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漢語的特殊性質,歧義現象在漢語中表現得非常豐富,這對于人們的日常交際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文主要是從音、義、法三個方面對漢語中的歧義現象重新進行梳理,分析其產生的原因、表現等,以期能夠認清這些規律,并趨利避害,正確使用,以利于實際的交際生活。
關鍵詞:漢語;歧義;現象
作者簡介:張艷翠(1982-),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現代漢語。
[中圖分類號]:H1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5--02
歧義指的是“在語言交際過程中,一個詞,詞組或者句子,甚至一個語段,有時會含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義,可以作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理解。”如:這人鞋做得好。
歧義現象在漢語中比較普遍,原因在于漢語自身的獨特性,漢語是一種嚴格缺乏形態變化的語言,語法的形式和意義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較之印歐系語言,歧義現象更具有普遍性。本文主要從語言的三要素語音、語義、語法三方面入手,對歧義現象進行全面梳理。
一、語音方面
也即是說歧義現象主要是由語音引起的。由于漢語音節結構的特殊性,使得語言中存在大量的同音詞,造成不同的意義會用相同的語音形式來表達,一般口語中出現較多,這種歧義主要靠交際語境對意義進行限定,有助于聽話人進行理解。
(一)音同義不同引起的歧義
(1)全bu合格(部∕不)
(2)一(duidui)的男女(對對∕隊隊)
這兩種情況在口語中,如沒有上下文的語言環境,無法確定這兩組音節到底表示哪一個意思。
(二)多音字引起的歧義
(3)小李好說話。(好:hào,愛好,喜歡;hǎo ,易于,便于)
(4)現還欠款3萬元。(還:“歸還(huan)”或“還(hai)欠”)
以上情況僅限于書面歧義,一旦轉入口語,歧義消失。
(三)輕重音造成的歧義
(5)我想起來啦。
“起來”如念輕聲,是結果補語,指想起來某件事;不念輕聲,是“想”的賓語,指從床上起來。
(6)你為什么打他?
若重音在“他”,強調為什么是他不是別人。若重音在“打”,強調動詞,強調打的方式。若重音落在“你”上,強調的是主語。
(四)語音停頓造成的歧義
(7)袒護孩子的媽媽。
(8)小王打敗了小李得了冠軍
例(7)“袒護”后如有停頓,媽媽是袒護的對象,如沒有停頓,孩子是袒護的對象。例(8)如果在“小李”后停頓,小王得冠軍,如果在“打敗了”后停頓,小李得冠軍。
(五)語流音變造成的歧義
有時由于語流音變,不同讀音的詞變成了相同的讀音,也會引起歧義。
(9)wu先生(武∕吳)
(10)mei(沒∕美)好的事情
由于讀三聲的“武”和“美”在讀三聲的“老”和“好”之前變成二聲,而與“吳”和“沒”同音。
二、詞義方面
歧義現象是由詞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多義詞引起的歧義
(11)他沒了三天了。
(12)飯不熱了。
例(11)(12)是由于實詞的多義造成的歧義,“沒”既可理解為失蹤也可理解為去世。“熱”可以理解冷熱的熱,也可以理解為動詞加熱。
(二)同音詞引起的歧義
指同音同形但意義不相關的詞。
(13)小王今天看上去有點生氣。
“生氣”作為同音詞造成歧義,我們可以理解為小王不高興或者小王有朝氣。
(三)兼類詞造成的歧義
兼類詞指的是某個詞經常具有兩類或幾類詞的主要語法功能。詞性的不同會
引起歧義。
(14)他原來是個工人。
(15)我跟她走。
例(14)中“原來”理解為時間名詞表示他以前曾經住在這里,若理解為副詞表示出乎意料的他就住在這里。例(15)中“跟”字若當介詞意為他領我走,若用作連詞表示一起的意思。
(四)縮略語造成的歧義
人們為了稱說方便使語言精練,把長的名稱或短語簡化成簡稱。如:家用電
器—家電,但有時會忽略其準確性造成歧義。
(16)南大—南京大學∕南開大學
(17)黑大米—黑市的大米∕黑色的大米
針對類似例(16)(17)的情況,通過增加限制性詞語或者放棄簡稱來進行歧義的消除。
三、語法方面
歧義現象主要從語法的角度來考察。語法歧義主要是由詞的功能、類別、詞語組合時形成的結構層次、結構關系、語義關系等幾方面因素造成的歧義。
