耕地資源,避免耕地資源浪費和閑置,采用科學的技術和方法治理水土流失,防止土地出現沙漠化現象,限制工業超標排放,加強農藥、化肥使用的技術指導,最大限度降低農業生產過程中出現的污染程度。除此之外,結合實際情況,在農業用地中進行植樹種草活動,加強山區和黃土高原地區的生態建設,對農業生態環境進行改善,從而提高農業生產質量和效率。
3.科學技術
集約可持續農業發展的支柱是先進的科學技術,新形勢下,農行發展水平要進一步提高,必須制定并落實完善的科學技術服務體系和運轉政策,加大農業科技隊伍的建設,加強假設農業科技隊伍的扶持力度,推廣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加大農業技術的研發力度,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大力推廣并使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積極開展科學的農業生產技術培訓活動,提高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提高他們對集約可持續農業的接受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鼓勵農業科研單位直接深入農業生產階段,通過實際參與生產活動,提高成果的轉化效率。因此,新形勢下,實現集約可持續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必須充分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
二、城市空間布局發展現狀
通過對農業可持續集約發展的討論,可以發現可持續集約理論在農業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作為一個國家重要的經濟、政治以及文化中心,在國家綜合經濟水平、文化水平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可持續集約理論的影響下,城市空間布局在發展中的一些問題也開始凸顯出來,這些問題對城市化水平進一步發展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礙。現階段,城市空間布局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功能布局失衡、城市發展會失衡、交通混亂、公共交通不完善、道路分級不明確、居住地與工作地距離遠、城市生活環境品質下降、交通綠化設計單一以及土地使用浪費等。采取科學、有效以及合理的措施與方法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實現新形勢下可持續集約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
三、新形勢下經濟可持續集約發展的有效措施
新常態下,要實現可持續集約發展的重要目標,必須從城市發展出發,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討論結果的準確性、有效性。
1.資源均衡分布
我國要在新形勢下深入貫徹可持續集約發展,就應該弱化城市中心的地位,對城市未來發展方向進行準確的定位,根據實際情況將中心城區的一些功能外遷到新城中,實現城市均衡發展的重要目標。在建立分區中心的時候,要不斷完善分區的一些功能,滿足區域范圍內人們的生活需求,促進資源的均衡分配,這也是解決城市兩極分化的一個有效措施。除此之外,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要不斷優化基礎設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提高基礎設施的建設質量,保證基礎設施建設的可持續性,使基礎設施能夠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滿足人們的需求,避免重復拆建,從而節約建設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2.生態環境的可持續化
我國提出可持續發展觀的主要目的是保護生態,促進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在進行可持續集約發展的時候,也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在城市空間合理布局保證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不斷改進城市綠化環境的設計,最大程度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除此之外,城市發展在利用土地的時候,要注意土地利用集約化和綜合化,土地利用作為城市可持續集約發展的關鍵,為避免浪費土地現象出現,必須重視集約型、綜合型土地的利用,從而促進緊縮型城市的形成。實際上,綜合土地利用的集約化發展,能夠為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提供充分的保障,也可以實現土地利用的最大化目標。
四、結束語
新常態下,可持續集約發展理念作為我國綜合戰略指標,深入貫徹和落實可持續集約發展觀念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它既能夠促進各個行業的進一步發展,也能夠為城市空間布局的發展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所以,必須采用科學的方式和方法,找出可持續集約發展的正確道路,引導各個行業落實可持續集約發展理念,將這個理念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從而促進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實現我國社會綜合水平和國民經濟水平的進一步提升。新形勢下,進行可持續集約發展是一種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劉海波,李少游.生態文明視角下我國鄉村旅游的集約可持續發展之路[J].生態經濟,2013,(4):138-141.
[2]蔡瑞定.集約、混合、高效、可持續——深圳大學南校區實驗與教學樓綜合體設計[J].南方建筑,2012,(2):95-98.
[3]朱英杰.集約、增效、升級、減排,努力探索電鍍園區可持續發展之路——在第二屆全國電鍍園區研討會上的發言[C].第二屆全國電鍍園區(集中區)建設、運營交流研討會論文集[A].2012:1-9.
[4]世界糧食系統需做重大改變——實現作物生產可持續集約化發展[J].中國農村科技,2012,(5):40-44.
[5]許宇飛.集約化:我國休閑農業發展外部性的內部化探索[J].商業時代,2014,(36):120-122.
[6]李世平.經濟發展與集約用地不和諧性分析[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