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慧菁 吳玨賢 陳敏純 黃超君
摘 要:當代大學生的消費意愿不斷增強,負債消費的學生群體也日趨龐大。然而學生難以從傳統借貸渠道獲得資金,新興的網絡借貸正是以其高效便捷,簡單易得等特點滿足包括學生在內的小額資金需求者。本文選取網絡借貸活躍的經濟發達地區,以問卷調查高校學生對其認識和使用意愿,為網絡借貸更好地服務高校學生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學生;網絡借貸;消費
早在2004年就有調查發現10.55%學生負債消費,需要經常性借款。而《中國大學生生活形態研究報告(2013)》對北京、上海等城市的1萬名大學生調查也發現全國大學生人均月消費支出已超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50%,并且已形成“超錢”消費的意識。網絡借貸的出現恰好為學生消費性貸款提供了新渠道。作為一種全程在網上進行的無抵押信用借貸模式,網絡借貸定位于傳統金融機構忽視的小額資金需求。
目前網絡借貸在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尤其廣東、江浙滬發展迅猛,平臺數量已超過兩千家。因此我們選取廣州地區為樣本,通過網絡對廣州高校學生發放調研問卷,問卷回收率為93.8%,受訪對象涵蓋大一到研究生各年級,男女比例約為4:6。為了分析影響高校學生使用網絡借貸意愿的因素,我們將問卷分為四個部分。(1)基本情況:了解學生的性別、年級、專業、風險偏好、是否有第三方支付賬戶等;(2)經濟狀況:了解學生月生活費金額、來源、花銷盈余、借貸情況等;(3)網絡借貸基本認識:了解學生對網絡借貸的認識、風險感知、效仿使用意愿等;(4)網絡借貸使用意愿:了解學生對網絡借貸的使用期望、理財或貸款需求、對網絡借貸的發展建議等。通過數據分析和資料整理,我們總結經濟發達地區高校學生消費行為和對網絡借貸的認識有三個特點。
一、高校學生生活費來源單一,花銷兩極分化
盡管超過45%的受訪學生每月生活費在1000元-1500元,但也有近四成的學生每月生活費不足千元。總體而言廣州高校學生的生活費在滿足日常生活所需以外盈余不多。而生活費主要來源來看,88%的學生生活費依靠家庭支持,僅有8%的學子靠兼職實習來獲得生活費,可見學生經濟來源十分單一。在花銷方面則呈現兩極分化:48%的學生表示每月沒有盈余資金;而有35%的學生則選擇將錢能省則省,盡量多盈余。這與前人的調查結果差別較大,反映部分學生已形成積蓄習慣,有一定的花銷節制。屬于節省型花銷的同學表示拼命省錢主要是以備不時之需和放假回家買東西孝敬親人,尚未有明確的理財規劃。
二、高校學生對網絡借貸接納意愿高,但投資心態不成熟、風險規避意識強
受訪高校學生全部擁有智能手機,同時,擁有支付寶、網銀等第三方支付賬戶的比例高達92%,反映經濟較發達地區的高校學生已具備了網絡借貸的基礎條件。這與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和互聯網金融的逐漸滲透有關。在問到是否愿意深入了解網絡借貸時,最多人選擇需要投資時會去了解,占35%,還有25%的人直接表示對網絡借貸十分感興趣。這反映高校學生群體愿意接納網絡借貸的存在,對于貸款和理財知識比較感興趣,金錢觀念強。
雖然具備了硬件基礎,高校學生借貸觀念仍然保守,風險規避意識很強。如果需要在網上公開自己的信息才能得到借款,超過97%的學生選擇不情愿或拒絕。過半數學生認為實在很急用錢才會選擇網絡借貸。對于閑錢投資于網絡借貸平臺的意愿,近六成學生認為需要多加了解再決定;也有14%的同學直接拒絕網絡投資,認為風險太高,投資不安全。另外,如果在網絡借貸平臺投資,超過80%的人選擇有擔保的低收益產品而非高收益風險自擔型產品。而對于投資回報,超過3/4的同學認為網絡借貸平臺應該設置最低保障,使投資者收回本金。這與目前網貸平臺去擔保化,走資金中介的發展道路有所背離。上述結果反映學生群體投資理財缺乏風險自擔的理念,仍然有強烈的剛性兌付要求,投資心態不成熟。
三、高校學生看重網絡借貸的小額、靈活、低成本,對網貸平臺的聲譽和行業排名最為關注
受訪學生表示若從網絡借貸平臺貸款,額度在3千元以下,且最可能用于改善生活質量,如購買電子產品、旅游消費,并非緊迫性需求。因此網絡借貸還款方式的靈活性、便捷獲得資金的兩大特點最為吸引學生群體。加上考慮自身尚無穩定收入,對大額借款償還能力不足也是學生對網絡借貸低起點的渴望。對于選擇網絡借貸平臺的考慮因素,平臺聲譽和行業排名被首先強調,其次有平臺的財務狀況、資金托管情況。網絡借貸依靠于網絡借貸平臺發展,平臺的自身情況影響借貸雙方的選擇。高校學生對于平臺的關注度超過了借貸的利率、金額、期限等,反映出高校學生對網絡平臺這一互聯網融資模式特有的技術風險的擔憂和對網絡安全的顧慮。
對未來網絡借貸的發展,六成學生持中立態度,認為政策還未明朗難以估計前景。在行業監管建議中,學子們普遍選擇首先應該制定統一的信用評級機制,完善征信體系建設。其次是使網貸合法化,增強借貸雙方信心。第三,清理業績差的平臺,對行業重新布局。
通過總結調查數據,一方面目前經濟發達地區高校學生對網絡借貸的認識程度較低,使用意愿并不強烈,另一方面他們的短期貸款和小額理財的需求仍然沒有得到充分滿足。高校學生群體接納新生事物能力較強,他們有強勁的消費欲望和借貸潛力,將他們納入互聯網金融服務對象將產生巨大商機。
參考文獻:
[1]劉江帆等.大學生消費支出的實證分析[J].消費經濟,2005(4).
[2]張新洲.中國大學生生活形態研究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2).
[3]褚寶良等.“90后”大學生消費狀況調查[J].中國經貿導刊,2010(09).
作者簡介:宮慧菁(1994- ),女,廣東廣州人,金融學專業在讀;吳玨賢(1993- ),女,河北石家莊人,金融學專業在讀;陳敏純(1994- ),女,廣東汕頭人,金融學專業在讀;黃超君(1993- ),女,廣東清遠人,金融學專業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