(一)詞的不同功能類型引起的歧義
漢語中有一些詞,在同一上下文中,有不同的語法功能,因此產生歧義。
(18)自行車都沒鎖。
(19)這本書你給我看看。
(18)中“鎖”作名詞,“沒”即為動詞。 “鎖”作動詞,“沒”即為副詞,兩者表義不同。(19)中的“給”作動詞表示為“遞給我看”,“給”作介詞表示幫的意思。以上這類歧義可以通過變換句式或給出特定語言環境來消除歧義。
(二)語法單位同型引起的歧義
詞和語素同形引起的歧義
(20)任/何職務(任何/職務)
前者中的“何”是疑問代詞,而后者中的“何”一個語素,同另一個語素“任”組合成“任何”一詞。
(21)大/學生(大學/生)
前者“大”是形容詞,后者“大” 在“大學”一詞中只是一個語素。
2.詞和短語同形引起的歧義
有的語言單位既可把它當作詞來理解,又可把它當作短語來理解,在一定的結構體中就會產生歧義。
(22)弟弟要蒸雞蛋。
(23)她在等弟妹。
(22)中“蒸雞蛋”既可以看作名詞,也可以看作述賓詞組。(23)中“弟妹”既可以看作聯合詞組“弟弟和妹妹”,也可以看作名詞“弟弟的妻子”。
(三)結構層次不同引起的歧義
詞和詞在組合時,是有一定的層級性的,也即是說有一定的先后順序,當對一個結構體進行層次劃分時,如果劃分層次的可能性不止一種,就容易造成歧義。
(24)我們/三個一組。(我們三個/一組。)
(25)新/教師公寓。(新教師/公寓。)
前后表意是不一樣的,這種情況下可以靠停頓來進行意義的區分。
(四)結構關系不同引起的歧義
詞與詞在組合時,是有一定的結構關系的,有時這種結構關系不止一種,這時,同一個句法結構會產生歧義。
(26)學習文件(偏正/動賓)
(27)木頭椅子(聯合/偏正)
這時,要靠句法結構中間加上適當的虛詞,或者設定具體的語言環境來對歧義進行區分。
(五)緊縮句的不同切分
有的緊縮句會存在兩種切分情況,由此引起歧義。
(28)我喝/不過他也得喝。(我喝不過他/也得喝。)
前一句是表示轉折關系的復句,“不過”是關聯詞語,后一個“喝”的動作發出者是“他”,后一句是表示假設關系的復句,后一個“喝”的動作發出者是“我”。
(六)語義因素造成的歧義
1.語義關系不明確造成的歧義
語義關系指的是句中詞語和他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關系,是詞在句法結構中所扮演的角色。一個結構層次和結構關系都相同的句法結構,若深層的語義關系不同,也會造成歧義。
(29)雞不吃了。
(30)連我都不認識。
施受同體引起的歧義,(29)中“雞”作施事,是“吃”動作的發出者。作為受事,是“吃”動作的承受者。(30)中“我”作施事,表示我不認識別人。作受事,表示別人不認識我。此類歧義可以通過轉換句式消除歧義
(31)把這些書送圖書館。
(32)她的鞋做得好。
(31)“圖書館”既可以表示受事也可表示處所,屬于領屬關系不清造成的歧義。(32)“她”與“鞋”可以是領屬關系,表示她穿的鞋,也可以是施受關系,表示她做的鞋。
2.語義指向不明確造成的歧義
指句中某個句法成分和其他哪個成分有語義關系,如果不明確也會造成歧義。
(33)小明、小剛和他爸爸一起來的。
(34)他有個兒子很驕傲。
(33)中“他”可以指向“小明”的位置,也可指向“小剛”的位置。(34)中“很驕傲”語義可以指向“兒子”,也可指向“他”。
3.語義特征多樣性造成的歧義
一個句法結構中,某些成分具有多項語義特征,會使得整個結構體產生歧義。
(35)小李借了他5000塊錢。
(36)這個簾子都掛了三天了。
(35)“借”字具有“借出”和“借入”兩種不同的語義特征,從而產生了歧義。(36)由于“掛”具有“完成、持續”多項語義特征,可以理解為“完成”之義,也可以理解為“持續”義,“掛了三天還沒掛上”。
對漢語歧義現象進行研究在語法研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使我們更好地透過語言表面認清語言的內在規律,更深入地理解漢語的性質、特點等,同時歧義現象的研究對于漢語教學,人們日常交際中的準確表情達意也有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朱德熙.漢語句法中的歧義現象[J].語文學刊,1980(2):33-35.
[2]川路平.試談“模糊”和“歧義”[J].漢語學習,1986(3):56-57.
[3]石安石.《語義研究》[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4年.